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村上春树“青春三部曲”中的“物哀”

2019-08-06 11:08齐诗雯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7期
关键词:物哀村上春树

齐诗雯

摘要:村上春树的“青春三部曲”是围绕着“我”和鼠的经历展开的一段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故事,也是村上先生最早的作品。这三部作品在具有后现代主义元素的同时,也没有抹去日本的“物哀”传统。同时,作者还为“物哀”在“物”的选择上、“情”与“景”的写法上以及“哀”的表达上分别给予了创新。

关键词:村上春树;“青春三部曲”;物哀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18-02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作家的代表,“青春三部曲”分别为《且听风吟》(以下简称《风》)、《1973年的弹子球》(以下简称《球》)、《寻羊冒险记》(以下简称《羊》)。这三部作品文风虽不甚成熟,甚至可以说前两部还处于练笔阶段,但在其创作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从风格上看,人们把村上春树的作品归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无疑都是合适的,但笔者更倾向于将其作为欧美文学影响下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来看待。村上春树曾说过:“在我的整个成长期,我从未有过被一位日本作家深深打动的经验”,他喜欢的也都是雷蒙德·钱德勒、杜鲁门·卡波特等一众欧美作家。即使如此,村上先生的作品也没有摆脱日本“物哀”意识的影响,但村上的“物哀”又有自己独特的印记。

一、何谓“物哀”

“物哀”是日本文学中传统的美学意识。它在《万叶集》等作品中就已经萌发,到了《源氏物语》才成熟。虽然“物哀”这个词很早就出现了,但一开始只是一个词组,并没有确定的含义。本居宣长在《紫文要领》中首次将“物哀”一词完整表述。他认为,在人的种种情感中,只有苦闷、忧愁、哀伤等一切不能如意之事才能让人深刻。所以,人们常常会因为某些外在事物而引发这些主观情感。“物哀”强调的就是“衷”对“物”的体现。日本之所以会产生“物哀”,是因为日本不但有许多优美的景色,而且人们还常常抱有一种世事无常之感。这就使他们产生了以悲为美的取向,反映在文学上也就出现了“物衷”。在日本传统的文学中,“物哀”的主要手法是“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这在“青春三部曲”中是可以找到的,但村上春树所使用的事物和手法与传统的“物哀”大不相同。

二、“睹物思人”之“物”

在“青春三部曲”中,不乏“睹物思人”的片段,但人们是见不到传统“物哀”中的残月、樱花、初绽的蓓蕾等事物的。取而代之的,是带有村上春树独特风格的现代事物。

村上春树喜欢音乐,唱片就成了主人公“我”的抒情之物。《风》中有一段“我”与广播主持人的对话,大意是说有位姑娘为“我”点了一首《加利福尼亚少女》,这首歌让“我”想起了修学旅行时借给“我”唱片的那个女孩。出于有借有还的心理,也有着对姑娘和那段时光的追思,“我”去买了唱片,还打听着姑娘的下落。“我一连花三天时间查她的电话号码——那个借给我比齐.鲍易兹唱片的女孩。”却无功而返。“我回到家,一边喝啤酒, 一遍一个人听《加利福尼亚少女》。”作者用七十年代的唱片来寄托“我”对姑娘的思念。

作者还喜欢用七十年代的生活用品。《羊》中在“妻子”与“我离婚后”有一大段“我”对妻子的追思:“逐个拉开卧室她的抽屉,哪个都空空如也。一块虫子咬过的旧围巾,三只衣挂,几包卫生球,别无他物。她把什么都席卷一空。原先逼仄地摆在卫生间里的零零碎碎的化妆品、卷发夹、……我合上影集,吸两支烟。……我把烟灰缸浸入水中,关掉空调和收音机,又想了一通她的长筒裙,死心上床。”“妻子”带走的和留下的东西交杂在一起,回忆与现实交织,刺激着“我”对她的想念。作者把眼前所见的旧围巾、衣挂、卫生球等物件和已经不在眼前的化妆品、卷发夹、长筒裙等等一齐作为借以抒怀的对象,来表现“我”对“妻子”的情感,流露出无限的哀伤。可见,“物哀”已经被作者扩大到可以借想象之物生情的范围。

三、“借景抒情”中的“情”与“景”

书中“借景抒情”的部分也与传统“物哀”不同。它没有把“情”与“景”分开来写,而是将这两部分自然地连接在了一起。

同《源氏物语》中流露的悲哀、空寂的情调一样,“青春三部曲”中同样弥漫着淡淡的伤感。它的景物描写大都是阴冷的,是与主人公的情感相对应的。以《球》中有一段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例:“天空飘移着如毛刷勾勒的几缕纤细的云絮,目力所及,无不是不折不扣的湛蓝,那湛蓝不知深有几许,竞深得使少年不由双腿发颤,一种类似惧怵引起的颤抖。无论海潮的清香还是风的色调,大凡一切都鲜明得触目惊心。”这是少年时代的鼠(也就是“我”)生活在自己幽闭的世界中(《风》中提到过14岁前的我沉默寡言)的真实写照。这段景物描写虚实结合,既有“我”看到的真实的世界,又有“我”在害怕的情况下大脑对外界景物的反映,还有外部世界带给“我”的恐惧感、压迫感的具象。作者把恐惧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化“情”为“景”,可谓独树一帜。

《羊》中对于现代建筑和海岸线对比的描写也把“情”与“景”置于一处:“总算留下了这50米发人幽思的海岸线,但已被高达10多米的混凝土堤夹得动弹不得。……那里是成片的高层住宅。唯独这50米被留下,被彻底抛弁。……看上去,那呆板板的楼群仿佛是想要构筑空中都市却被半途弃置的不幸的桥梁,……此外有自选商场,有加油站,有宽阔的公园,有满气派的集会场所。 一切都那么新,那么造作。……令人凄惘的景色。”这是在“我”与杰讨论新与旧的问题后,“我”看见的场景,也是“我”脑中对于新旧的思考。这段“情景交融”的文字中包含着我目光所及的高楼大厦和夹缝中那50米的海岸线,包含着毫无生气的楼群,包含着供人们娱乐的场所,同时也包含着“我”凄惘的心境,对新事物的厌恶以及对旧事物的同情和悲哀,发人深省。新的就是好的吗?旧的就应该被替换掉?未必如此。

四、“情绪外物化”的手法

从上文可以看出,村上春树的“物哀”也并不是传统手法上的直接表达内心的哀思。一种是借助主人公喝酒、抽烟、失眠等行为来表现自己的心境;另一种是通过带有情感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这种将“情绪外物化”的手法也丰富了传统“物哀”抒情模式的内涵。

书中还有很多“情绪外物化”的描写:如《风》中,因为学生运动的失败,“我”和“鼠”一个夏天喝光了巨量的啤酒,吃掉了无数花生。他们以疯狂地喝啤酒、吃花生、在酒吧玩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无聊、郁闷。《球》中,鼠和“我”对弹子球的疯狂迷恋,甚至“我”发疯似的要找到那一台“宇宙飞船”,体现了“我”的孤独、寂寞。《羊》中,“我”找不到那只羊时,心情烦躁,一天喝七杯咖啡,来缓解压力。“青春三部曲”中出现的大量书籍、歌曲,也是主人公“情绪外物化”的一部分。《风》中出场的海滩男孩、鲍勃·迪伦、披头士等人的爵士乐,正是主人公彷徨、孤独、不安的写照。

综上所述,“物哀”意识对于日本作家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就连村上春树这位以吸收西方文学为主的作家也在无意识中继承了这一思想,并将其与现代事物连在了一起,在手法上有所创新,为传统的“物哀”注入了新的活力。能融东方与西方于一体,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也是村上先生作品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日)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且听风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

[2](日)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1973年的弹子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

[3](日)村上春树著,林少华译.寻羊冒险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

[4](美)杰·鲁宾著,冯涛译洗耳倾听——村上春树的世界[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

[5]冯露.“物哀”美意识与日本传统文学空间的建构与解构[J]沈阳:芒种,2015,(23).

[6]王向远.日本的“哀·物哀·知物哀”——审美概念的形成流变及语义分析[J].合肥:江淮论坛,2012,(05).

猜你喜欢
物哀村上春树
长大的瞬间
村上春树和他的阳子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俳句里的物之哀
以悲为美
村上春树文学翻译论争背后的译论之辨
《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
村上春树和他的猫
村上春树和他的猫
探究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