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军
随着中华文化作为经济发展“助推器”、政治文明“给养库”、社会和谐“融合剂”和生态文明“制导仪”作用的日益彰显,其在世界的传播正在形成加速效应。但是,当前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还很不成熟,或者说很不理想,急需精心构建话语体系,努力增强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提升国际影响力。这不仅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客观要求,也是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现实需要,既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更关系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中国梦的实现。为此,需要找准支点,切实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话语的影响力。
一、切入点:强化大国自信,提升话语体系的价值性
影响力来源于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话语影响力最要紧的是“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①这些瑰宝是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话语影响力的内源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主要表现在一个精髓、三个层面。“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中国自古就倡导“强不执弱,富不侮贫”,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等理念在中国世代相传。三个层面,首先是核心思想理念层面,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它们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的,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基本思想理念的凝练。其次是中华传统美德层面,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第三是中华人文精神层面,指的是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②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历经磨难而不衰,靠的就是中华文化的凝聚、感召和支撑。
当代中华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萃取时代精神,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呈现出新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中国选择了现实主义的道路。现代以来,浪漫主义“改变了西方世界的生活和思想……它是发生在西方意识领域里最伟大的一次转折”。③西方现代以来的文化根本上是立足这一文化根基。而现代中国,源于“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最终选择了与西方不同的道路。在这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上,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也是文化走向自信的伟大历程。
当今世界,“西方文化优越论”盛行,而文化的多元性是文化的本质。中华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对解决人类问题具有重要价值。中华文化所倡导的人文文化特质,将弥补西方科技文化的缺失:中华文化“和合”价值观对新时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公正”价值观对新时代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贡献、“包容”价值观对世界多样文明交流互鉴的贡献,这些对整个人类来说,都是重大的文化贡献。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会激励世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会开辟人类共商共建共享新的历史篇章。
二、着力点:凝练要素表述,提升话语体系的科学性
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话语影响力,首要的是建构起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能够体现中国国情的话语体系。任何一种具有影响力的话语体系及其话语权,都具有五个核心要素,即政治性意蕴、学理性支撑、哲学性思维、通识性表述、有效性传播。这分别表达的是立场、观点、方法、表达、传播。④建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同样需要在这五个核心要素上下功夫。
在立场上,应坚持以我为主,高度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首先需要的是坚定的文化自信。任何话语体系都是特定意识形态的表达,都有其政治立场,多元话语体系碰撞的实质是多元社会思潮的交锋,是政治立场的对冲。因此,必须守住主心骨,用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说话,即所谓“化人”,而不是用人家的話语体系来讲中国故事,即所谓的被“人化”。只有我们自己信念坚定,才会“化人为我”。
在观点上,应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背后力量是思想、是“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支撑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核心理论,它以世界多样性为立论前提,以中国道路为立论基石,以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中国新文明为立论核心,它使中国的话语体系更加充实。
在方法上,应坚持主体间的平等对话、交流。中华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追求的是一种双向的交流互动,既是传播中国声音的过程,也是我们了解世界、不断汲取借鉴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的过程,是元传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遵循基于平等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时代潮流和时代精神。文化的内部凝聚力与外部吸引力的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兼收并蓄、互相尊重至关重要。
在表达上,应坚持坦率真诚,理性。要选择具有通识性、通约性的表达,并坚持如下原则:一要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二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三要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四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话语表达应自觉地去寻求“世界统一性”的共同文化基础,一定要听得懂,才会易接纳、去认同。
在传播上,应突出效果导向,即话语体系的全球影响力。因此,既要传播话语体系的内涵要素:话语主题、话语主体、话语对象、话语载体;又要强化外延要素,通过传播技术、传播平台和传播方略等进行“有效性传播”,即说的效果。
三、落脚点:夯实实践路径,提升话语体系的国际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实践层面找到当前能够提升话语影响力的解决方案,首要的是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锤炼说话者的素质,推动话语体系的转换,提高话语的艺术性。
在人的因素上,人内传播是提升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的强大动力,应团结炎黄子孙,要懂中国、懂世界、爱交流、善沟通。
在企业的因素上,应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力量。与欧美国家不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方式严重依赖政府,“送出去”的多,“卖出去”的少。需要打破单纯的“文化交流”理念,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致力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文化市场占有份额”,创造更多海外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在学术的因素上,应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是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表现。为此,一方面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性研究;另一方面,要做好高校智库建设,致力于推动学术成果的转化。
在传播的因素上,应构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工作格局,创新理念和运行机制,将“展形象”真正落实。首先是讲好中国故事,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其次是话语生动鲜活,语言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平等、真诚。要采用外国人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生动鲜活地讲述,贴近中国实际、贴近国际关切、贴近国外受众。第三是完善传播格局,从创新理念到创新机制,从汇聚资源到整合平台。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和顶层传播,又要做好专业机构传播和全民传播;既要做好知识精英阶层的传播,又要做好大众传播。
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话语影响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只有讲“道理”,把支撑中国和世界的道理讲清楚,才能真正实现把中国故事讲遍世界,把中国声音传遍全球。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7ZDA285)
「注释」
①《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8/22/c_1123310844. htm。
②《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国政府网,http://www. 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③[英]以賽亚·柏林:《浪漫主义的根源》,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④韩庆祥:《话语体系建构的核心要义与内在逻辑》,《学习时报》2016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