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审题”为“审境”

2019-08-06 08:39钟培旭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演讲稿审题语境

钟培旭

2019年广东一模,作文任务设置为:“想象以中国代表的身份,在一次模拟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评阅作文时,有阅卷老师这样评价:“好的作文是对人演讲,差的作文是对墙瞎说。”因为大部分作文,实在不像是在对人演讲,而像是硬着头皮絮语。即便准确写好了演讲稿格式,徒有其形者多,形神兼具者少。

之所以会如此,可能在于考生读清了“任务指令”,却没进入“真实(模拟)情境”。也间接地反映出,高三作文备考被“任务驱动型作文”带着跑,对高考命题方向的认知还存在模糊地带。其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命题建议”中有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具体情境”和“典型任务”都是命题的重要元素,但从备考实际情况来看,大多重“任务”而轻“语境”。

在这种指导思维训练下,不少应试作文写得是有其形却未入其境,似是而非。基于此,笔者认为,备考指导应该化“审题”为“审境”,训练学生“审题能力”扩展为“审境能力”,这既是对作文考向的积极应对,也是引导学生读通文题、厘清思路、精准写作的突破之道。

一、透过材料感知语境,这是“审境”的逻辑起点

在构建“审境”的思维模式之前,还是需要先做一定心理建设。

首先,不应纠缠“任务指令”。

近幾年,作文备考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但是,这个概念的出现和运用让人容易走向重“任务”轻“语境”的误区。2015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对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时,首次出现“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这一概念,并解释说:“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可见,甫一出现,“任务型指令”与“真实的情境”就不可分割。

自此之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成了各种模拟题的常驻“座上宾”。为了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进行精细备考,逐渐有了对书信、演讲稿、回应稿等任务的针对策略,苦心孤诣、务求穷尽。遗憾的是,2016年全国卷Ⅰ的一幅漫画,无论如何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蓝图的想象。但教育部考试中心暧昧地指出,2016年的漫画材料“看起来和以前的图画材料作文没什么差别,但新出现的那句‘结合漫画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实则是个‘轻任务”。

2016年全国卷Ⅰ的漫画作文任务模糊并非孤例,不少作文题以一句“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作为任务指令,这同样欠缺说服力,实际上,纠结于是否“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意义并不大。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大可不必迷信,对“任务指令”不必苛求。

其次,尝试读出“具体情境”。

纵观近几年的全国卷Ⅰ作文题,语境的构建倒一直未有阙如,并直接影响写作。

一般而言,语境的创设与“任务指令”相勾连,这种语境描摹鲜明直接。2015年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肇始之作,任务清晰——就“女儿举报”给相关方写信,而提供给考生的语境就富有现实关切精神:作为儿女,有对父母之爱的顾虑,作为新时代公民,有法制意识,在“情与法”两难中作出自己的选择和表达。2017年在任务中设置的是跨文化交际语境,“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而2018年则是跨时空语境,希望考生能与2035年的青年谈成长的背景。

在任务指令缺席的情况下,具体语境则是蕴藉在材料中。2016年的漫画图简意丰,实际上反映了“教育中的棍棒教育”“唯分数论”“过分关注进退”等现象,看似只说现象未书语境。但不难想见,这个作文的写作情境,正是考生以自己的真实身份(高考考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求学经历),发表对这个熟悉的话题(教育现象)的看法。

过去强调“审题”时要有“问题意识”,是希望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问自答保持对扣题的警觉;现在化“审题”为“审境”,自然是强调要有“情境意识”。透过材料感知意境,实际上是把“境”立出来,让情形变得可感,把情况变得与自己有关,把材料的文字变成胸中的丘壑。应试作文的写作由“境”开始,因而说“审境”的逻辑起点正在于此。

如果说高考作文改革从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话题作文,主要是让学生在考场上有话可说,那么从话题作文到新材料作文再到任务驱动型作文,则是通过情境限制考生随意发挥或形成套作。透过材料感知语境的过程,其实际效果涵盖“审题”的功用:一是读出了指引,“迈入”具体情境,思考应该写什么;二是读出限制,辨析在具体语境中怎样表达才不至于出错、闹笑话。

二、考虑周全准确表达,这是“审境”的应有状态

过往的各类作文题,无论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指引的是写什么;而交际语境视域下的命题趋向,不仅指引写什么,更指引什么情境写、为谁写、写给谁等实际考量。因而,“审境”意味着要比“审题”更富辨析能力和实用精神,当然,因着其对真实语境(现实生活)的贴近,“审境”并不意味着增加难度。

“审境”的过程,应该是全方位为写作做好准备的过程。交际语境视域下,写作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运用背景知识,基于交际目的,针对具体语境而进行的意义建构和交流活动。就此看来,为写作做好筹谋,“审境”应该至少分析清楚这样一些元素:写作目的(为何写)、写作对象(对谁写)、写作内容(写什么)、写作情境(什么情境下写)、写作形式(用什么体式写)等。

那么,作文目前存在什么问题呢?“审境”如何进行技术建构?最终又有何作为呢?下面我们就结合广东一模来进行分析。

赵州桥建于隋朝,巍然挺立,气势雄浑,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港珠澳大桥已正式开通,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中国人心中有座鹊桥,传说农历每年七月初七夜晚,牛郎、织女相会,喜鹊群集银河,相衔成桥,以渡织女。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桥梁,也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交流的和平友谊桥梁。

从历史到现实,从传说到梦想,中国桥的内涵在发展变化。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以中国代表的身份,在一次模拟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

该题任务指令是要“在一次模拟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情境设置具体明确。从作文评阅情况来看,考场作文仍然有部分没有在演讲的意思(没有演讲稿的格式),但最大的问题,是格式没错却“风味”不对。其一是对写作对象的考虑不周,这些对“联合国其他国家代表”说的话,往大了说影响国体、国格。一些考生大放厥词、轻慢他国,“中国在短短几十年超过你们这些国家……”“你们应该瞧瞧我们是怎么做的”等语,实在过于傲慢。演讲稿意味着有“听众”,应该照顾他们的感受。其二是对写作语体的把握不准。有些同学明明知道在写演讲稿,但是写着写着就忘记语境,为了文采而写得过于繁复,或者是不明所以胡乱表达。例如:

“吾等为联合国之子民,为更美好的明天而奋斗。中国桥,中国梦。中国将在圆梦路上与各国共同发展,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而奋斗。

以上,感谢。”

文白夹杂,演讲稿语体和辩论语体齐飞,感觉考生是想发扬风格,可惜弄巧成拙了。

“各位瞧瞧,桥联结两地,又显出人的奋斗,创新和奉献。我们中国能发展到如此地步实属不易,多亏了桥,多亏了这桥的精神,瞧瞧,这中国精神。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各位。”

这也不像是演讲,倒像是吆喝,写出了点相声的味道。

这些顾此失彼的情况,大约犯了完成任务了事、不知语境为何的毛病。“審境”需要研读材料、系统分析,到设身处地、感同身受,说到底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例如针对广东一模的作文题,应该在稿纸上或者思维上,进行这样的模型建构:

写作目的(为何写):加深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或消除外国人对中国的误解或偏见。

写作情境(什么情境下写):为在模拟联合国大会发言作准备

写作身份(为谁写):模拟联合国大会中国代表

写作对象(对谁写):模拟联合国大会他国代表

写作内容(写什么):挖掘中国桥内涵,描绘中国形象。

写作形式(用什么体式写):演讲稿

“审境”的思维建设,不是表明就能让学生写好作文,但可以减少犯错误。如果对写作目的洞悉,对自己身份和写作对象了然,那么写作的过程中就更有针对性,不至于说些失身份、得罪对象的话。而辨析写作形式,就不仅要考虑其形,更要考虑其语体。广东一模要求写演讲稿,演讲稿与一般作文不同——不应该用文言文,减少生僻词,力避文绉绉,演讲稿虽然可以有个人特点,但总体应以亲切自然为主,注意交互色彩。能浸润在具体情境中的学生,才可能写得自然,写得妥帖。例如,“你们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我们有牛郎织女的传说。你们有北约、欧盟,我们有‘一带一路。”这两句话有平等的意识,也有交流的情态。语言不卑不亢,在比较中有对中外文化政治的准确认知,寥寥几言,就能体现考生的见地。再如,“在我国建设‘一带一路项目期间,有许多国家向中国抛来了橄榄枝,使中国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在此也感谢向中国伸出合作之手的国家,我们相信,在我们的合作之下,世界会变得更美好。”这几句写得质朴,对他国表示感谢,也表达了共同的期许,明显能引起情感共鸣,这是很有交互意识的体现了。

“审境”的应有状态,是应该考虑全面、不被遮蔽,是准确表达、辐射全篇。这样说来,“审境”如能推广,问题或许就能够减少,“审境”意识如能强化,表达或许就能更精准。

三、回应生活多维思考,这是“审境”的理想境界

回望近几年高考,作文慢慢从侧重要求表达日常生活经验和自己的思想,转向让考生表达对社会、时代重大问题的思考。早几年,小经验、小意绪可能仍然能满足高考作文要求,但近两年的作文则需要学生对时政有广阔的了解、更清晰的识见。总的来说,以学生经验(学生积累)来书写对大时代、大问题的认知是大势所趋。

也就是说,高考作文的情境设置往往设计真实的(或拟真的)生活情境,但话题上却要力求突显宏大背景,2017年全国卷Ⅰ的“中国关键词”,2018年全国卷Ⅰ的“新世纪大事纪”乃至2019广东一模的“中国桥”,莫不如此。如此一来,考生在交际语境中既要表达“小我”的个人生活的识见,也要体现对大时代的体悟和观察,稍有不逮,就会写得不协。

因而,“审境”在保证对交际环境各元素的考查基础上,还要建立思维高标——有生活的体验、有思维的层次。所谓“有生活的体验”,即作出具体情境下的真实、得体回应。不要因秀文采而“掉书袋”,不要因歌颂政治而“假大空”。所谓“有思维的层次”,即体现宏大背景下的小我与家国辨析。既要有小我对具体问题的思考,也要看到时代的巨变,还应看到家国对自己生活的观照。“小”“大”之辩,考验的正是学生的思维层次。既有生活的体验,还有思维的层次,是“审境”理想的境界。前文的“审境”应有状态强调分析思维,此处“审境”的理想境界则强调综合思维。

最近我校出了一道很有意思的模拟题,有意考验学生的“审境”的思维和境界。

学校的《守望者》要出一个“青年专刊”,需要找一幅人物像作封面。如果让你选,图一和图二,你会选哪一幅作为《守望者》的封面呢?

请写下你的推荐语,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不少于800字,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

惨烈的上甘岭战役,在当时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火力密度的最高纪录。阵地上草木荡然无存,岩石构成的山头被打成半米多深的粉末堆。战友们冲上阵地时发现,黄继光仍然压在敌人的射击孔上,他的手还牢牢地抓着麻袋,并不宽阔的胸膛还紧紧地堵着敌人的枪口……牺牲后的黄继光全身伤口都没有流血,地堡前也没有血——血都在路上流光了!可以想见,在最后时刻,黄继光是怎样拖着重伤的身躯,爬到敌人的地堡前,又一跃而起的。

该题情境真实,没有预设导向,学生可以推荐人民英雄黄继光,也可以推荐青年偶像朱正廷,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在对情境元素进行辨析之余,写该作文还应该有这样的思维活力:一是写出倾向而不偏激:如若推荐黄继光,写出对“人民英雄”的尊崇,写出对历史的尊重则可,不必上纲上线,不必全盘否定时代的娱乐需求;如若推荐朱正廷,表达对时下当红偶像的认可,反馈年轻人的心声,这都可以,但是不应写成“粉丝”的迷思。二是多维思考写出层次:自己的喜好是一个层面,时代现象又是一个层面,长远发展的思虑又是一个层面。另外,应该以点带面,有所拓展,写黄继光可能牵涉到某些网红对烈士的侮辱以及《英雄烈士保护法》的正式实施;由朱正廷可以拓展到造星的热潮、“娘炮”现象和泛娱乐现象等。只是盘点推荐理由,缺乏思维层次,这样的作文恐怕是没有竞争力的。

“审境”一要读出情境,这是起点;二要考虑周全,这是分析;三要多维思考,这是综合。相比之“审题”,“审境”从语义上到实际操作上,都要更注重情境的梳理、思维的多元和写作的实效。化“审题”为“审境”,能让学生保持思考的习惯,学会准确地表达,进入思维的快车道。

不难发现,“审境”的推进,实际上有利于“倒逼”学生日常中留心生活多维思考,使学生对各种日常情境不是熟视无睹,对各种实用文体不是书写无能。而这个过程,何尝不是三观的教育,情商的培养以及“立德树人”的落实?

猜你喜欢
演讲稿审题语境
找准演讲稿的三个靶心
如何写好一篇高考作文演讲稿
“三招”学会审题
怎样写好演讲稿
消失的演讲稿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