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顾问
自动驾驶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功能,同样也是未来汽车产业竞争的焦点所在。在此背景下,作为支撑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的车载智能计算基础平台,其重要性更加凸显,对于汽车产业发展更具战略意义。
6月20日,广州首批24张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牌照正式发放。广汽集团、小马智行、深兰科技等六家企业的24台车获得首批自动驾驶汽车路测牌照。
此外活动还发布广州首批开放测试道路路段与道路定级,共开放了33条测试道路,总里程达45.6公里。深蓝科技研发的熊猫智能公交获得了唯一的客车路测资格。熊猫智能公交搭载了多项人工智能技术,包括手脉识别系统、车载机器人、智能驾驶技术、语音交互、精准广告推送等。此次广州颁发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牌照只是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中的一个缩影,我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已布局多年。
智能网联汽车是指车联网和智能车有机结合,搭载车载传感器、控制器,融合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人、车、路、后台等智能信息交换的新一代汽车。
2016年,工信部组织行业加紧制定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战略、技术路线图和标准体系,交通部为管理智能交通推出“两客一微”管理方法。2018年4月2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赛迪出版传媒、《中国计算机报》承办的“汽车电子产业发展峰会暨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万寿宾馆举行。联盟的成立旨在打造开放、和谐、健康的汽车电子产业智能化发展新生态体系,推动智能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2018年3月1日,上汽集团和蔚来汽车获得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号牌。随后,天津、长沙等城市也陆续颁布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牌照。
自动驾驶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功能,同样也是未来汽车产业竞争的焦点所在。在此背景下,作为支撑智能网联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的车载智能计算基础平台,其重要性更加凸显,对于汽车产业发展更具战略意义。那么车载智能计算基础平台是怎样的?它拥有什么样的安全体系?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呢?最近,赛迪研究院发布了《车载智能计算基础平台参考架构1.0》,该报告也许可以解答上述疑惑,此外,报告还为车载智能计算基础平台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车载智能计算基础平台参考架构概述
智能网联需求持续推动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变革,需要集成不同类型的计算模块以满足应用服务需求。车载智能计算基础平台参考架构主要包含自动驾驶操作系统和异构分布硬件架构两部分。其中自动驾驶操作系统是基于异构分布硬件架构,包含系统软件和功能软件的整体基础框架软件。
异构分布硬件架构
车载智能计算基础平台异构分布硬件架构,指导异构芯片板级集成设计,硬件主要包括AI单元、计算单元和控制单元。
●AI单元
AI单元采用并行计算架构AI芯片,使用多核CPU配置AI芯片进行必要处理。AI单元作为参考架构中算力需求最大的一部分,需要突破成本、功耗和性能的瓶颈以达到产业化要求。
●计算单元
计算单元由多个多核CPU组成,用于执行与自动驾驶相关的大部分核心算法,同时整合多源数据完成路径规划,实现决策控制功能。
●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基于传统车控MCU,控制单元加载Classic AUTOSAR平台基础软件。MCU通过通信接口与ECC相连,实现车辆动力学横纵控制,并满足功能安全ASIL-D等级要求。
自动驾驶操作系统
自动驾驶操作系统是车载智能计算基础平台的核心部分。自动驾驶系统包含系统软件和功能软件两部分。这两部分是车载智能计算基础平台安全、实时、高效的核心和基础。
●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是针对汽车场景定制的大规模嵌入式系统运行环境。一般包含异构分布系统的多内核设计及优化、Hypervisor、POSIX/ARA、分布式系统DDS等。
●功能软件
功能软件主要包含自动驾驶核心共性功能模块;包括自动驾驶通用框架、网联、云控等。
工具链
车载智能计算基础平台的研发需要对产品进行整体迭代,而不只是针对单一的模块或者其中几个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开发工具:可视化开发工具能够显著提高开发人员工作效率。
集成工具:集成工具实现车载智能计算基础平台软硬件单元的系统集成。
仿真工具:模拟仿真是提高自动驾驶系统开发迭代效率、丰富测试场景的重要手段。
调试工具:调试环境和工具可以加快车载智能计算基础平台复杂系统的开发进度。
测试工具:测试是车载智能计算基础平台开发的重要阶段,是保证系统质量和可靠性的最后关口。
安全体系
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是智能网联特别是自动驾驶体系的安全要素。
功能安全:车载智能计算基础平台要想实现自动驾驶,需具备可靠冗余的安全设计。
信息安全:車载智能计算基础平台需应用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防护体系。车载智能计算基础平台需建立具备纵深防御、长期监控和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个人信息保护是车载智能计算基础平台的重要安全功能。
发展建议
发展车载智能计算基础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应尽早布局,加快推进。发展建议如下:
1.明确发展思路,保持发展定力。
2.加快产品研发,引导生态建设。
3.深化架构研究,加快标准研制。
4.加强能力建设,强化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