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健
摘要:2018年,电影《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借助悲剧元素以独特的感情冲击力获得票房与口碑双丰收,我们将以这两部电影为例,剖析悲剧元素在喜剧电影的主题呈现中具体的应用方式和作用方式,对悲剧元素的这种应用和作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做出评价,同时对艺术效果带来的商业效果做出反思。
关键词:喜剧电影;悲剧元素;艺术;商业
[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 -17-160-01
自冯小刚以“冯氏幽默”将国产喜剧电影的商业效果正式发掘出来以后,国产商业喜剧电影在主题选取和手法运用上往往偏向于幽默与讽刺互相关照,然而社会生活内容增长迅速,这一类电影在满足大众娱乐需求和观影口味上已显得越来越无力,往往依靠导演和演员个人的名声以及前期诸种宣传炒作赚取票房,但最后口碑不佳。
2018年,在国内各大电影互动平台上收获极高评分的《我不是药神》和《无名之辈》票房上也成绩斐然,前者更是以30.99亿的票房位列年度票房总排行第三位,之所以如此,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两部电影给人的观感已不是单纯的商业喜剧电影,通看电影的全部层次,喜剧在这两部电影中仍旧是主体,但其中蕴含着的悲剧元素方才是使之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而在悲剧元素发生作用的电影的诸多层面之中,主题层而无疑最具代表性。
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提出“艺术品的本质在于把握一个对象的基本特征至少是重要特征,表现得越占主导地位越好,越显明越好。”[1]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其本质则往往需要通过主题来展现,按照路易斯·贾内梯在《认识电影》一书中的对电影发展方向的划分,商业喜剧电影应属于现实主义与形式主义之间的古典主义,在主题导引下的虚构性叙事是其构成基础。详细到一部具体的商业喜剧电影,主题设定往往决定了这部电影基本的风格和艺术空间,而悲剧元素进入电影主题则在艺术风格上给电影增加了一种可感的深度,大大拓宽了电影在艺术上的发挥空间。
《我不是药神》题材取自真人真事,通过主人公售卖治疗慢粒白血病的印度仿制药,引发出中国普通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并在这一问题的凸显和缓解的过程中赋予主人公以良知觉醒从而导引整部电影的叙事和气氛转折,继而展现出了一种强大的人性感召力。在其人性关怀的主题设定中悲剧元素主要有两个方而的融入,其一是融入白血病群众亦即关怀客体,其二是融入徐峥饰演的主人公程勇亦即关怀主体,通过需要关怀的人绝对意义的渴求和能够关怀的人不停犹豫地施给制造张力,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深度的情感冲击正是积蓄在这种张力感之中,从而使主题变得无比厚实。
相比于《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则颇具形式主义色彩,影片借鉴了美国导演盖·里奇式的黑色幽默,主题力量隐匿在巧合、荒诞的外衣之下,以恰到好处的节奏感加以暴露,導演在最后才亮出温情的底牌,而在影片前部分温情的隐匿和在影片后部分温情的彰显全在于电影所展现的每一个小人物其背后的生活性悲剧,家庭破碎、亲人重伤、人格迷失,影片有意塑造了一个个撕裂了的生活意象,随后看似艰难地将这些意象重组,生活无情与有情的两个矛盾而也在这重组的过程中此起彼伏。
显然,悲剧并不是这两部电影主题的底色,但悲剧深郁严肃的色彩属性的加入使得电影的主题色调具备了鲜明的层次感,进而增强了电影在整体表现上真实的质感。毫无疑问,悲剧元素在喜剧电影主题中作用力的发挥使我们不得不进一步丰富过往对悲剧和喜剧各自的定义,悲剧未必要将美好的东西撕裂,喜剧也未必就要将丑陋的东西拉进,至少两者各自适用于展现普遍的内容,彼此之间也能延展出多种多样的搭配模式。而从主题的角度看,悲剧与喜剧的搭配则是为主题增重、塑形的重要方式。但这种增重和塑形又似乎背离了悲剧的初衷。
从人文关怀和温情旱现的主题选取上讲,《我不是药神》和《无名之辈》都具有相当正向的感染力,甚至于可能对观众的心绪起到一定的净化效果,但这种净化的持续性却是颇值得怀疑的。诚然,艺术与商业从不构成绝对的矛盾,但一旦某种可以带来商业效应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地模仿和再现,这对于艺术的尊严却也是一种无形的损害。多年以前综艺节目选手卖惨之风盛行,终于引发无数观众的反感,而悲剧元素进入商业喜剧电影若成风气,对电影的伤害尚在其次,最深的伤害还是在于悲剧。
毋庸置疑,悲剧在艺术和美学世界占据着崇高的地位,在生活领域,悲剧也不可或缺。而悲剧的尊严和力量全然是来自于对现实的深度理解,显然这种深度理解会被喜剧性消解,在商业喜剧电影中也无法真正地体现,因而悲剧元素在商业喜剧电影之中只是作为一种表层手段介入,真正的悲剧精神却仍旧藏于现实深处等待着有心人发掘并体验,只是悲剧元素的商业化传递必然会产生对悲剧意念的误解,那么这样的有心人也终究会越来越少,这不是艺术想要看到的,因为艺术从来都不是艺术家一人的独舞。
注释:
[1]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参考文献:
[1]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2]勒内·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3]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