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置换作为雕塑创作手法的当下处境

2019-08-06 04:34刘辛未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模仿雕塑符号

刘辛未

摘要:置换作为现今较为广泛使用的综合材料雕塑创作的材料表现语言,在雕塑圈内面对着正负面皆有的社会评价,本文详细列举了其各类优缺点,分析其在雕塑史中与当下的处境。

关键词:雕塑;材料;置换;模仿;符号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8-0022-01

材料置换一词在字面上看,无非是材料的并置与调换,即在事物既定的组合当中抽离其中的一部分物质元素,同时植入另外一种物质元素以重新构成原有的组合形态,将两种不同属不同种、甚至往往两种属性截然相反的元素并置在一起,例如雅致与肤浅,世俗与崇高,当下与远古等,最终产生冲突、矛盾的作品诠释感受。例如中央美术学院展望教授用不锈钢和假山石结合的作品《不锈钢假山石》、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谭勋用一次性纸杯内壁茶渍和中国扇面山水结合的作品《一次性纸杯》等等。这种创作手法不限于名家,从无数的美术院校雕塑系学生课堂创作、毕业后的青年艺术家们的作品中,其身影屡见不鲜,它占据着当下雕塑圈大约七成的江山。

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利弊两段,作为艺术史线性时间中的有限时段内的艺术创作流派、手法也不例外。下面,我们从现有的利弊两个方面的社会反响去分析这一创作手法。

一、优势所在

1.文化根性:材料转换作为非雕塑媒介专属的表达手法与语言形式,应用范围广:有一个雕塑之外却又和雕塑极其相近的案例,1980年代文化热时让人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米兰昆德拉的文学命题“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这虽然仅仅是一句长篇小说的标题,但却蕴含着极大的话语能量:“轻”的言说,却又重的难以令人承受。这种看似语法混乱的自我叙事,混乱但不失生气,充满了意外的话语效果。它要在传统的叙事语法中粉碎意义,并且赋予其新的价值向度。在民间俚语中也有例子:“我凭实力单身”:将求偶能力不足导致的“单身”用与之相反的褒义词“实力”来作为前缀,在混乱的语法错误中巧妙地塑造出沦落于苦难但积极乐观的自嘲精神。它能在亚文化群体中出现,相比在精英主义的当代艺术,它不再是少数艺术家与知识分子的精神自娱。

2.易模仿易实施:南朝齐、梁问绘画理论家谢赫曾提出中国绘画上的著名的美术理论“六法”之“传模移写”:在初学艺术创作上模仿先人之路,古已有之。同样鉴于中国当代雕塑创作这门学问在学习入门时期亦趋亦步的特性以及艺术初学者范水模山的特质使然,置换作为综合材料雕塑创作的表现语言,其通俗易懂、易模仿、易实施的特质,吸引了大部分在初入艺术创作道路上迷茫的实践者,高校低年级学生尤甚,在其材料雕塑创作课程中高频使用。此手法的大肆运用,因其传达内容经由外在语言形式的包裹之下,主旨通俗易懂,形式簡洁趣味诙谐。

二、面临的问题

置换同样面对着一些业内负面的声音:

l_明显的“作品感”:某类创作语言成熟之后,便是后人对之无尽的效仿,久而久之,变成了一种似乎不可颠覆的成规。作品之所以“太像作品”,就是在艺术语言创新意识上不思进取;沿用惯用套路的不费脑子的巧法子。当“有作品感”在评价初学者时无疑是鼓舞,但当面对以创新为己任的艺术任务的老手时,这个不见得再是褒义了。

2.流行符号性意象:出于被材料社会属性所强行牵引的阅读惯性,此时材料已不再是物质元素,而是各种指代性极强的文化符号:诸如假山石一定指代着中国传统文人典雅庄重的审美;城乡拆迁废料则无疑代表当今中国城市扩张运动耕地流失的结果;中国山水作为面对现代化城市进程当代国人精神世界里的美学典范。附着在作品视觉材料上心理意义、文化阐释、概念解读如果作为“符号”问题来说,材料的指向性其实是局限的。

3.材料置换产生的美学感受或者心理体验大于媒介本身的不可或缺性:从本文开头示例可以看出,其不仅不止是雕塑创作语言的专属,甚至更不仅是美术创作的专属,我们务求于对所使用的媒介不能不加反思地当做工具来使用,而是要有深及本质的思考:它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4.话语上的可阐释性:中西对立亦或融合、优雅与粗鄙等二元对立的元素拼凑感过强。这种表述内容易于解读的作品,观众观看时,仅仅是对作品文本概念的有效吸收。“软材料做硬物,硬材料做软物”、“新物古纹和古物新纹:学生们的想法来自中国当代艺术中已经严重固化的二元并置公式。传统加现代,西方加东方……总之,掌握了公式之后,并不需要多少创造力。”——邱志杰短文《十大学生腔》中借学生习作影射的是当下主流的艺术家创作模式。可阐释,在某种意义上算是贬义词,水平较低级的的运用犹如我们小学课本“看图说话”那般对思维导入循循善诱的步骤,不具备足够的更高级感受的塑造烘托。方法论的通俗易懂性、实践过程的易实施性,虽然在受众人口基数比例上是其优势,但同样会导致其十分容易落入固化创作模式的俗套:让当代雕塑盛产大量此类作品,且形成了一个从善如登般的经典之作与信手拈来的肤浅之作并存的局面。

三、结语

有利有弊,食之无绝味,弃之却可惜。看来,文人志士们担起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研究其未来发展方向为己任的重担已不可避免。

猜你喜欢
模仿雕塑符号
巨型雕塑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探
智残儿童构音困难教学中的感悟
项目式模仿教学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