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读懂毛泽东,也就不能读懂中国。毛泽东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现代中国。直到现在,他依然是我们民族精神生活的中心人物之一,每一个中国人都领受着他的“遗产”,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和他发生深刻的精神联系。
“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
日前,最新一期《求是》杂志发表北大教授韩毓海撰写的《“文艺与人民”随想》。文中写道,从历史上看,1840年之后,当中华民族面临数千年之大变局的时候,我们的先觉者们认识到:要挽狂澜于既倒,就只有“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但是真正承担起这个历史使命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奋斗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全新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的根本宗旨,就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精准概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韩毓海看来,要正确认知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历史功绩,不应仅仅将视野着眼在近百年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上,而更应从“大历史”的视野,来观照毛泽东同志开辟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
韩毓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話中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这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的伟大变革,特别是为理解毛泽东同志,指明了方向。
前溯千年,乃是中国宋朝时期。韩毓海表示,宋朝是中国传统治理体系的高度完备阶段,中华民族文化造极于赵宋。但是,宋朝基层治理失效,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混乱,士大夫政治集中表现为三大弊端:即治理者“不会干事”、“不敢干事”、“不想干事”,遂使理论脱离实际、生活脱离群众、不懂得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改造学习”,成为最大的政治腐败,不少积弊延续至今。
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全新的革命理论实践,对以上种种弊政革故鼎新,最为深刻地进行了反对中国传统治理体系之根本腐败的社会革命。
以“改造世界”的视野来审视中国命运
韩毓海从毛泽东《祭黄帝陵文》入手,认为该作品已非从中国封建王朝的中原或江南视角看中国,而是从世界形势出发,以“改造世界”的视野来审视中国的命运。
王安石以来的改革,都没有触及士大夫政治的根本,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触及到中国士大夫官僚政治腐败的根源。
“王安石看到了选人用人的重要性,本想把学究变成人才,但结果反而把秀才变成了学究。”韩毓海说,“而毛泽东提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他表示,从毛泽东提出了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中国共产党从根本的教育方针层面,革新人才培养的擘划。
毛泽东把中国由一盘散沙凝聚为一个整体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一向认为,如果不能读懂毛泽东,也就不能读懂中国。毛泽东的创造力、他的思想乃至他的形象和风格,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现代中国。
韩毓海认为,毛泽东的贡献之一,是运用马克思的学说重塑了中国各阶级,并发动劳动阶级展开了对于国内外统治阶级的不屈不挠的阶级斗争。历史证明,正是通过这样的阶级重塑和社会改造,毛泽东把中国由一盘散沙凝聚为一个整体。
1956年,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提出由中央计划向地方和基层倾斜;从资本密集型向劳动力密集型倾斜;从比较重视沿海向比较重视内地倾斜;从比较重视大城市向比较重视农村和中小城市倾斜;从依靠外国,转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发展经济的结构调整战略。这一结构调整战略,就是中国发展奇迹的真正源泉所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精髓,它至今依然指引着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结构性改革。
在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毛泽东指出:在取得了全国政权之后,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由革命战争时代的“鱼水关系”,不可避免地转变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而如何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怎样避免官僚主义和腐败,这一点,关系到党的性质,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关乎伟大的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正义性与合法性。
历史证明,毛泽东当年所担忧的问题正是我们今天必须解决的问题,当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时候,他所说的“初心”,就是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保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两个重要方面。(《求是》2019年第4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