李芳兰
【摘要】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而目光短浅,不能为了迎合某个阶段的小目标而放弃了最终目标,而应该眼光放长远,做出相应规划,要把教育拉伸到一个人一生的时间段来看,注重呵护孩子们的兴趣,注重拓宽他们的视野,鼓励独立思考和创新,日积月累,持续学习。
【关键词】教育;目的;成功;长远;规划
一百年以后的今天,你现在开什么车、住什么房子、赚多少钱,都变得无关紧要。而有关紧要的,是你如何养育孩子。
——波士顿郊区所见的車窗语录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人生轨迹:有的人靠美貌改变人生;有的人有着优越的家庭背景——他的起点就是别人终生奋斗的天花板;还有些人身残志不残,比如霍金,奋斗一生为人类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巴菲特为什么能创造股市神话?比尔·盖茨又为什么能创造微软帝国?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些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的路径虽然各不相同,但成功的人士有着共同的特性:思考、兴趣、毅力。
笔者常常在思考,到底什么是成功?做高官?赚大钱?考好大学?看过不少高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昨天还是风光无限,过了一夜已经锒铛入狱;也有不少人赚得盆满钵满,但最终逃不过“富不过三代”的命运;不少孩子也考上了好大学,但最终平庸一生的人不在少数。到底是什么东西,既助人成功,又能帮人守住成功?
看到过这样一个例子,老师问学生:“你们认为,人、马和汽车相比,哪个跑得最快?”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当然是汽车跑得最快,马次之,人最慢了。”老师又问:“在十米之内,哪个跑得最快?”学生答:“当然是人最快,马次之,汽车最慢。”老师再问:“五十米之内,哪个跑得最快?”学生答:“当然是马最快,人次之,汽车最慢。”老师再追问:“在千米之外,哪个跑得最快?”学生答:“当然是汽车最快,马次之,人最慢。”
那么,我们是想让孩子成为人,或是马?还是汽车?估计家长最想的就是让孩子成为十米内赛跑的“人”,五十米内赛跑的“马”,千米之外的“汽车”。但这样的孩子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要求孩子全程领先,对大多数孩子来讲,如何领先冲过终点线才是明智之选。
关于成功的研究有很多。Angela在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中写道,若要成功,坚毅的品格比智商和情商更为重要,用公式来表示就是:天赋×努力=技巧;技巧×努力=成就。一个人如果不努力,那么才华只是他的潜能。如果用自己学得的技巧再加上努力,每天都让自己有所进步,这样才能成功。在The Self-Driven Child一书中,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鲁德(William Stixrud)与教育专家内德·约翰逊(Ned Johnson)提出了自我驱动力和自我控制感的重要性,指出:现在孩子玩得太少,因此自主意识逐渐减少;现在孩子睡眠也不足,容易感到疲倦,就会产生较低的控制感:现在孩子缺少对自身价值的探寻。孩子一直拼命往前赶,却很可能并不清楚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就会导致之后的迷茫和失控感。Paul Tough在How Children Succeed一书中指出了信心、好奇心和人的潜力的重要性。把三个儿子送进斯坦福的传奇妈妈、教育专家陈美龄说:“我不是教我的孩子做学霸,成绩好并不一定能考上斯坦福,我是教他们做一种快乐的人,一种有魅力的人,有创造力、有自信的人……现在我们的社会变化得非常非常快,我们的家长要有远景。20年后的社会是怎样的,我们无法具体想象,所以家长要给小朋友最基本的力量——头脑力、行动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力、创造力、好学、自学、活学、能够享受学习的过程……这些基本的能力,就是我们家长在家里可以教给孩子们的,不是学校里可以教到的,也不是兴趣班可以教到的,是你可以教你的小孩子,而且是很容易教的。”
一个人的一生要接受三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作为既是家长又是教师的我,应该重点向孩子输送哪些知识?重点培养孩子哪些能力?我思考,故我痛苦。最起码,带着孩子们无限制刷题的方式,我始终不敢苟同,认为那是急功近利、丢了西瓜捡芝麻的一种方式。人的一生,时间太宝贵,老天很公平,每人一天24小时。正如一盘棋,你的每一步都是取舍换来的,如何让每一步棋发挥最大的效力,始终要斟酌。比如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写字问题,老师有适当的要求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要求太高太高,这个孩子就得撑到晚上11点才能休息,时间一长,不仅影响健康,而且要牺牲掉学习其他功课的时间。虽然字写出来是好了,但这个取舍是否值得,是值得思考的。
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决定了你实施的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下面是教育大师们对于教育这个问题高屋建瓴式的回答,无论对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来讲,都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如上所见,知道了教育的目的,就不会为暂时的成绩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垂头丧气,更不会舍弃大目标而去迎合某个阶段某些人的小目标。
有学者到美国新泽西参访当地最好的公立学校,听了几所学校的英语、数学、生物、戏剧、历史、政治、体育等数门课,在这些优质学校听过的课中,如果以中国的课堂评价标准来看,大多属于不合格的课堂,更谈不上优质课,几乎所有的课堂都有一个共同毛病:课堂知识容量小,感觉学生学到的东西很少。用我们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我们的课堂效率会高很多,我们学生的考试成绩轻而易举的就可以完胜美国学生。问美国老师为什么不用更高效的教学方式?他们说,以前会,但现在不会了,因为他们觉得学生的动手参与和学习兴趣更重要。确实,中国学者也注意到,美国课堂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不遗余力,不惜牺牲了难度。所以从短期来看,中国方式是赢了一步,但长期呢?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适合眼光放远,如果把教育拉伸到一个人一生的时间来看,那我们的学生在出发阶段的领先地位很快就会丧失。我们有多少孩子高考结束后恨不得把所有的书扔掉。上大学后,没有考试,学习变得盲目起来、被动起来。我们的高等教育饱受诟病,难道都是高等教育的罪?基础教育如果出了问题,一个房屋的基础出了问题,后期的补救是何等之难!如果基础教育都搞成应试教育,教育就会急功近利。如果小学低年级就拿考试成绩来评定孩子,那孩子就会去制定符合教师要求的小目标,从而远离自己的人生大愿望,孩子也会逐渐成为被要求成为的某个人,而不是他们自己。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眼光适当地放长远,放至“千米之外”,注重呵护孩子们的兴趣,注重拓宽他们的视野,鼓励独立思考和创新,给孩子们尝试、犯错、反思、改正的机会,假以时日,日积月累,持续学习,后劲就会越来越足。在这里,有几个环节要引起重视。
第一,要观察和引导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但每个孩子的特质不同,兴趣也千差万别,家长可以去发现、引导和培养兴趣,但绝对不能把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孩子。而且孩子的兴趣是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家长不断做出相应调整。
第二,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幸福和快乐,这样学习起来就会有动力。快乐教育很重要,但快乐教育并不是完全不顾及学习成绩,迁就孩子的各种意愿,不是无尺度地放逸。
第三,要奠定扎实的学科基础。刷题和考试固然不是学习的核心所在,但扎实的基础还是必需的,可以把考试作为一个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和工具来对待。
第四,注重能力的培养。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最大的差距恐怕就是“高分低能”现象,尤其是创新能力的缺乏。
第五,要根据孩子的客观情况制定长期教育规划。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强弱项,如果大家千篇一律,只知道埋头苦读,而苦读的目的也仅仅是进入一所好大学,然后有一份高收入的工作,在这样的眼界之下按部就班,对于孩子一生的理想、幸福、成功等等这些宏大的人生课题来说并不能提供足够的保证。我们需要客观分析孩子的性格、兴趣、能力,当然还要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对孩子的兴趣培养和拓展、学习能力、艺术修养、体育运动、人格品质、未来职业选择等进行全面规划并逐步实施和调整,这样才能帮助孩子解决许多人生课题,让他们一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周彬.叩问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薛涌.一岁就上常青藤[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3]雷玲.与大师面对面:穿越时空的教育对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