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丽君, 郑建芳, 池卫东
(1.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a.马克思主义学院; b.科技发展与校企合作部,河北 石家庄 050081;2.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部,河北 石家庄 050031)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价值观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就必须了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时代在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也不断呈现新的特点,这一研究也需不断跟进。
价值观可以通过思想和行为来体现。课题组针对大学生面对的现实问题,从九个方面,设置了40个封闭性问题和5个开放性问题,了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在河北省省会高校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106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0份,通过概括统计,多角度多层面呈现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封闭性问题采用李克特(Likerte)5分量表法,五个被选项分别为:非常不认同(1分)、不认同(2分)、比较认同(3分)、认同(4分)、非常认同(5分),内容涉及学习观、幸福观、就业观、爱情观、美丑观、诚信观、交往观、规则观、荣辱观共九个方面,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主要价值取向如表1所示。
将“比较认同”“认同”“非常认同”三个方面统一归入“认同”这一大的范畴来看,学习观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持积极态度,84%的学生认同学习是件快乐的事,93%的学生认同终身学习是这一代人必须选择的生活方式,但有64%的学生认为至少有40%的学生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幸福观方面,绝大多数学生有正确的幸福观,89%的学生认为责任与奉献是幸福的基础,但49%的学生认同钱、权、地位只要拥有其一就是幸福的。就业观方面,绝大多数学生有务实和积极的就业观,93%的学生认同无论做什么工作都需要有吃苦精神,86%的学生认为选择私营企业就业未尝不可;爱情观方面,47%的学生认同大学生恋爱的最初动机主要是弥补内心空虚,寻找精神寄托,但95%的学生认为彼此忠诚、奉献是爱情的特征;美丑观方面,92%的学生认同大学生不诚信的行为是丑行;诚信观方面,82%的学生认同诚信是自己所坚守的立身行事的基本原则,但72%的学生认为大学里抄袭作业的现象较为普遍,78%的学生认同学校采取多种方式严禁作弊是大多数学生所希望的;交往观方面,88%的学生是本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与他人交往,36%的学生认同公共场所异性之间的过密行为是个人私事,与公德无关。规则观方面,83%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了解规则的意识不够强,9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应该养成了解规则的习惯;荣辱观方面,绝大部分学生有正确的观点,93%的学生认为做有损于国家利益的事情是可耻的,85%的学生认为好逸恶劳是可耻的。
表1 河北省省会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表 占比/%
开放性问题涉及交往原则、幸福、就业、大学学习目标、什么是美五个方面。关于交往原则,多数学生认为诚信、友善、尊重、平等、理解是自己的交往原则;关于幸福,多数学生认为和家人朋友在一起、健康、做自己喜欢的事、和谐是幸福;关于就业的最大问题,多数学生认为经验少、知识和能力薄弱、迷茫、找不到对口的工作是最大的问题;关于大学学习目标,多数学生认为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是顺利完成学业、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考证、提高自身修养、多结交朋友,为以后工作或深造打好基础;关于什么是美,多数学生认为善良、心灵美、乐观、有修养为美。开放调查结果与封闭调查结果吻合度较高,说明该调查结果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可以概括大学生价值观主流和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向上、开放进取的,主要表现在正向选项得分高。如认为为需要帮助的人做点儿事是一种幸福的占94%;认为无论做什么工作都需要有吃苦精神的占93%,而其中非常认同占到46%;认为彼此忠诚、奉献是爱情的特征的占95%,其中非常认同占到44%;认为大学生不诚信行为是丑行的占92%,其中非常认同占到40%;认为责任与奉献是幸福基础的占89%,其中非常认同占到31%;认为损害国家利益为耻的占93%,其中非常认同占到64%;认为平等、尊重是交往的基本原则的占89%;多数学生认为善良、真诚、有修养是真正的美。
调查还发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堪忧。这部分学生虽然所占比例不高,但需引起注意,应强化这部分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如认为大学生考试作弊、求职造假是可以理解的占21%,认为钱、权、地位,只要拥有其一,就是幸福的占49%,认为大学生恋爱的最初动机主要是弥补内心空虚的占47%。第二,部分学生价值取向不明确。在问卷调查中,大约20%的学生未选择“认同”和“非常认同”, 也未选择“不认同”和“非常不认同”,而是选择“比较认同”,说明需进一步加强价值观的辨别与引导。第三,内心冲突时有发生。有的学生一方面认为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对就业最有帮助,另一方面又认为就业的最大问题是知识与能力以及经验的不足和择业时的迷茫。第四,知行不一。如认为学习重要的学生超过80%,但又有高达64%的被调查者认为至少40%的同学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认为诚信重要,但却有72%的同学认同大学生抄袭作业现象较为普遍。
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是一个包含内外因素的复杂系统,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与家庭小环境有一定关系,更与学校教育及大学生成长特点相关。处于新时期的大学生价值观,折射着当今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现状、冲突与变迁。
第一,学校的教育方式确保了大学生价值观整体上的积极进步。改革开放40年来,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方式方法不断与时俱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理论不断发展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始终将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作为重要任务。社会舆论及社会正能量的作用仍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支撑,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重视。不回避矛盾、努力研究和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价值观教育,不断提升教育的时代性、实效性,是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主旋律。
第二,全方位的价值观育人格局尚未形成。在价值观的培育上,社会、学校、家庭,应各负其责,互相配合,才能形成大学生价值观建设的良好环境。然而从现实状况来看,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在价值观方面的影响和教育经常出现脱节现象,甚至彼此抵消。高校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发挥着重要推进作用[1],目前,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价值观教育应融进高校各类教育和管理工作当中,推进课程思政、管理思政教学改革,将价值观培育渗透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目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整合机制尚未完善,未给学生提供持续完整的价值观教育信息,同时,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也困扰着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选择,家庭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需要进一步加强。凡此种种表明,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亟待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第三,大学生自身成长的相关因素。当代大学生出生于九十年代及其后,他们虽生长于社会变革的重大历史时期,但对社会发展的实质内涵认识尚且不够,加之大多是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生活的磨练。另外,从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他们的思维、意志、情感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内心世界充满矛盾,常常困惑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对社会缺乏实践感悟,对价值观的深层问题缺乏理性思考,因此,当他们受到社会转型、文化冲突的影响时,易产生迷茫与困惑,出现内心的矛盾和知行脱节。
了解河北省省会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形成的原因,最终是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寻找路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之间形成全方位价值观塑造环境,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整体机制,也需要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提升。
高校要把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制定规划、明确目标、细化指标、全体动员、整体打造、结果导向。第一,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发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高校要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努力为思政课的实践环节提供必要条件。第二,落实课程思政。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渗透于各门课的教学过程中,使每一位教师都肩负起教书与育人双重责任。第三,发挥高校党团组织、辅导员的作用,正面培育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第四,管理育人,让每一个管理部门都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平台。第五,环境育人,构筑多彩向上的幸福校园文化环境,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
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会在社会上得以印证,社会应该承担持续培育学生价值观的责任。首先,政府部门要规划落实包括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在内的全体市民的价值观培育目标。其次,做好舆论监督和引导。要保证舆论的正确导向,利用好网络、报刊杂志、电视、电影等大众传媒手段,并严把质量关。第三,要建设好一批价值观教育基地。用优秀历史传统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来教育和激励大学生,引导学生坚定民族自信意识,激发其民族自豪感。第四,组织大学生深入社区、街道、企业,对国情和民情有更多更深的体验,激励其肩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
家庭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摇篮。多数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文化知识学习,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还需要强化。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长对孩子的品格锤炼和价值观培育。家长要把孩子当成平等、独立的个体,对其正确合理的价值选择予以鼓励,对错误的取向和行为要及时纠正。要摒弃家长作风和溺爱放任的做法,这些均不利于孩子科学价值观的形成。而家长对孩子价值观培育的最佳方式是以身作则。社会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家长学校制度,使孩子的第一任和终身教师先受教育。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单靠外在的教育和理论的诠释是不够的,必须内化为自身信念,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在行动中感悟、理解、辨别、升华,这是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环节。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实践的具体要求,渗透于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同时在人力、物力、财力和制度上为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供平台和条件,使其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懂得我们的国情、民情,理解国家的发展方向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树立家国情怀,自觉肩负起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的重任,并脚踏实地从身边事做起,成为祖国的栋梁。
(备注:课题主持人为秦丽君,课题组成员有郑建芳、杨惠欣、冯亚、孙国栋、池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