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沛
摘要:普希金是俄国19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是使俄国文学获得声誉的第一人,他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诗歌的太阳”。《驿站长》是普希金小说类最具有代表性作品《别尔金小说集》中最经典的一部短篇小说。该篇小说不仅有感人的故事情节、巧妙的艺术结构和朴素生动的语言,更主要的是它还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小人物”的形象,反映出现实森严等级制度下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普希金在《驿站长》中第一次成功地描写了“小人物”形象,从而开创了俄罗斯文学中“小人物”的主题,俄罗斯文学的“小人物”形象正是发源于此。
关键词:小人物;大人物;修辞特色
[中图分类号]:1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02-03
众所共知,在普希金以前,即18世纪至19世纪初期,俄罗斯文学作品不是充满感伤主义,就是描写贵族子弟与小姐风花雪月之情,而普希金却能用简洁又精确的语言勾勒出一个又一个平凡人物的形象,这正是普希金作为俄国文学现实主义奠基人的伟大之处。
“小人物”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类人物形象,《驿站长》便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开山之作。他们处于社会底层,地位卑微,但却逆来顺受,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所谓“大人物”统治者的牺牲品,是被剥削,被欺凌的典型形象。作者不但对他们给予同情,还通过刻画这类形象,批判沙皇专制制度。
从《驿站长》的主人公老驿站长身上,我们也能看到那个时代无数与之类似的小人物的共性,这些共性造就了“小人物”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时代环境的不断作用与影响,最终形成了悲剧结果。他们的悲剧意义也正是作家们所表现出来的展现在世人面前,提醒人们生活中亲近的,距离不远的平常人真正蕴藏的情感的震撼与强大。
《驿站长》这篇短篇小说的人物不多,主要是以老驿站长维林、他的女儿杜尼娅、年轻骠兵军官以及“我”这个叙述人为主。“我”是‘名业余作家,能用简练、朴实的语言真实生动地捕述故事,因此故事具有极强的感情表现力色彩。“我”是一名文官,常常因公差而“四处走访”,旅途中与驿站长父女相识。作品正是以“我”三次来访构成小说的正文部分,循序渐进演绎驿站长维林爱女被拐、寻女被驱、思女致死的人生悲剧三阶段,从而用最质朴、却又最深刻的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现三位主要的人物形象。
一、驿站长维林
作者在小说开篇描述主人公老驿站长写到:“谁没有诅咒过驿站长,谁没有跟他们吵过架?谁在盛怒的时刻没有向他们要过那本‘要命的簿子,以便在上面写下自己对种种压制、粗暴和怠慢态度的毫无用处的怨言?谁不把他们当作十恶不赦的坏人,就像衙门里的书吏,或者,至少也像莫洛姆森林里的强盗?……十四等官阶的背黑锅的角色,那官衔只够他抵挡拳打腳踢之用,而且并非每次都抵挡得住。维亚赛姆斯基公爵戏称他为驿站之霸,他的职务又是怎样的呢?难道不是实实在在的苦役吗?日夜不得安宁。旅客把枯燥乏味的旅行中一路憋出来的满腔闷气一股脑儿都发泄到了驿站长身上。”这给读者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好像驿站长是一个可恶、霸道的官员,从而有一种憎恶之感。19世纪的俄国,驿站是由低级的官员——驿站长管理的。当时在全国的交通要道上都设有驿站,国家的公交函件就是通过他们一站一站传送的。过客们就在驿站里歇息,驿站长的职务就是为过客配备驿马。他根据过客的社会地位和职务分配不同数量、等级的马匹。所以,驿站经常出现短缺的情况,国家的高级官员便可优先使用马匹,其余的旅客只能等候,有时会耽误上好几天,这些久等的旅客难免不满,白恃社会地位高于驿站长便对他横加欺辱、训斥。
身处社会金字塔的较底端,虽然不像最低层的农奴阶级那样饱受压榨摧残,但他们特殊的社会地位也造就了他们独特的性格。小人物老驿站长生活境况悲惨,在这种等级森严的社会环境里,他不得对“有来头”的大人物卑躬屈膝,唯唯诺诺,不敢有丝毫反抗的奴性心理,生怕会有不周到。他的唯一安慰与幸福就是他聪敏、活泼的女儿。老站长对女儿的爱远比一般的父爱要丰富得多,他的妻子死得早,仅留下这个人见人爱的女儿,又懂事、又伶俐,还能打理好家里的上上下下,老站长是多么依赖自己的女儿。因为美丽乖巧的女儿杜尼娅的存在,父女俩的日子虽然清苦、落寞但并不乏欢乐。
在得知自己的女儿被骠骑兵军官拐走后,他很清楚自己与明斯基地位的悬殊,即便告状也无济于事,并没有能力夺回自己的女儿。他只有别无选择他到处寻找,找不到就自怨自艾,后来抱着“把我的迷途的羔羊领回家”的想法,老泪横流,抱着一线希望低声下气地苦苦哀求贵族老爷开开恩放过自己的女儿,仅仅挤出一句话来:“大人!……请做做好事吧!……”而对高官的强暴,他无能为力,不敢有丝毫反抗之心。忍气吞声的性格已经深入到老驿站长这个小人物的骨髓之中,最激烈的举动,就只是把明斯基塞给他的那几张钞票“捏成一团,往地上一扔,用鞋跟使劲地踩,愤然而去”而已。
最后,驿站长选择让步,成全女儿的爱情,在这个森严的等级社会中,“小人物”付出父爱的选择只有在后而默默地担心女儿。从此,老站长在孤独中做过种种猜想,都是杜妮娅会如何遭遇不幸,从未想过她会幸福。驿站长是一个经历过几十年风风雨雨,见过形形色色的人,他已看透这个黑暗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太多的悲剧使老站长对上层阶级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阶级“成见”,按照他“小人物”的逻辑,他的女儿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所以天天借酒浇愁,日日担心女儿终有一天被抛弃。老人日夜思念自己的独生爱女,深恐她遭到更大的灾难,甚至盼着她早点死去,精神十分痛苦的驿站长被恐惧和忧愁困扰,最后他活活醉死。“小人物”在自身的命运而前既无奈又怯懦,无情的社会吞噬了他们,而他们自己也心甘情愿充当自己的掘墓人。
老驿站长孤独的死与杜尼娅成为贵妇人的结尾有一种出乎意料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更衬托出“小人物”的悲剧。老人凄凉的墓地“在一个荒凉的地方,没有围墙,竖着一个个木头的十字架,连一棵能遮阳的小树叶没有”以及轻捕淡写成为贵妇的杜尼娅致在父亲坟前哀悼的情景,从而透出一股撕心裂肺的“悲”,这种阴阳相隔的家破人亡极有震撼力,真是“无处话凄凉”,把“小人物”的悲剧推到了顶峰。
二、爱女杜尼娅
另一主要人物是他的女儿,杜尼娅生得漂亮,虽然文章中并没有具体描写杜尼娅是如何美丽,没有提到她的头发,眼睛,脸庞是如何吸引人注意,但普希金却利用过往的旅客、贵族对杜尼娅的反应来侧而烘托出杜尼娅非凡的美貌,过路的人没有一个不称赞他,谁也不会责骂她,太太小姐还送她礼物——这个送她头巾,那个送她耳环。过路的老爷们故意留下来,似乎是为了吃顿饭,可实际上只是为了多看她几眼。的跟我谈起话来。所有的老爷只要一看见杜尼娅,无论之前多么气愤,言语多么激烈,马上对驿站长尊敬有加,轻声细语,和颜悦色,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这就是普希金创作的伟大之处:他能把最美丽的事物用最平凡的表现手法描绘出来,这要比直接的捕写更加震撼人心。所以杜尼娅不仅在老驿站长心中是特别自豪与骄傲的宝贝,还是一个可爱的护身符。当“我”在问,这是你女儿吗?“是女儿,大人!”他说,神态怡然自得。“她脑子聪明,手脚麻利,就像她过世的妈妈。”他对女儿的称赞溢于言表,看得出一个老父亲对女儿的喜爱。
可是在驿站长的话中,不难看出他已经把女儿当成他过世的妻子,女儿在家中承担的责任与角色正是妻子应该承担的,小小的年纪应该无忧无虑的被父母爱护着,却整日为驿站操劳,保护着父亲不被老爷们责骂,这也是后来当明斯基当面质问驿站长“你为什么需要她(杜尼娅)?”时,驿站长回答不出来,这个尖锐的问题直戳驿站长的心,因为女儿迟早要出嫁,永远充当不了妻子的角色。虽然杜尼娅爱父亲,但她也向往爱情,不安分于贫寒的生活,既可以说是不念父女间的亲情与养育之恩,又可以说是生活所迫,无法两全其美。杜尼娅美丽动人,勤劳善良,这也是明斯基爱她、想得到她,并且给了她富裕温暖的生活的原因。杜尼娅出走,有她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因素,更带有那个时代的气息。杜尼娅在这沉寂、无聊的驿站中,除了机械地应对那些紧张的场而外,就是默默地在隔板后而缝补衣衫。驿站长因为年迈苍老,加上地位卑微,已很难改变眼下生活处境。而日渐长大的女儿的隐衷,像浮云一样变化莫测,老站长怎能洞察女儿的心思呢?青春的年华,活泼的天性被压抑,心中的积郁又能向谁倾诉,美好的憧憬只能消融在不言之中。然而,时机一到,她不会永远安于令人窒息的驿站生活。杜尼娅见过世而,在从小的生长环境中结识了各种各样的人,尤其受时代的思想熏陶,更促使这位少女萌生幻想与憧憬,不断编织着挣脱现实生活的五彩缤紛的梦。当时正是十九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农奴制的危机日趋加深,一八一二年的卫国战争,欧洲自由、平等思想的介入,都强烈震动着杜尼娅向往自由幸福,摆脱凄苦、泛味生活的心灵。这就是杜尼娅出走的思想基础。的确,杜尼娅不顾生她养她,视她甚于自己生命的父亲的感情,这不得不说是她赢得爱情后的自私,但小说中的三个细节却体现出杜尼娅对父亲的一片深情:与明斯基出走时一路的啼哭,在彼得堡见到父亲的惊厥,在父亲墓前久久的恸哭。
三、骠骑兵明斯基
如果说老驿站长和杜尼娅都算是俄国当时环境下的“小人物”,那么相对的“大人物”则是那个带走杜尼娅私奔的年轻骠骑军官。明斯基是上流社会的公子,家庭富裕且有威望,他青春快活,俏皮健谈,聪明机智,巧于“谋爱”。他为得到杜尼娅,使些生病的小伎俩,后来与驿站长父女短暂的交流又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与喜爱。并在老驿站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带走杜尼娅,不顾老驿站长失去爱女的痛苦之情。当老站长上门找到他们的时候,他说:“我做过的事,你扳不回来了。”还妄图用些小钱来打发他。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可以用金钱衡量的吗?可是换位思考一下,骠骑兵爱上了杜尼娅,为了有更多机会接近心爱的人,只好装病,“卧病在床”,一次又一次不停地要水喝,还趁机一次次地摸她的手;不仅如此,在“病好之后”,向周围人四处夸奖驿站长的善良,有了他的照顾“病”才能好,身体才能恢复,这一切的目的就是赢得老站长的信任,等时机成熟就带走他的女儿,不得不说,这样的做法十分机智;最后,以让杜尼娅送自己为借口,成功地“拐”走了她。
但正如明斯基对老站长所做的承诺,他并没有抛弁杜尼娅;相反,他对杜尼娅的爱承担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地久天长;而且他给了杜尼娅富足的生活,让她当上了富太太,使她不再是那个伺候客人、辛劳疲惫、整日照顾家庭的小姑娘。甚至在久别的父亲维林来找白己的女儿时,父亲看到杜尼娅衣着华丽地端坐在明斯基旁边,不禁因女儿令人销魂的美丽而目瞪口呆,老父亲从没想到自己的女儿还能这么优雅漂亮,她成了“明斯基夫人”,很明显,婚后的杜尼娅在明斯基精心呵护下变得更加娇艳动人了;不仅如此,杜尼娅还玩着明斯基的卷头发,试问,哪一个出身高贵的男人能让自己并不爱的姑娘这样摆弄着自己的头发?这分明是对杜尼娅爱的表现。当杜尼娅发现是父亲来找她时,被吓到、瘫倒在地上,明斯基非常心疼,赶快扶她起来,大声训斥着把自己心爱的女人吓坏的驿站长,并给了他一些钱,把他轰走,让他不再来打扰他们的生活。在小说的结尾,杜尼娅乘着华丽的六匹马拉的四轮车回来了,从此可以得出,贵族青年显然绝非维林想象中的花花公子,他给了杜尼娅一个温暖的家。明斯基还曾在老人面前表达了自责与歉意,承认他生硬地切断了维林与女儿的父女亲情,承认他断绝了维林一家原有的温馨与和谐的错误,但贵族上流社会也是由凡人构成,明斯基既有贵族军官而对小吏的优越感,又有青春的血性与追求爱情的权利。个人认为明斯基虽然抢走驿站长的爱女,但两人还是属于两情相悦,其做法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是合乎情理。
追寻维林命运不幸的真正原因,读者会发现,这其实是一场没有“罪者”的悲剧,骠骑兵明斯基、维林的爱女杜尼娅都不是维林悲剧的制造者。读完小说,所谓的“过失者”并未招来读者的怨恨,死者也并没有赢得读者更多的眼泪。倒是维林心里的“不平”,心底的“嫉恨”表现出了巨大的杀伤力,不仅好端端的家庭分崩离析,主人公也因而命丧黄泉。
高尔基曾说:“我们有充分理由说:俄国文学的现实主义适于普希金,就是有他的《驿站长》。”普希金作为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在《驿站长》中关注的是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而之所以小人物会有如此悲惨的命运和结局,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他们自身的怯懦和奴性,除了那些高高在上的老爷们的凌辱和加害,更主要的是俄国专制社会的不平等。《驿站长》中对“小人物”老驿站长的遭遇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强烈谴责社会的黑暗性,也暗示“不平等”诱发的社会悲剧不仅仅是老驿站长这一例,也许我们的生活中还不断地存在和出现着。阶级出身是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这正是一个社会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
参考文献:
[1]张建华.俄罗斯文学选集[M]. 1998
[2]戴桂菊.俄罗斯文化[M]. 2005
[3]郑体武.俄罗斯文学史[M]. 2003
[4]德·斯·米尔斯基,米尔斯基,刘文飞.俄国文学史[M].人民出版社,2013
[5]李毓榛.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苗盈盈.“小人物”的悲与爱——《驿站长》作品赏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4):40-41
[7]陈璐.浅析《驿站长》中的小人物[J].文学教育(上),2014(3):28-29
[8]余芳.析普希金小说《驿站长》的修辞特色[J].语文学刊(教育版),2011(5):36-38
[9]曹靖华.俄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10]吕凡.俄语修辞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1]任光宣,张建华,余一中.俄罗斯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肖珊,译.普希金小说选[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
[13]王福祥.现代俄语辞格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4]佚名.浅析《驿站长》中杜尼娅的形象[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2):36-37
[15]杨爱华.《驿站长》主人公维林的父爱解析[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4(2):123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