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杭
摘要:权愈是朝鲜17世纪后半期南人文坛上继许穆之后的另一位文学大家,他崇尚秦汉古文,习惯大量使用秦汉典故和古字词体现其宗本思想和文章的艺术性,但是也因为如此,其文章也产生了“艰涩”的问题。难懂,成为了权愈文章的一大特色。权愈的写作特点和他对秦汉古文的喜爱促进了17世纪南人古文学的发展,为南人思想的形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关键词:权愈;朝鲜17世纪;南人文坛;尚古思想;秦汉古文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49-01
权愈(1633-1704)子退甫,号霞谷,是朝鲜17世纪后期南人中的文人,他是近畿南人文坛上继许穆后的另一文学大家,他官至礼曹判书,在朝廷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文学才能之高,曾经数次连任大提学。郑斗卿曾经评论他“权正字愈负绝代之奇才”,18世纪南人安鼎福在朴履文的碑志文中写道“公惟好古,于文最深,下师东京,宋氏则禁,往者崔·许,定辟其门,霞翁继起,公实偕骞.”虽然安鼎福写此文的目的是赞扬朴履文的尚古思想,但是我们也从中看出南人文坛中‘崔笠·许穆→权愈→朴履文即从17世纪到18世纪的尚古思想学脉。权愈作为17世纪南人的文学泰斗延续了许穆的尚古思想,为近畿南人思想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17世纪的近畿南人文坛有着区别于西人的文学特色,其文学特色就是尚古思想,具体指的是秦汉以前的古文。在16世纪南人和西人共同受朱子学的影响,讲究“追求万物之理”和“心性修养”。在文学上比起琢磨字句的修饰更注重文章里的“道”,也就是朱子所谓的“文以载道”,文章只是道的载体,无道则无好文,道正必文精。但是17世纪后随着唐宋古文和秦汉古文思想的流入,朝鲜的文坛上渐渐开始重视文章的艺术性,固守朱子学思想的西人在保持文章的载道作用下,开始使用唐宋古文的写作手法,即其文章开始注重修辞和结构性。而南人则吸收了前后七子的秦汉古文思想,开始重视文章里字词的使用,通过使用秦汉时候的字词来加强文章的底蕴和雄浑色彩,以达到提高文章艺术水平的效果。
权愈就是继许穆后高度宣扬尚古思想的文人,他喜好古文,后世吴光运曾经评论他“霞溪为古文辞,主盟当世”,巾佐模也曾说“文章宗派属松霞”此松霞指的是李瑞雨和权愈,可见当时权愈在古文学上的造诣之高。他也曾经去询问古文大家郑斗卿关于复兴秦汉古文的方法,郑斗卿则回答道“善哉问乎,以子之才复秦汉何有第?左传,庄周,屈原,司马子长,贾谊,杨雄,文中之五岳也.与权子勉乎哉。”左丘明,庄周,屈原,司马子长,贾谊,杨雄都是秦汉以前的文学大家,其著作也正是秦汉古文学派所崇尚的文学范本。秦汉古文思想的一大特点就是追本溯源,一切字句都要找到其最初的出处,所以这个学派的范本才上升到秦汉以前的文章。权愈作为尚古学者自然也延续了这样的思想,他曾在睦大钦的《茶山集序>中写道,古诗人中能流传到今的作品,大都因为“盖皆有所于灌输之者”,而违背了诗道,无法向后世流传的作品,则大都因为其“无所禀于宗抵者”。他也曾高度评价张兴孝的文章“义归有宗,动静指凑”如此评价中都透露着权愈的宗本思想。
在寻求宗本的同时,权愈也意图提高文章的艺术性,其主要手法就是大量的使用古代的典故和字词。关于他文章的特点,在《三溟诗话》中有一段关于他的逸话:
权霞溪愈,为文尚艰涩。尝贻书李松谷瑞雨,松谷读之不能句。
所谓“艰涩”就是文章的字句不用当时的语言而是使用古语,因为古语经历了数千年在意思上会有变化,所以如果文章中大量出现古语,就会给人以无法理解的感觉,前后七子也正是利用这一点提高文章的底蕴和艺术效果的。权愈作为尚古学者,其文章也具有“艰涩”这一特点,例如他在给李瑞雨的信中曾经这样写道“窠上初闻潞,笼中不识喌。儿将俐蜕脱,我爱毳棉柔”欼是小鸡出壳的声音,喌呼唤鸡的声音,俐是鸟的嘴。诗的整体意思是:在卧室里听到了小鸡破壳的声音,笼子里的鸡听不懂人们叫它的声音,儿子将小鸡嘴上的杂毛拿掉,我怜爱它柔软的毛。如此日常的描写,权愈却用了大量的生僻字。后又作“何尝作鶤株,声价擅羊沟。”鵘出自《尔雅>:“鸡三尺曰鵘”,而株和羊沟出自《事文类聚》:“庄子谓惠子曰:‘羊沟之鸡,三岁为株。”其注解是“羊沟,斗鸡处。株,魁帅也。”此句的大致意思是说:为何不做斗鸡,让它在斗鸡场上独占鳌头。内容虽然简单,但是权愈却运用了大量的典故,用字词的古意来表达意思。如此权愈的诗在追求宗本的思想下,通过典故和古字词来丰富作品的底蕴提高其艺术价值,但是与此同时他的写作也受到了“艰涩”的评价。
权愈的写作虽然“艰涩”,但是不得不承认他的学识之广和才能之高,以致他在大提學的职位上一直连任,当时无人能与之相比。他也曾经自负的说过“老健吾手,夫谁与抗衡争锋也?”,他虽自负但是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后世黄德吉曾在给金得臣的信中写道“权霞溪读《纲目》全部千遍”。如此专注于秦汉古文的权愈,以其在政治和文坛上的重要角色引领着当时南人的思想,他也是南人文坛上继许穆后推动17世纪南人秦汉古文学发展的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