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明,赵瑞瑞
(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中小企业是促进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推动中国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创新主体,是带动中国经济转型的先锋军。如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和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重要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将会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多数研究表明,融资约束是阻碍中小企业创新与经营发展的难题[1]。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对促进创新与经济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2016年3月,共享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支持共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随后,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中强调发展共享经济是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的重要内容。共享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已经渗透到金融领域,即共享金融伴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悄然而生,传统的金融模式正在向共享金融转变。2017年共享金融融资规模达 20 860 亿元,其中,P2P 网贷市场规模 20 640 亿元,众筹市场规模 220 亿元。姚余栋和杨涛[2]认为,共享金融是实现普惠金融的可靠路径,它的出现克服了传统金融的信息不对称和高利率问题。共享金融已经成为中国金融领域发展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虽然共享金融已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还没有文献从共享金融视角研究融资约束问题。基于以上理论缺口,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第一,丰富了共享金融化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相关研究。已有文献主要聚焦共享金融的监管、法律建设[2-3],而未有文献研究共享金融运行机制如何影响企业融资。本文从共享金融的视角出发,研究低成本配置机制、信用评估机制和担保机制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进一步补充了该领域的研究。第二,本文拓展了融资约束的研究范围。已有研究多从政企关系,银企关系等角度分析缓解融资约束的对策[4]。与之不同,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讨论共享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机制。第三,本文的研究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与促进其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促进共享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具有建设性价值。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共享经济发展迅速,并逐渐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个人的生活[5]。当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渗入金融领域时,共享金融这一新的金融创新模式应运而生。共享金融的发展破除了传统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性及金融环境的脆弱性,实现了金融资源的更优化配置,缓解了当代金融环境的脆弱性[6]。为此,界定共享金融的定义是深入探讨未来金融发展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在2015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享金融50人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首先提出“共享金融”的概念,并概括了共享金融的定义:“共享金融指的是通过大数据支持下的技术手段和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建立资源分享、要素分享、利益分享为特征的金融模式,力求实现更加有效、公平的经济资源配置。在促进现代金融均衡发展和突出金融消费者主权的基本前提下,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助力共享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协同创新与绿色发展”。此外,姚余栋与杨涛[2]强调共享金融是共享经济迅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与组成部分,是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助力共享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必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腾飞之翼”。
张玉明等[6]认为,共享金融的内涵可以从动因和基础两条主线去分析。在传统的金融模式下,资源提供者、资源使用者以及金融中介机构构成金融活动的三方参与者,并且任何金融资金的转移都离不开金融中介的强制性参与,而这种交易方式直接导致了传统金融的低效、信息不对称和存续期间短等问题[7]。而共享金融的兴起有效地弥补了传统金融的天然缺陷,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所以,传统金融的低效性和天然缺陷是共享金融这种新型金融业态诞生的主要动因。从基础方面讲,共享金融的基础在于实现普惠金融,通过扩大金融活动的参与主体范围,使得更多的金融消费者可以从金融活动中受益,尤其是共享金融为传统金融模式下被忽略的小微企业、新创企业以及身处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个人、金融知识匮乏的妇女老人等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2]。共享金融强调的共享不仅包括金融资源的共享,还包含订单融资、专利质押和实物众筹在内的类金融资源共享。另外,现代通信以及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开展为共享金融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因此,实现普惠金融的社会需求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共享金融的实现基础。
基于对以上两条研究主线的理解,本文将共享金融的内涵界定为:共享金融是大众参与的金融活动,供需主体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金融资源与服务的直接交易和融通,实现金融资源公平地、信息对称地、高效率低成本地流动与配置,并以此来化解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主体的融资约束、资源错配和金融脆弱性等问题,进而引导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让全社会公众公平地享受金融服务和金融福利。
共享金融的本质是其内涵的具体体现。共享金融是传统金融的深化改革,它是在互联网金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金融业态[3],破除了传统金融的多种脆弱性,实现了去中介化、去信任化、去长尾化、去扰动化的本质。
与传统金融相比,共享金融引导了金融活动中去中介化的过程,淡化了金融机构的中介角色,即加速了金融脱媒的进程,实现信息对称,节省中介费用,进而转移流动性金融风险[2]。共享金融的去中介过程是指开放性、共享性的金融平台使金融资源的供需双方不再依附传统金融中介来满足自身供给需求和消费需求,供给方直接向终端用户提供金融资源,使得供需双方的需求得以直接进行匹配[8]。同时,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也主要是依靠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极大地降低了金融资源搜索和传输的成本。因此,共享金融平台通过去中介化过程淡化金融中介的作用,降低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从而加速金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流动。
共享金融可有效降低参与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实现去信任化,从而降低金融市场的搜寻成本[6]。在传统金融业态下,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金融资源供给方在让渡金融资源时所要求的风险补偿较高[9]。同时,金融资源供需双方的搜寻成本也会随之增加,这直接提升了企业融资成本。而共享金融平台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连接多种数据源,整合线上线下海量的数据,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信用数据库。因此,提高了金融资源供需双方信息传递的透明度,有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提高了融资效率。
王方[10]认为,共享金融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这一长尾客户的融资难题,实现去长尾化,缓解融资约束,促进开放式创新。根据长尾理论,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作为融资链条中的长尾客户,其80%的融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多数金融资源仅仅掌握在少数大型企业手中。共享金融转移了金融服务的受众,将注意力聚焦于被忽视的长尾客户,促进了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海量、分散、闲置的金融资源从个人、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手中转移到中小企业这一金融弱势群体手中。共享金融通过降低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有效地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使其融资需求得到满足,实现去长尾化,缓解融资约束。
共享金融可实现金融交易的去扰动化,降低不确定风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6]。传统金融活动中,供需双方之间的匹配主要通过金融中介,资源提供者无法准确把握需求者的融资偏好,导致产能过剩、库存积压普遍存在[11]。而共享金融平台实现了去扰动化的突破,根据参与双方的金额、期限和风险等偏好实现线上直接匹配,金融资源得以全天候、不受地域限制地流动,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灵活性。
根据张玉明和王孚瑶[12]对中国中小企业调查的数据:80%的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20%的中小企业是通过民间高利贷融资;中国约75%的中小企业表示其贷款利率远高于大型国有企业的贷款利率,即融资约束普遍存在于中小企业。但是伴随着共享金融尤其是P2P和众筹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第一,中小企业资产结构的特点是可抵押资产较少,而银行信贷偏好于可抵押资产较多的大型企业,进而导致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的概率小、利率高[13]。中小企业重视高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和创新,无形资产的研发投入和产出较大,导致无形资产在其资产结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其中,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商标专用权以及商誉等。虽然无形资产可以提升中小企业未来的经营能力和企业价值,但是商业银行偏好企业提供有形资产作为贷款抵押物,因而银行会收缩对中小企业的授信,增加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第二,中小企业财务体系不健全引发了银行和企业间的不信任[14]。不完善的财务体系指的是财务管理不规范和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进而导致了财务记录的混乱、财务资料的失真以及财务人员职责不明确等问题[15]。当中小企业向银行等金融中介申请贷款时,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无法获取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为了提高资金配给的谨慎性,降低信用风险,这些机构会提高风险收益或拒绝发放贷款。而且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强制未上市的中小企业主动披露企业财务信息,所以中小企业会主动规避披露企业财务信息,进而导致企业公开信息缺失,加剧银行的不信任,减少对其放款或提高贷款利率减少金融风险。
共享金融的迅速发展提高了金融的包容性和普惠性,可以帮助企业缓解以上问题。首先,P2P网络借款、众筹和区块链金融是共享金融的重要部分,根据2018年《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P2P和众筹为中小企业实现了2 600亿元的融资规模,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具体来看,P2P和众筹扩大了贷款者的范围,即无论企业大小都可以向其申请贷款,降低了融资门槛[16]。其次,从P2P和众筹融资重视企业信用数据,企业无需提供抵押物和财务状况证明,利用网络交易数据随时分析企业信用状况,调整资金配给,突破了抵押物和财务的限制。最后,共享金融的发展促进了点对点的金融交易,实现了借款利息、还款方式、借款期限灵活化和定制化,降低了融资成本,减少了融资时间。基于上述共享金融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得到了缓解。
资本市场、担保体系和征信体系等外部环境是导致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融资成本的重要原因,是引发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外部因素。
第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较不成熟,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在融资活动中多层次化的需求[17]。中国的债券融资门槛过高,中小企业在多方面不符合债券发行条件。因而证券市场没有形成多层次的服务体系,不能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平台。对于股权融资,主要包含两种不同的融资方式:一种是二板市场;另一种是风险投资基金。二板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渠道,但是《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中小企业板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中小企业板的上市公司要符合主板市场的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但只有极少数的中小企业能符合上市要求通过中小板和创业板发行股票融资。因此,债券和股权融资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方面作用有限。
第二,担保体系是金融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促进资金流通、管理信贷风险和维持金融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中国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不健全不利于控制担保风险、协调银企关系和缓解融资约束。而且中国的担保机构资本实力不足、业务规模偏小没有充足的担保实力去满足中小企业的担保需求,缓解融资约束能力有限。
第三,征信系统建设不完善也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重要外部因素。中国人民银行的企业征信系统承担着为社会提供企业信用信息报告和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参考信息的重要责任。但是,该征信系统信息来源有限,这导致企业征信数据不系统、不完善、不全面[18]。进而征信体系无法在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建立有效地信息枢纽,为企业融资提供完善地信用信息。中国的民间企业征信机构虽然数量多,但没有形成规模。其次,第三方征信机构的数据来源有限,主要数据来源于公开的企业信息,其中多数的公开信息是企业虚假上报。所以,中国的第三方征信机构提供的征信报告可参考性比较低,不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客观完善的征信服务。
共享金融的出现打破了以上外部环境的限制。其中共享金融为企业提供了多样化与定制化的融资方式,帮助中小企业破除资本市场的限制。例如,众筹是以股权或类股权融资为融资模式的群体行为,根据《2016中国股权众筹发展报告》,2016年中小企业众筹的筹资额是2014年的20倍,因此,中小企业股权融资方式得到缓解。另外,共享金融运用云计算技术,利用互联网资源有效整合多种担保主体,助力中小企业选择个性化与多元化的高效融资担保产品。 共享金融通过云平台为技术核心的信用评级系统,通过整合各方数据来源,为企业融资出具高可信度的信用评估报告,解决信息残缺问题,提高资金的普惠性,弥补传统金融的天然缺陷。
共享金融的诞生打破传统金融模式,实现资金供需双方的直接对接,助力中小企业缓解融资约束。共享金融的低成本配置机制、信用评估机制和担保机制实现了各类金融资源的直接交易与融通,金融资源得到了公平有效的配置,进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
共享金融的低成本配置机制指的是金融资源流通的交易方式,是金融资源在交易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基本运行准则和相应制度,是连接金融活动要素的载体,是所有参与要素与运行模式的总和。下面将阐述低成本配置机制的构成因素、运行结构和去中介化功能。具体如图1所示。
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是金融发展的基础建设,是共享金融发展的重要智能工具。应用于共享金融的现代互联网技术主要有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区块链等,伴随这些技术的发展,共享金融的融资平台、担保系统、征信系统和第三方支付等金融工具才能在云端建设。得益于云端建设,众多参与主体因为金融工具的安全性、即时性和个性定制等特点被吸引进入共享金融平台。其中资金的提供方不仅仅局限于个人,拥有闲置资金的企业、公共部门、金融机构和NGO(非政府组织)等主体也可以加入其中。多种社会主体的参与,带来了海量金融资源,充沛的金融资源开始进入平台的资金池。在获取这些资源后,共享金融平台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资金提供方的风险偏好、投资意愿和回报率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对资金池的资金进行整合与切割。与传统金融不同的是,共享金融平台的整合与切割会把风险等级和时间期限类似的金融资源整合到一起形成独立的项目。这种智能化的产品切割与整合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即共享经济中的定制需求。独立的金融项目打包完成后进入资金流转交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交易方式分为纯平台交易和债权转让交易两类。
纯平台交易和债权转让交易的不同点主要在于平台是否将资金进行资产证券化。纯平台交易指的是资金供给者根据自身需求或偏好在平台上自主选择贷款对象,平台不介入交易,只负责产品打包、用户智能匹配和检查监督等。这种交易方式使得金融中介机构不再参与其金融交易,供需双方得已直接匹配,为供需双方节省了时间成本和交易成本。债权转让交易中,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学习技术将资金提供方的投资项目进行拆分,分为风险等级和时间期限的子项目,并把每个个体独立的金融项目打包成债券包。然后,共享金融平台利用云计算技术将债券包与需求者的融资需求相匹配,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需求者的融资需求。同时,为确保资金链的安全流转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信用评估机制、担保机制和低成本配置机制相互作用于整个金融交易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区块链技术会随时记录每个参与个体的信息与交易记录。基于这些详细的交易记录与互联网中的海量数据,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缺失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得到缓解。
因此,共享金融的低成本配置机制可以实现金融去中介化、去扰动化和去长尾化。过去金融中介掌握着金融资源的分配权和定价权,中小企业只能被动地接受金融中介提出的融资要求,而这些要求加重了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共享金融环境下,低成本配置机制为其融资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不再依托于金融中介取得资金。即使在法律不完善的外部环境下,低成本配置机制基于智能学习技术自主出台交易规则,为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的融资环境。由于低成本配置机制利用互联网技术简化交易规则,中小企业可以快捷、随时、低成本地进行融资活动,最有效地与资源供给者相匹配,自由地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金融产品。其不再依赖于高门槛的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直接在平台上进行融资活动,降低了时间成本和中介费用,有效缓解了融资约束。
由于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缺失,多数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提高其贷款的利率或拒绝向这些企业发放贷款[19]。共享金融背景下的信用评估机制会破除融资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构建完整的企业信用信息挖掘与评价体系,传递有效的企业信用信息。共享金融的信用评估机制是由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数据处理技术为基础、以多边平台为模式、以降低信息不对称为核心,通过传递真实、完善、海量的信用信息有效连接资金供需双方,建立信息沟通的桥梁。信用评估机制有效地减少了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缓解融资约束。具体如图2所示。
云征信是信用评估机制的平台基础,是以大数据、云储存和云计算等现代互联网技术为核心,通过多接口收集、智能搜索、云端储存、大数据处理和云共享实现信用资源的整合。多接口收集是征信系统运行的起点,征信系统将信息收集端口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民间征信机构、政府部门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接,实现了分散信息的整合,积累了不同数据源的信息,最大化地形成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完整化收集。除了多接口的信息对接,智能搜索引擎也是数据来源的渠道之一。它利用现代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上自动识别并抓取与中小企业相关的信用信息,最大化地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当海量的信息数据进入征信系统后,云储存将这些数据进行智能化处理,即把所有数据进行快速高效分类,并储存在云端。随后,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把收集来的数据生成数以万计的自变量,然后放入云计算生成的多种智能运算模型中。云计算主要是通过多角度集成学习完成数据的处理。集成学习是当今社会最先进的云计算处理技术,它包含多种数学分析模型,并运用这些模型对数据进行多方面处理,最后整合分析结果生成信用评估报告。随后,这些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报告会传递至相关的信息需求方。
信用评估机制利用云征信吸引多方主体参与,形成以海量信用数据为要素的复杂系统。多方主体参与表达的参与方不再局限于个体,还包含政府、公共部门、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和非营利组织等。数据是构成信用评估机制的关键要素,数据的挖掘、汇聚、积累和分享推动了信用信息的传递,促进融资双方的信息流通。在这些数据的支撑下,信用评估机制帮助中小企业形成特有的信用信息,减少因规模较小、财务制度不健全和资产结构不平衡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融资约束。
在影响中小企业外部环境方面,信用评估机制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与沟通,它会帮助金融机构筛选出优质诚信的企业,剔除劣质企业,降低金融风险,提高投融资效率,促进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信用评估机制也改善中小企业的法律或政策环境,政府根据云征信的海量信用数据针对中小企业进行系统的市场监管、采取有效地财政政策、制定科学的法律,改善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环境。因此,信用评估机制是连接中小企业与其他参与主体的纽带,是化解信息分散与信息不对称的中介,是缓解融资约束的重要因素。
担保机制是伴随低成本配置机制而产生的配套服务,是连接融资与信用的重要链条,承担着信用风险分散、优化信贷分配的作用,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多数的担保机构不能有效地服务于中小企业,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担保机构高昂的担保服务费抑制企业购买担保服务的意愿;另一方面,因为风险分担问题,担保机构和银行都不愿意承担高昂的信用风险,阻碍了双方的合作意愿,进而抑制担保行业的良性发展。伴随共享金融的发展,担保机制开始作用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它可以有效传导信用风险,解决担保机制不健全问题。
共享金融的担保机制在企业联保基础上发展而来,以互联网平台为服务载体,征信体系为数据依托,企业联合体、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为参与主体。过去,担保的种类可以分为融资性担保和信用担保,两种担保方式都是由企业、担保公司和银行三方参与。当企业有融资需求时,担保公司作为第三方机构按照合同约定,以降低信贷风险的方式为债务人提供担保获取银行贷款。融资性担保要求被担保公司提供固定资产作为抵押物,在一定范围内为企业担保。信用担保指的是担保公司在深入了解被担保公司的情况下,给予被担保公司一定信用额度的担保。而这两种担保方式都无法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满足其融资需求。
共享金融的担保机制以共享金融平台为基础,担保方式可以分为“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和“中小企业担保联合体”两类。“担保公司+保险公司”是大型担保公司与保险公司在线上形成合作为平台上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担保公司与保险公司合作的主要原因是过去小型担保公司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多有担保公司以担保为名,行套利之实。保险公司的加入,为担保机制的链条加上了一个双保险。第二类担保机构是中小企业自动匹配组成的联合体。联合体一般由三个或三个以上企业构成,然后在平台的帮助下成立保证金资金池。每个企业只用缴纳一点保证金在资金池内,不需要提供大量的抵押物和办理繁琐的手续。即使征信体系建立起来,中小企业能获取的资金只能是在其信用水平之下,想要获取大量资金还需要新型的担保机制作为后盾。在企业获取资金时,金融平台度量企业联合体整体的信用,以整体的信用作为担保发放贷款。正是这样联保模式的建立,中小企业可以省去大量的中介费用,降低了融资成本。具体如图3所示。
共享金融的担保机制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担保问题。由于中小企业资产结构特点和对外披露企业信息少等内部因素,多数担保机构为避免信用风险不愿意满足其担保需求。同时,担保机制不完善的外部因素也阻碍着中小企业担保服务的实现。而共享金融的担保机制化解了内外部的影响因素,有效地满足中小企业的担保需求,降低担保服务成本,缓解融资约束,实现共享金融的去信任化与去长尾化。
在传统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因规模小、抵押物不足和财务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加剧了融资约束。而中国资本市场、担保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等外部问题也严重阻碍着中小企业融资。但是伴随共享经济应运而生的共享金融通过低成本配置机制、信用评估机制和担保机制实现金融资源的高效流转,帮助企业灵活化地获取金融资源,缓解融资约束。首先,低成本配置机制降低了资本市场的进入门槛,消除企业规模对融资约束的影响,助力中小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取金融资源,缓解融资约束。低成本配置机制助力金融资源的实时整合与分割,实现共享金融去中介化、去长尾化和去扰动化的本质。其次,信用评估机制优化信用信息的收集与传递,化解企业信息披露少和财务制度不健全而导致的信息不对,弥补中国信用体系不健全的缺陷,助力中小企业融资,缓解融资约束,实现了共享金融的去信任化、去长尾化。最后,担保机制通过分散风险和保障资金链安全,化解因担保体系不完善和资产结构不平衡的缺陷,优化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担保服务,最终反映共享金融的去信任化与去长尾化的本质。
基于以上分析,共享金融的低成本配置机制、信用评估机制和担保机制有效地帮助中小企业化解信息不对称,缓解融资约束,但共享金融的发展无法脱离政府政策与资金的支持,若没有政府的支持共享金融将无法发挥作用,因此,政府可通过政策的有效规划和资金扶持来助力共享金融平台的建设与发展。首先,政府应加快征信系统与共享金融的融合,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其次,共享金融平台应通过及时的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运作效率。同时,其应该多方面对接其他平台或机构,实现数据与技术的共享,进而打通平台间或机构间的信息壁垒。最后,中小企业应坚持平等、自愿、公平等原则加入共享金融平台,有序维护共享金融的建设与发展,促进金融活动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