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钟凯
人工智能(AI)是当下全球科技领域热门的话题,中国的AI技术研发能力和商业应用位居世界前列,相关企业和政府的动态常常会登上外媒的头条,尤其是美国媒体,“中国AI威胁论”“中国AI监视论”“中国AI失控论”等负面舆论此起彼伏,甚至成为炒作中美大国竞争的话题。在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日新月异的时代,辨析清国际舆情,讲好中国的AI发展故事,为相关市场创造更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和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是当下值得研究的对外传播课题。笔者选取《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20余家国内外媒体对于相关话题的报道,对比分析中西媒体呈现的报道重点,希望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对外传播提供一些启示。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迅猛引关注
作为面向未来的核心技术领域之一,各国政府和企业都非常重视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其中中国被诸多外媒认为将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头部选手。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指出,庞大的数据量和企业使用相关数据的低门槛给了中国发展人工智能很大的优势。据其观察,中国对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视程度在2017年阿尔法狗打败世界顶尖围棋选手柯洁之后开始提升,同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规划,相关行业加速发展。
英国《经济学人》周刊报道称,想要理解中国何以在人工智能领域表现如此突出,就需要考虑人工智能的输入端。从计算能力和资本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来看,中国都拥有充裕资源。从阿里巴巴和腾讯等科技巨头,到兴业数字金融等创业公司,中国企业都在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建设各类数据中心。
其中不少外媒关注到了中国人工智能大发展背后的数据工厂热潮,美国《时代周刊》采访了位于大数据产业发达的贵州某地的一家数据作坊,指出这些加工处理大数据的小公司奠定了中国人工智能国际化的基础。
中国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引发了不少外媒,尤其是美国媒体的关注,很多媒体将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视为对美国技术霸主地位的挑战,尤其是2018年人工智能专家李开复出版了新书《人工智能超级大国:中国、硅谷和新世界秩序》,书中预测中国将超越美国引领世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引发了西方媒体的广泛报道和热烈讨论。
美国科技媒体网站前沿(The Verge)和新经济杂志《连线》(WIRED)援引相关报告指出,中国在人工智能研究領域将超越美国。《连线》在开篇举了一个例子,在2018年6月举行的一次国际性人工智能学术比赛上,中国的国防科技大学团队击败了其他国际科研机构,拔得头筹。美国《财富》杂志则刊文称,西方科技巨头应该对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加以关注,中国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在政府的支持下,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快速发展,已经对西方构成了挑战。
人工智能应用、伦理和安全成焦点
具体到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报道角度,除了规模和速度之外,实践应用、道德伦理和数据安全等问题也备受外媒关注。
人工智能的应用是国内媒体报道最广泛的领域。以新华社为例,涉及人工智能的报道一方面包括百度、腾讯、科大讯飞等人工智能领先公司的相关技术应用动态,同时涉及很多地方政府及其他机构推进人工智能发展的举措,如中国高校开始人工智能专业、利用人工智能点名来预防逃课,中国法院将相关技术引入办案系统等,其中高效定位和追踪癌细胞等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是主要的报道主题之一。
外媒同样关注人工智能的相关应用。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了腾讯在伦敦利用人工智能来诊断帕金森症。除了相对正面的应用报道之外,不少外媒炒作人工智能,尤其是人脸识别技术在监控领域的应用,美国生活杂志《名利场》(Vanity Fair)和《纽约时报》报道人工智能在中国被用来监控某一少数民族。此前微软研究院与国内某军事院校合作研究人工智能还被外媒炒作是用来监控特殊群体,美国《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杂志据此建议美国科技公司应该对中国采取“强硬路线”,防止中国将人工智能用作压迫用途。美国《新闻周刊》援引专家的话指责中国正在将其人脸识别等监控技术向其他国家输出,助推全球威权主义。
此外,不少外媒关注了人工智能在应用过程中的伦理道德和信息安全等问题。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指出,中国公民生成了海量数据,这些数据正被用来助推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豪赌”。这也说明,中国开发利用人工智能的努力,引发了有关中国政府以及私营企业将如何收集、保护以及利用每天收集的海量数据的疑问。
倡导AI向善、讲好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故事
研究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牛津大学研究员丁志杰(Jeff Ding)日前在美国科技媒体动点科技(Technode)网站上撰文,分享了他过去一年翻译中国人工智能思想领袖的文章时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他指出,西方观察家一直在夸大中国的人工智能能力。尽管这种夸大在一定程度上是媒体哗众取宠或利益集团故意高估的结果,但造成这种夸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人们对中国企业人工智能开发技术水平的误解。过去一年里,“人工智能军备竞赛”的讨论不断上升,“中国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上的支出超过硅谷”等头条新闻层出不穷,但很少有人深入了解腾讯等中国所谓的人工智能巨头在技术层面发展到了何等水平。
可见,外媒缺乏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和进度的深度了解是当前“中国AI威胁论”“中国AI监视论”“中国AI失控论”等负面舆论出现的一大原因。讲好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故事,对于澄清误解和创造更多国际合作机会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在叙事对象方面,建议将报道重点放在相关企业、机构等市场主体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投入和应用,淡化政府、军队等主体的报道,以表明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主要是靠市场力量驱动,是市场主体适应技术和市场环境变化的主动行为。同时,建议更加聚焦个体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经历和感受,增加报道的人情味和可读性。如美国《时代》周刊通过采访一名普通的数据工厂工人来展现中国人工智能市场的发展情况。
其次,在报道立场方面,对相关企业或者机构的人工智能应用情况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报道,避免夸大实际成绩,在报道进步和机遇的同时,应该分析相关的挑战和为解决挑战付出的努力,平衡地展现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图景。价值观方面要主打“AI向善”,讲述中国在运用人工智能推进社会和经济进步方面的做法,比如此前某科技巨头运用人脸识别技术协助寻找被拐儿童的故事。
此外,在报道角度方面,可以选取更多与日常生活相关、有趣和能切实解决社会问题的应用,如医疗、消费、交通等领域的技术或应用创新。报道的落点要更多讲机遇和合作,而不是宣扬成绩和竞争。对于人工智能发展中出现的伦理道德和数据安全等有争议性的问题也要及时关注和报道,更加全面地展现人工智能在中国发展的进程和中国在解决相关问题方面做出的努力。正如丁志杰所说:“中国人——包括普通网民、数据保护官员和哲学教授——关心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问题,包括隐私问题。强调中国人工智能伦理观念的差异,或者强调隐私对中国消费者的重要性,是完全合理的,但说中国人不关心隐私,绝对是不人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