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凤娟,王小玲,邱正明,矫振彪,焦忠久,严承欢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64;2.武汉市农业综合执法督察总队,湖北 武汉 430016)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偏南方向,地跨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其东连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省接壤,北与河南毗邻,南接江西及湖南,是中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交通枢纽。湖北省东西南三面环山,全省范围内,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区占20%,优越的地理环境对于湖北蔬菜产业的发展有很多帮助。湖北省是全国蔬菜种植大省,甘蓝是湖北省蔬菜中的优势品类,通过对全省甘蓝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总结,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湖北省甘蓝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1.1 甘蓝在湖北省具有重要地位
湖北省是全国蔬菜种植大省,截至2018年,蔬菜种植面积约为138.8万hm2,产值1 515亿元,占种植业的40% 。其中,甘蓝8.7万hm2,占湖北蔬菜面积的6.25%(表1),占全国甘蓝面积约9%,已形成高山夏季反季节甘蓝和平原露地越冬甘蓝2大类为主、少量秋甘蓝和春甘蓝为辅的种植格局,甘蓝成为湖北省蔬菜主产区的骨干品种,支撑地方经济,也影响全国甘蓝市场。
表1 湖北蔬菜种类及种植面积分布
1.1.2 湖北省甘蓝区域化优势明显
湖北气候资源独特,平原地区和高山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气候带,形成了2种不同的优势区域带。
平原地区是冬春叶菜优势带。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夏长冬短,雨热同季,光、热、水资源较丰富的特点。全省平原绝大部分地区日照充足,光合潜力大,全年日照时数一般为1 100~2 150 h,无霜期长,为230~300 d。年平均气温一般为15~17 ℃。冬季最冷的1月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为2~4 ℃,短期最低为-5 ℃,冬春气候稳定在-5~15 ℃范围内,耐寒半耐寒茎叶菜在露地条件下可正常越冬生产。平原地区7月底—8月中旬播种露地越冬甘蓝,从11月—翌年3月份采收并销往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宁夏、内蒙古、陕西、黑龙江等地区。这段时间正值南北市场叶类蔬菜需求缝隙,冬春茬口的南方果菜类正在生产;北方露地严寒,叶类蔬菜生产困难,早春菜尚未上市,市场奇缺,叶菜类需求旺盛。目前,湖北省平原地区大型的甘蓝基地主要分布在嘉鱼、荆门(钟祥)、襄阳、天门、云梦、汉川、潜江、枝江、赤壁、鄂州、老河口、随州、安陆等地。
高山地区是夏秋蔬菜优势带。湖北省生产高山蔬菜的自然条件优越。全省山地资源丰富,境内高山地区呈现出高原地貌,海拔跨度从几百米到两千多米,呈现出不同的气候梯度和立体气候的特点。其中,800 m以上的高山,夏季气候冷凉,年平均气温为7~12 ℃,夏季高温月份7月的平均气温为19.4~22.9 ℃,且昼夜温差大,年平均降雨量1 335.5 mm,水分充足,呈现出冬长春短无夏、气候冷凉湿润的特点,为各种冷凉蔬菜和半喜温蔬菜提供了适宜的生产条件。高山地区3—7月份播种甘蓝,产品6—10月份采收并供应上海、广东、广西、福建、深圳、江苏、浙江、江西、武汉、重庆、长沙、成都等地区秋淡市场,这段时间南方平原地区因受到蔬菜生产茬口交替、夏季高温干旱和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危害的影响,常出现蔬菜供应淡季,品种单调、数量少,高山蔬菜很好地弥补了这一蔬菜供应淡季,而且高山蔬菜商品品质好,营养价值高,因此市场销路广阔,经济效益较高。湖北省高山蔬菜产区主要分布在宜昌市的长阳、五峰、兴山、秭归、夷陵,恩施州的利川、巴东、建始、鹤峰,襄樊市的保康,十堰市的房县、张湾等地。
1.1.3 品牌优势带动了地区的发展
“火烧坪牌结球甘蓝”是湖北高山甘蓝的代表和著名品牌,多次荣获A级中国绿色食品证书和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同时获得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先后作为特供蔬菜供应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2年,“火烧坪包儿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称号,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是湖北高山甘蓝产业的榜样,对湖北高山甘蓝产业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帮助带动湖北省高山甘蓝整体处于较高的标准水平,对湖北省高山甘蓝整体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平原地区甘蓝产区也在积极争创优势品牌,目前,嘉鱼甘蓝已经在全国范围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以其大面积、高质量的甘蓝供应享誉全国,已经成为全国绿色高产创建生产示范县和湖北省优势农产品蔬菜板块基地县,嘉鱼地区将“北有寿光,南有嘉鱼”作为当地平原甘蓝及其他蔬菜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对湖北省其他平原甘蓝生产地区起到了示范带动的作用。
1.2.1 品种格局两极化
湖北高山区习惯扁球形甘蓝,高山地区国产品种一枝独秀,多年来主要种植品种为京丰一号(表2)。近几年由于高山局部地区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发生和危害越来越频繁,高山地区对于抗根肿病的品种需求较大。
表2 湖北地区部分甘蓝主要品种
相对于高山地区国产品种的一枝独秀,平原地区的甘蓝品种则是国内国外百花齐放,市场竞争十分激烈,部分国外的品种,如“比久1039”“冬祥”“迎风”等,因具有抗病性好、抗逆性强、耐裂、越冬性好等优势,在湖北省市场占有率较高。
1.2.2 茬口搭配多元化
湖北的气候条件可以实现甘蓝的周年生产,平原地区可以生产春甘蓝、夏甘蓝、早秋甘蓝、秋甘蓝和冬甘蓝,高山地区则生产夏甘蓝。因高山地区生产夏甘蓝的优势明显,平原地区夏甘蓝生产面积已经萎缩。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最大程度提高种植效益,改善土壤轮作障碍,平原地区甘蓝种植发展出了多种茬口安排模式(表3),如嘉鱼地区秋冬甘蓝茬口模式:南瓜(冬瓜)—冬甘蓝(少量秋甘蓝);安陆、云梦地区春、秋、冬甘蓝茬口模式:豆类(瓜类、茄果)—春甘蓝(秋、冬甘蓝);襄阳地区秋甘蓝茬口模式:春季地膜花生—秋甘蓝;当阳地区春、秋甘蓝茬口模式:玉米—秋甘蓝—春甘蓝;武汉东西湖区茬口模式:番茄—秋甘蓝—莴苣;武汉汉南区春甘蓝茬口模式:迟辣椒—春甘蓝。高山夏季甘蓝也发展出了几种固定的搭配模式,如早萝卜(早大白菜)—迟甘蓝;早甘蓝—迟萝卜(迟大白菜);甜玉米—甘蓝等。
湖北省栽培的甘蓝品种普遍抗病性强,最初病虫害发生少,主要是霜霉病;近年来由于长期连作,局部地区甘蓝病虫害发生呈加剧趋势,其中,虫害中以黄曲条跳甲发生最为严重;小菜蛾、甜菜夜蛾等鳞翅目害虫抗性水平上升,防治力度要求变大;病害方面,湖北省局部地区黑腐病病害加重;根肿病、土壤酸化引起的须根病等土传病害在局部发生(表4)。
表3 湖北省甘蓝栽培的茬口模式
随着湖北省甘蓝种植面积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供应较稳定,全国各地的采购商纷纷到湖北省采购甘蓝,湖北省内的大型基地也通过越来越便利的网络和物流条件向全国各地的市场供应甘蓝,逐渐形成了由湖北省辐射至全国各大中城市的甘蓝销售网络。湖北省组建了蔬菜产业联合会,通过联合会加强了各甘蓝基地间的联系,有助于消息的流通,很多基地在上海、武汉、杭州等大城市的蔬菜批发市场设有固定的门店,也有一些基地与引进客商提前签订订单,保证了甘蓝的销售。整体上湖北省甘蓝的生产销售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与全国其他甘蓝产区形成了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
甘蓝市场价格受到市场供应量、种植期天气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起伏较大,生产基地“卖菜难”“菜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在生产资料方面,目前湖北省平原地区甘蓝种子绝大多数为国外品种,已经形成了国外品种垄断的现状,这些国外品种存在价格高、种子来源不稳定的问题,制约着甘蓝产业的发展;目前湖北省甘蓝生产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直接导致生产和流通成本的上升,从而造成种植户比较效益较低。
在甘蓝生产方面,目前存在着连作病害加剧、土壤退化、植株缺素的问题,易发生低温冻害、未熟抽薹等现象。
在甘蓝采收方面,遗留的大量尾菜还没有特别合适的转化利用技术,大量尾菜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隐患,严重影响当地环境,多年来,各地对尾(废弃)菜综合利用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如将萝卜、大白菜、甘蓝、番茄、辣椒等作物尾菜集中堆放,打碎、压榨、发酵,加工成有机肥,但由于成本太高,推广应用受阻,收效甚微。
2.2.1 着眼于全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目前湖北省现有的甘蓝生产基地规模已基本稳定,不宜再扩大面积,在现有的种植规模上,首要任务是做好区域化优势布局,以提质增效为切入点,注重“好吃”“健康”,应用优质“新”“奇”“特”品种,结合“三减三增”健康栽培技术,创建甘蓝健康生产标准基地;同时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全程质量追溯,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加大现有品牌“火烧坪甘蓝”等的宣传,帮助更多优势产区建立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发挥品牌效益,提升竞争力,达到优质优价;发展订单农业,完善甘蓝物流和信息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头条号等媒体渠道和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销售平台进行宣传和销售;对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取甘蓝中的紫色素,或加工脱水蔬菜、泡菜,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引入金融及保险机制,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帮助快速恢复再生产的能力;引入规划多产业融合的甘蓝产业园,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2.2.2 注重科技手段,提升育种能力
目前市场对甘蓝品种的需求可以概括为优质、多抗、丰产,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消费者对蔬菜品质的要求发生了转变,为了顺应市场的需求,对甘蓝品种的口感、质量、颜色、形状及是否绿色健康非常注重,因此,多样化、小型化、耐贮运、适于机械化生产是目前甘蓝的育种目标。对于育种单位和企业,需要加强育种资源创新和选育新品种技术手段的创新,如:应用IMC(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创制新资源,应用转基因、CMS(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图谱、分子标记技术提高育种精度,聚焦优势产品,打造“育繁推”一体化,推出自主创新的优势品种,多元化发展良种产业。
表4 病虫害发生情况一览表
2.2.3 农机农艺结合 ,规模化高效种植
通过种植优质多抗的品种,有助于简化蔬菜种植作业程序,从而有效节约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大农机农艺结合研究,采用新型农业机械装备、轻简化生产技术,加大播种器、除草机的推广,推广使用水肥一体化设备;同时,提升组织化程度,提倡组建专业化服务队伍,开展集约化育苗、统防统治植保、采收及商品处理等业务,提供种苗供应、病虫害防治、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方面的服务。
2.2.4 注重土壤管理,营造良好生长环境
在甘蓝栽培管理方面,需要深化化肥和化学农药减量与替代及高效应用技术研究应用,具体包括选用抗病抗逆甘蓝新品种 ,测土配方施肥,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补充中微肥(钼肥、锌肥)等。
2.2.5 加大科研力度,改善尾菜处理
在甘蓝尾菜处理方面,需遵循“大分散,小集中,就地还田”的原则。有关单位和企业则需加强对尾菜资源利用技术的研发,特别是针对高山地区尾(废弃)菜处理的技术研发。充分利用现有研究成果,继续探索“猪—沼—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