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元:坚守初心的医学教育践行者

2019-08-05 18:21:40吴颖
上海医药 2019年13期
关键词:华山医院学习班华山

吴颖

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以下简称:华山医院)骨科主办的“华山骨科应用解剖系列培训课程”如今已经成为全国医教协同的品牌,不仅整个中国骨科业界对其肯定有加,而且吸引了《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各大媒体的报道。韩启德院士这样评价:“这对整个医学高等教育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经验。”本期《上海医药》杂志带您走近华山医院骨科(以下简称:华山骨科)主任姜建元教授。

教育是基础

“我很‘上医。”姜建元教授用这样一句话开始了我们的采访。1985年,姜建元从当时的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以下简称:上医)毕业,留在华山医院工作至今。在姜教授心目中,上医不仅是培养教育他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母校,更是求学务实、做事勤勉等精神的代名词。这种精神也指引着姜教授和他的团队,向下深深地扎根,向上稳稳地生长。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华山骨科曾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低迷期”,科室发展缓慢,人才队伍更是青黄不接。姜建元教授一字一顿地告诉我们,他始终不会忘记,当年还是小医生的他去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在会场向一位前辈请教,前辈问他是哪家医院的,他说是华山医院。这位前辈惊奇地问道:华山?华山有骨科吗?多少年过去了,这句话的每一个字犹如在耳,姜教授听在耳里,急在心里。

姜建元教授直言,身在上医,自己是幸运的。上医的传统就是教学条件好,基础扎实。他说,2000年左右是医疗行业发展的一个转折。2000年前获得国外前沿医学知识的机会非常难,学习最新知识主要是跟着老师查房获得的,但那个年代也有如今医学生无法赶上的好机会,由于当时医生还是稀缺人才,所以即便是年轻医生,临床操作的机会还是相当多的,有更多机会上手术台进行实际操作,这对于一个年轻的骨科医生来说是相当棒的成长机会。2000年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年轻医生的实际动手机会比以前相对减少。但姜教授认为对于一个合格的外科医生,理论知识很重要,但是手术操作基本功更不可或缺,骨科医生的培养方式也要顺应时代做转变。姜教授的想法得到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原上海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的大力支持。于是 “华山骨科应用解剖系列培训课程”应运而生,并于2004年10月15日正式创办,将培养医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训班落实到实处。

与大学医学教育中的“系统解剖”和“局部解剖”不同,“应用解剖”更贴近于临床应用,能让骨科医生清楚地了解到手术视野周围的重要组织、手术的操作规范、注意事项等,令高风险的脊柱手术尽可能降低危险系数,让患者所承受的损伤降至最小。姜教授常言,作为一个外科医生,睁着眼睛看不到的地方,闭着眼睛一定要“一目了然”;睁着眼睛看不到的深部结构,闭着眼睛一定要清清楚楚。这个需要你亲眼看到过、动手操作过,才可能真正地掌握。任何一名临床医生的成长、成熟都是一个相对漫长而略显枯燥的过程。而青年时期正是打基础、练技术的关键阶段,华山骨科应用解剖系列课程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给年轻医生们踏踏实实学习基本功;回归临床,注重临床,切切实实的提高自己的手术操作水平,为将来更好地服务患者练就过硬的本领。

如今,虽然各式各样的学习班和学术会议遍地开花,然而每年华山骨科一年两次的“脊柱应用解剖与手术技术学习班”经过口口相传,十多年来一直广受好评。解决医生日常手术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华山骨科学习班始终坚持的办班目标。姜建元教授告诉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班办下来,相比泛泛而谈的框架性内容,越是細微、越是实际出发的授课内容更受欢迎。姜教授常会收到来接受培训的医生发来的短信,“经过华山骨科解剖班的培训,原本不敢上手的手术能够成功完成了。”每每此时的姜教授,无疑是最有幸福感的人。

回首华山骨科解剖学习班一路发展,姜教授无限感慨。当年建立华山(国际)应用解剖研究与培训中心(Pratical Anatomy Rsesarch and Training Institure, PARTI)时,后期经费有限,让原本计划中的解剖床的购买变得捉襟见肘。性格中带着韧性的姜教授不忍看着即将建成的解剖室无法正常投入使用,亲自驾着车,一遍遍,一天天地奔波在上海周边寻求生产厂家制做解剖床。没有图纸,姜教授便自己学习自己画。是一笔一划的坚持,是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才有了今天的PARTI中心。姜教授淡然地说,后人会记得我们的好。只要想着,投身医学教育,最终更多受益的是患者,那么一切辛苦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姜教授也呼吁,希望社会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一起加入到医学教育中来,造福患者。

同时,姜教授也表示,遗体捐献对于医学的进步,特别是解剖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医学和生物科学的学生只有通过人体解剖实践操作,才能了解和熟悉人体结构,否则是纸上谈兵,很难成为好医生。而且,解剖标本数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临床工作者的专业水平。相比发达国家一个医学生成长的过程当中解剖标本的数量,中国的比例还远远不够。一直投身医学教育的姜建元教授深深感慨和呼吁:希望社会各界增强对遗体捐献事业的关注与支持。无论是对医学科学的进步,对于他人的健康、他人的生命,还是对于社会科普教育都有重要的意义。

质量是生命

认识姜教授的人都会觉得,他的身上有一种韧劲儿。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个手术、办好每一个班,才换来了今天全国对华山医院骨科的高度认可。成功的背后,是姜建元教授对“质量”看得如同生命的执念。

2005年开始,姜教授在科室推行“PPT交班制度”:针对每一位患者的病史和影像学资料制作PPT用于术前讨论与术后汇报。姜教授说,制度不能轻易制定,但是一旦讨论通过,那就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开始制定此制度的时候,很多人也怀疑这样的形式是否有益于质量管理。大家曾一度将华山骨科笑称为“PPT科室”,而骨科主任姜建元教授也被美其名曰“PPT主任”。然而经过十几年的时间检验,大家都尝到了甜头。推行的PPT制度,不仅更全面细化地建立了患者档案,而且让治疗流程更加合理规范。手术后要进行患者术中情况的汇报,以共同了解哪里有失误、哪里有需要改良的地方、哪里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哪里需要围手术期重点治疗。虽然医生的工作量增大了,但无疑,每一名患者都获得了最佳的治疗和服务,每一名医生也从中获益良多。从每一次的制作和讨论过程中,很多科研想法就会顺理成章地喷涌而出了。

除此之外,姜教授制订了“逐步细化专业,形成专业特长,确定专人专项,鼓励专科发展”的科内人才政策,带头划分亚专业,强化业务培训,鼓励业务冒尖,使全科室脊柱外科、关节外科、足踝外科和创伤骨科四个亚专业组齐头并进,提升整个团队的水平。

敬老是传统

华山医院骨科有一个传统:每一年的年初一,全科室先到医院查病房,查房结束一起去骨科退休的各位老教授、老职工家中拜年。姜教授说,“每个员工年初一都有事,都要去老人家拜年,有父母,有岳父岳母,但是我坚持,第一个先给老师拜年。”姜教授认为,教育传承,必须以德为先。德以师为本,正是这些老的教授(职工)们当年的辛勤工作,才有了现在的发展。他们是科室、是华山医院、也是上医的财富。同样,“敬老”一直以来都是上医的传统美德,是一件很具“上医”精神的事。

骨科石膏间有一个老员工,住在上海市郊,退休至今已经近20年。每一年的大年初一,老爷子都会兴奋地一大早就起床,早早地就和小区门卫师傅提前打招呼:今天会有几十辆车子来拜年,拜托帮忙安排一下车位。退休至今,每一年从未有过间断。孝为行,敬为心。年初一的早上,华山骨科一行人浩浩荡荡一家一家去给老师拜年。我们可以想象,那一刻的老师们一定内心充满无限自豪。不忘师恩,恪守初心,才会让一个团队永远保持初动力地不懈发展。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华山骨科,“坚持”一词应当很匹配。无论是举办学习班、推行PPT交班制度,还是在年初一给老师拜年,华山骨科认定的传统,都不折不扣坚持进行。正是姜建元教授秉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优秀传统,在各方面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不忘初心,踏踏实实的从医生基本功着手,十几年坚持的办班教学,同仁们都表示姜教授无愧于一名实践中的医学教育家。

姜建元: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主任,复旦大学脊柱外科中心副主任,华山(国际)应用解剖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同时兼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微创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Chinese Association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CAOS)常委、CAOS胸腰椎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骨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及教程编写组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委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委会腰椎研究学组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等职。

猜你喜欢
华山医院学习班华山
医护抗疫叙事有效融入党建引领下的公立医院思政工作
自我肯定理论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造口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咏华山
“一鸽胜九鸡” 鸽子怎样吃最补虚
自我保健(2020年10期)2021-01-15 00:54:44
随王履登华山
峥嵘岁月:毛泽东在东华山
文史春秋(2020年1期)2020-03-16 13:13:32
华山医院成为国内首家通过3次JCI评审的大型公立医院
健康管理(2016年3期)2016-05-30 10:48:04
2016年第四届老年微创人工种植牙学习班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通知
华山历“险”记
危急重皮肤病救治进展学习班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