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琛 聂帅 刘照辉兰州大学
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物质经济基础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建设产生更高的需求和要求。城市绿地建设从西周时代的苑囿发展到今天的公园城市建设,是一个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私享走向共享的过程。在此背景下,破墙透绿工程应运而生,成为近些年来我国各大城市市政绿化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北京、上海、长沙、宁波、西安等多地相继开展破墙透绿工程。
“破墙透绿”,又称拆墙透绿,是指利用现代建筑以及园林景观等手段,在改造城市主次支路两侧实体围墙的基础上,对城市临街空间进行多层次、多样式的绿化美化,实现增加城市绿量,优化城市空间,改善小区域生态、美化沿街景观,提升城市形象的目标[1]。目前已成为在全国各地广泛实施的一种城市绿化形式。
破墙透绿工程中“破墙”只是手段,是指破除的是老旧、破损的分割,打通视觉和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工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多种方式“透绿”,还绿于民,完善当地绿地系统。破墙透绿工程通常还会包含立体绿化等。
1.2.1 生态功能
破墙透绿能够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提升城市绿量,改善城市环境。园林植物能够调节城市空气湿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同时植物可以平衡CO2与O2,吸收临街汽车尾气,消减有害气体。特别是在北方地区,植物通过叶、枝干的器官可以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对道路上的扬尘有一定的隔绝作用,另外,一些植物释放的化学物质还能杀灭空气中的病毒细菌,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
破墙透绿还能完善增加城市绿地斑块之间的联系,植物群落的多层次组合丰富了城市的生态系统,拆除的实体围墙,为昆虫等生物增加更多的通道,将城市的生态系统连接的更紧密,打造更为和谐的生境空间。
1.2.2 社会功能
破墙透绿拆掉的公园、沿街机关单位、小区等地块的实体围墙,改建城市绿地,为更多的城市居民提供通行的便利以及服务场所,同时也拓宽了行人的视觉感受。另一方面,破墙透绿展示了党政机关的公开、透明的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让政府与市民的关系更加和谐;而企业单位的开放性绿地,则能表达企业共享、共赢的理念,也能展示企业的开放与胸怀。
破墙透绿对于城市沿街空间的整合与美化,能够快速的改善一个城市的外在形象,增加城市的舒适性与亲和力,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1.2.3 景观功能
破墙透绿中对于沿街地块的改建,能够增加城市绿地景观,可以形成花园、口袋公园、附属绿地的服务性绿地等等多种景观形式。
立体绿化、墙面绿化不仅提高构筑物的墙体的寿命,同时还能增加城市季相景观层次,植物的季相变化构成成了一个城市主要色彩景观。而新建的栅栏也能够成为城市的文化载体,通过提炼当地文化以及新时代文化的内涵,运用艺术手法进行表达,可以将城市的风貌通过景观展示出来。
我国城市的“破墙透绿”工作大致三个阶段,最早是一批国外留学的设计师在北京、上海等地区模仿欧洲国家的一些做法,拆除了围墙,更换为铁艺栏杆,在院内种植大量的观赏类植物;第二阶段是2005年《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10年重新修订)中提出“城市主干道沿街单位90%以上实施破墙透绿”,各大城市开始进行破墙透绿试点工作;第三阶段是2017年至今,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入以及共享经济理念的推动下,各大城市开始全面推进“破墙透绿”工作的进行。陕西省在2017年正式出台《省级森林城市评定办法》要求各类城市公园免费向公众开放,小区、企事业单位等尽可能的破墙透绿,让公众享受城市生态建设成果。
在城市的道路两侧存在大面积的空地,如老旧的建筑、城市违建等拆除后的预留建设用地,目前大多被临时性的墙体围合,墙内建筑垃圾堆积如山;另一种是居住区以及企、事业单位内的闲置荒地。
街道两侧绿地缺乏管理,杂草丛生,黄土裸露,植物生长萎蔫,缺乏生气,缺乏生境感,景观效果欠缺。
城市公共绿地与居住区,企事业单位附属绿地被实体围墙所隔绝,使得小范围内的生态系统被割裂,消减了生物之间的联系,让生态系统变得支离破碎。
街道两侧景观是展示城市文化与内涵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城市形象,增加人民幸福感的关键,在现状主次干道及支路两侧存在大量的破旧墙体,严重影响城市形象。
图1 景观现状问题
3.3.1 应拆尽拆,应透尽透原则
加快建设城市绿地空间,推行应拆尽拆,应透尽透,进行整合梳理城市空间,提升城市空间的舒适度与系统性,建设完善的适用性高的城市绿地系统,为居民提供开放、绿色、友好的城市新空间。借 “破墙透绿”,对现有城市空间进行优化整合,对于临街的违章建筑进行拆除,去除“圈地围墙”露出城市真容;对于拆除产生的空地进行分析和规划,保证道路和绿化的建设优先;对闲置土地加强管理,进行临时绿化以及立体绿化,政策审批上可以引导建设者建设开放式街区。
3.3.2 生态性原则
注重城市空间的完整与和谐,运用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使城市附属绿地景观与周边环境有机联系起来,创造空间开敞的生态景观空间。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化植物配置,结合多种种植形式,充分发挥绿化在城市美化环境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的作用,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3.3.3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
从人需求的角度出发,整合现有活动空间,使绿化与各项功能设施有机融合,同时要注重植物的需求,最大化保证种植池内植物的生长空间,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环境。
3.3.4 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发展的眼光考虑设计内容,在绿化设计时考虑建设与经营养护同时并重,选择适合生长、易于养护、病虫害少的苗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绿色凉州。
3.2.1 破墙建绿
加强闲置土地管理,主干道上闲置3个月以上,以及沿街短期内不能开工建设的政府储备待建闲置空地,要求业主自行或委托实施开敞式临时绿化,并负责养护,对于无法查找业主,或业主不按有关规定管理,造成空闲土地脏、乱、差的,由政府强制实施;对院内环境脏乱差的单位、小区,破墙后应重新设计,提高标准,增绿造景,提升环境品质。
3.2.2 破墙透绿
凡临街实体围墙、到期临时建筑以及违章建筑,原则上全部拆除,将墙内的绿化景观面向城市街道开放,重视整个城市绿化系统的统一与协调,打造高质量城市绿廊。墙内临街绿地绿地景观不佳的,在破墙改建后,需要补植、景观提升,做到整齐美观,花木生长良好,绿化景观效果显著。
3.2.3 立体绿化
对于少数不能拆除的实体围墙以及拆除后的铁艺栏杆进行立体绿化,注意攀援类植物的生长习性,应予搭设攀爬藤架的,预留并布设攀爬设施,考虑攀援植物短期以及长期的景观效果,做到最快时间建绿。
破墙透绿并非要完全破除围墙,而是要因地制宜,结合用地环境对围墙的需求程度以及墙体的完整性和历史性等多方面综合考量,确定对墙体的改造方案。不同的围墙适应与不同的场地,兼顾侧重不同的功能属性。围墙设计的重点就在于分析的这些功能,以及实现围墙与周边环境以及整个城区风貌的的协调性,不仅要考虑到考虑围墙的风格样式、颜色材质,而且要考虑到围墙的安全性、文化性以及其他功能。并且鼓励在公园绿地四周不设围墙,或者以植物形成的“绿墙”来替代。
安全性:栏杆的设计要满足相关规范,如栏杆之间的距离不能大于0.11m。学校、居住区必须设立围墙,且围墙高度不宜过低,各种护栏都不应采用带尖角、利刺等构造形式,围墙的材质应经济、环保、耐用,带照明顶灯的一定要将安全处理电线以及对灯进行保护,避免因天气情况等引发的漏电、灯壁破裂,引发危险。
生态性:围墙不仅要实现行人视觉上贯穿,而且还要实现生态上的连续性,所以当两面都存在绿地时,围墙的基座挡墙不得过高,要方便昆虫、小动物的通过,同时要考虑到雨水以及灌溉对于围墙及花池的影响。
艺术性:首先是选择围墙的风格样式、形态等要素要协调统一,形成统一的风格特点;同时围墙要有一定的文化性,“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在设计中要有一定的继承和发扬,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以及新时代思想标语,能让围墙内容更加丰富,景观上更加多样。
图2 景观改造意向图
4.2.1立体绿化
4.2.1.1
墙体绿化指的是对于城市沿街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外表面、以及各种的实体围墙、护栏围栏等进行立体绿化,包括立交桥、匝道等侧、立面绿化。
墙体绿化在实践过程中通常分为三种形式:
(1)攀缘植物绿化:
通过攀缘类植物对不能拆除的墙体以及新剪的临街护栏围栏进行绿化。植物选择配置上有:
缠绕类:需要供其缠绕的物体。这类植物生长迅速,往往在一个季节就能形成完成的景观。如:紫藤、金银花、牵牛花、忍冬等。
卷须类:需要细线、铁丝或窄小的支撑物供其抓握,但往往需要额外的棚架来保障其生长。卷须类植物它们很容易沿预定方向生长,且在沿街景观中拥有很强的趣味性,而且耐受性较好,容易成活。如:丝瓜、葫芦、葡萄等
吸附类:往往依附在实心物体上生长,吸附类植物的气根会扎进墙缝之中,为避免建筑结构受到破坏,需要做专门的种植池或将种植位置偏移墙体约30公分。如:常春藤、凌霄、爬山虎、五叶地锦等
蔓生类:在幼年期需要一定的牵引措施,植物以茎上的钩刺或蔓靠他物生长,植株较为高大。如:蔷薇、木香、藤本月季等
(2)垂吊种植池
适用于桥体(包括人行天桥)、匝道、灯柱等绿化,也被应用在镂空墙体及景墙上,通过种植槽垂挂、安放种植钵、悬挂种植袋等进行立体绿化,植物选择上根据种植形式的不同进行调整,如各类花卉(三色堇、矮牵牛、万寿菊等)、以及攀缘类植物(地锦等)被广泛应用。
4.2.1.2 植物绿墙
植物绿墙由植物形成或覆盖形成的“墙体”。一种是依靠植物自我攀缘形成绿墙,通常依靠不锈钢或木质网格等作为植物攀援的支撑。另外一种是通过植物群落搭配的形式,形成较为细密的植物空间,对“墙”内事物进行遮掩,是目前比较生态且拥有推广价值的一种绿化形式。
4.2.2 绿地改建
对于主干道上闲置时间较长(3月以上),以及沿街短期内不能开工闲置空地,进行开敞式临时绿化,临时绿化场地在清除污染性垃圾后,保留并利用现状地形,尽可能做到用地内部的土方平衡,减少工程成本。在保证种植条件的前提下,结合现场微地形进行绿化种植,在设计的过程中注重经济、可持续材料的使用,绿化以小型花乔木、花灌木以及宿根地被花卉为主,形成小规模的花海景观,花卉品种可选用选取具有特色的乡土种,使之成为城市的美化亮点。
对于有条件进行永久性绿化的场地,沿街面设施种植花池,绿化种植以多年生宿根花卉(丰花月季、地被菊、地被石竹等)以及攀援类植物(五叶地锦、藤本月季等)为主,在院内附属绿地内根据情况进行绿化种植,当院内景观丰富且绿化良好时,墙边种植形式以小乔木地被进行搭配,借景院内景观。当院内景观不佳时,采用乔灌草群落搭配,将景观效果不佳的进行遮掩。
图3 绿化种植效果图
4.3.1 苗木栽植
要选择株型茁壮,根系良好,健康、无病虫害的苗木,并且在运输和栽植过程中要减少水分蒸发和不必要的损伤。土壤容重1.0g/cm3——1.35g/cm3,全盐含量应为0.1%——0.3%,有机质含量不应小于1.5%,并且要保证种植土的有效深度,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空间。
4.3.2 养护管理
绿化工程素有“三分栽,七分管”的说法,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植物的水肥,尤其是北方地区非栽植季节种植的植物,更要将强植物的水肥管护。在栽植后,还要及时进行适当的修剪,减轻根系负担,减少蒸腾,保障苗木的成活和成型。
“破墙透绿”工程是一座旧城向一座园林化、生态型、共享发展的现代都市迈进的必由之路,应尽早纳入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蓝图。在工作中要强化领导班子对“破墙透绿”工作的认同与实施力度。紧随政策导向,在建设城市生态文明的时代潮流中,“破墙透绿”等生态建设工程事半功倍。在景观敏感度高的区域率先进行城市“破墙建绿”的试点工作,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拍摄和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