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健
摘要:王维诗中有闲适之美,这可从诗中人物的“神态行为”和“感官感受”两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诗人对自己和他人的神态行为进行描写,透露出闲适之美。另一方面,诗人针对人们视觉、听觉等感官感受来营造闲适之美。
关键词:闲适之美;神态行为;感官感受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67-02
唐代诗人王维,平日里或寄情于山水,或盘桓于田园,故诗中自有一种独特的“闲适之美”。明人王鏊在《震泽长语》中首先明确提出这点:“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另如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提到五言律诗时称:“王、孟、储、韦,清空闲远。”指出了王维诗中“闲”的特点。明人屠隆在《鸿苞论诗》中将李白与王维进行比较:“太白清而放,摩洁清而适。”又指出了王维诗中“适”的特点。王维诗中的“闲适之美”可以从人物的“神态行为”和“感官感受”这两方而表现出来。
一、神态行为
王维常在诗中对自己的神态行为进行描写,而这些神态行为中往往都透露出闲适之美。如他在《赠裴十迪》一诗中写道:“风景日夕佳,与君赋新诗。澹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此诗中,“赋新诗”的行为需要闲情逸致,“望远空”、“支颐”的神情姿态则体现出作者的泰然平静。故邓安生先生评价此诗:“用平淡自然的风格,表现初春田园风光的优美和自己的闲適情趣。……‘澹然二句,就活画出了他那种观赏融融春景时悠然自得、物我两忘的神态。”[1]又如在《终南别业》中,作者写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首先,诗人沿溪行走,并无任何功利性目的,否则就不会一直走到“水穷处”。而这无目的性的漫步,正是第一层“闲适之美”。其次,走到溪水穷尽之处,诗人并不另觅去处,而是坐下观看水气升腾成云之景,内心的随遇而安是第二层“闲适之美”。再次,水气蒸腾成云并非一时一刻,诗人愿为如此迂缓之事,是第三层“闲适之美”。最后,诗人偶然与林中老翁相遇,虽不相识却谈笑不尽,甚至连回家都不顾,这是第四层“闲适之美”。正是由于此诗自然流畅,又有四层“闲适之美”,所以清人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评此诗:“意趣闲适,诗亦天成,无斧凿痕。”再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神态描写——若无一颗闲适之心,柴门之外,只会感到生活困苦;拄杖在手,只会感到力不从心。而作者却能静听蝉鸣,这是一层“闲适之美”。听蝉之余,还要临风而立,否则身体不够舒适,听得不够真切。这样的神情姿态活灵活现,如在眼前,又是一层“闲适之美”。故周埏《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评价此诗道:“淡宕闲适,绝类渊明。”
王维也会在诗中对他人的神态行为进行描写,同样有闲适之美。如在《田园乐七首·其六》中,诗人写道:“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赞此诗道:“每哦此句,令人坐想辋川春日之胜,此老傲睨闲适于其间也。”清人李瑛《诗法易简录》亦认为此诗重在:“写出田园闲适之乐。”此二家都提到了诗中有“闲适”的特征,原因何在?于家童而言,未扫落花自然在休憩或是玩耍,这体现出了家童的闲适;于主人而言,家童不扫落花的原因自然是主人随性自在,对家童不加约束,这又体现出了主人的闲适。后一句中,莺啼意味着新的一天已经开始,而山客仍在榻上酣睡,这体现出了山客心无挂碍,更增一层闲适。顾随先生曾认为中国诗不适合六言,他在其《驼庵诗话》中批评此诗:“‘花落家童扫,莺啼山客眠,这好得多。”[2]殊不知这样一改,诗中的闲适之美使减损了大半——看罢前句,只觉得花落不止,家童不休。看罢后句,又少了“犹”字所含的强调和隽永。又如在《漆园》一诗中,诗人写道:“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文选》中录班彪《北征赋》,有云:“登障隧而遥望兮,聊须臾以婆姿。”李善注:“婆娑,容与(悠闲自得)之貌也。”所以这里既是诗人对庄周闲适生活的描写,也是“无可无不可的萧散优游的白画像。”[3]再如《过李揖宅》中的“散发时未答,道书行尚把”和“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田园乐七首·其一》)中,诗人通过描写他人的头发来表现其闲适的心境——古人蓄发,常将长发挽成髻或连冠于髻上。散披头发,正是逍遥闲适之貌。
二、感官感受
王维亦常在诗中抒写自己的各种感官感受,进而透露出闲适之美。这些感官感受主要包括视觉和听觉。先看视觉感受,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归篙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篙高下,归来且闭关。
元人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评价这首诗道:“闲适之趣,澹泊之味,不求工而未尝不工者,此诗是也。”闲适之趣何在?试看首联的景色,长林草木交杂而清川映带于其间,归人之车马在美景之中缓缓而过,“闲闲”两字绝妙,一方面从外写出车马行驶之缓慢,另一方面从内写出归人萧散自在的内心世界。颔联从流水和飞鸟入笔写出景中生机,由于是“清川”,流水必然平缓,由于是“暮禽”,飞动必然从容,这两句再次通过大自然带给读者的视觉感受,写出了宁静平和的心绪。颈联转写静景,城池之所以荒芜,是因为闲弃,渡口之所以古老,是因为闲置。将荒城与古渡并列,正体现出诗人的闲意。夕阳意味着休憩,秋山意味着萧瑟,将落日与秋山并列,也体现出诗人的闲心。这首诗有动有静,从外部的视觉感受入手,透露出闲适之美。另如《归辋川作》:
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
与《归篙山作》一诗相似,这首诗开篇便通过渔人和樵夫的“欲稀”暗示出天色已晚,劳作一天的人们将要回家。打渔之人辛苦,砍柴之人操劳,他们归家休憩更反衬出“闲适”的快乐。颔联写暮色中的远山和白云,节奏本就舒缓,作者再加入“悠然”二字,便更加闲逸。实际上,受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的影响,王维也很喜欢用“悠悠”或“悠然”来表现闲适之趣,如“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临湖亭>)、“悠悠长路人,暧暧远郊日”(《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思归》)“悠然策黎杖,归向桃花源”(《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等,这也都是“闲适之美”的表现。后四句以草木写春色,菱蔓、杨花、春草的组合,亦给人以平静美好之感。
还有一些作品中,王维将视觉和听觉混在一起,体现出闲适之美。如“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两句,其中既有白雪在夜空中飘洒和积雪在庭院中堆积的视觉感受,也有深巷中寂静的听觉感受。王树海先生分析得十分得当:“(积素二句)从容、闲适,似乎未着些微‘人力,‘诗心与自然如此和谐地融为一体,由洒空的落雪所呈示的静,益发衬托出深巷之深。这种纵深感一直绵延至诗人视野以远,仿佛连接着宇宙的‘内心,而积素所展现的闲,则使广庭愈广,于是,人们觉得愈闲愈广,愈广愈闲。”[4]又如《酬郭给事》也是如此,诗中写道:“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禁里疏钟官含晚,省中啼鸟吏人稀。”清人叶羲昂在其著《唐诗直解》中评此诗道:“趣得闲适。”闲适之趣何在?天色已晚,官舍中的吏人在忙碌一天之后渐渐散尽,这是“闲”,傍晚余晖笼罩官署,桃李之中柳絮纷飞,这是视觉上的“适”;啼鸟声声,悦耳动听,这是听觉上的“适”,桃李树下的阴阴树影给人以凉爽之感,这又是触觉上的“适”。结合以上几点不难看出王维针对读者的感官感受所营造的“闲适之美”。
参考文献:
[1]邓安生.王维诗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49
[2]顾随.驼庵诗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07
[3]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48
[4]王树海.禅魄诗魂[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