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智趣共生的小学数学课堂

2019-08-03 03:11孙方友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和谐统一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孙方友

摘  要:“智趣课堂”是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指导,以“趣”为底色,以“智”为底蕴,让学生在智趣飞扬的课堂中开发智力、生成智慧、养成习惯,最终实现“以智启智、以趣激趣、智趣和谐统一”的课堂,这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智趣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探究之智;开展智趣数学活动,促发学生理解之智;挖掘智趣数学内容,激发学生思维之智;构建趣味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话之智,让学生在智趣的课堂中,习得知识、启迪智慧,提高数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智趣共生;教学策略;和谐统一

小学数学“智趣课堂”追求“智”与“趣”的和谐统一,其中,“趣”可以理解为乐趣、情趣、志趣等,激趣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趣味化的情境与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智”与“趣”的融合是以“趣”为基础,注重学生的实际经验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体验中启智、求智、生智,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

■一、创设智趣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探究之智

数学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儿童的数学学习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只有将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而趣味化的教学,能更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乐趣,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被激活,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究之智”。

例如,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很多教师采用的是“假设法”,但这种生搬硬套的方法,往往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此,笔者首先出示题目:已知鸡和兔的头一共有15个,脚共有40只,问鸡与兔各有多少?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并启迪他们的思维,我创设了以下教学情境:

同学们,小鸡和小兔关在一个笼子里,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当口哨声响起,鸡与兔竟然能“训练有素”,统一地抬起他们的脚!不信,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

此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鸡兔同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注意观察当口哨声响起时,鸡兔抬脚的情况。在学生观看结束后,让学生思考:

(1)第一次口哨吹响时,鸡与兔同时抬起一只脚,这时剩下脚的只数为40-15=25(只)。(再次播放视频,当放到第一次口哨吹响时,暂停动画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计算结果)

(2)第二次口哨吹响时,再让鸡与兔抬起另一只脚,这时还剩下多少只脚?

学生观看视频,这时发现笼子的鸡全部坐到地上了,因为他们没有脚可以抬了,这一变化让学生哄然大笑。此时,脚的只数为25-15=10(只)。接着,再来看兔子,还剩下两只脚站在地上,那么,兔子的只数为10÷2=5(只),进而可以得出鸡的只数为15-5=10(只)。

这一趣味化的故事情境,让课堂充满了孩童般的情趣与美好想象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在好玩、有趣的情境中,深入思考、主动探究、积极交流,感受数学的神奇魅力。可见,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被情境中的问题牢牢锁住,并生成智慧,从而突破学习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开展智趣数学活动,促发学生理解之智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通過亲身实践和亲历认知的过程,在实践中感悟与认知,并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开展有“智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主动猜想、积极思考、直观探究、深入体验,进而促发学生的“理解之智”、形成数学技能、积累活动经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学活动承载了数学探究、数学思考及理解的重要价值。

例如,在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一课内容时,我首先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精美的对称图案,让学生初步感受对称的概念,然后设计了一个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对称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两个人轮流往一张长方形的桌子上放置硬币,硬币须全部放在桌面上,规定硬币之间不可以重叠,当一方没有位置可放的时候,另一方就会获胜。

在游戏一开始,学生大多随机地进行摆放,但经过多轮之后,有的学生发现只要将硬币放在长方形的中心处,这样只要对方放置一枚硬币,先放的学生都能通过中心硬币找到后放学生硬币的对称点,如此循环下去,先放的学生必然能取得胜利。

这样看似碰运气的游戏,但思考后,就会发现其使用的是对称原理。可见,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感受到对称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形成了理性的数学之智。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思维创造性在活动中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体验融为一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体验数学活动,由此让学生在“玩”中生趣,在“动”中生趣,在“探”中生趣,同时,让学生在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与方法,从而最终实现从“知”到“智”的过渡。

■三、挖掘智趣数学内容,激发学生思维之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教师的善于运用。”追求智趣共生的数学课堂,教师应在深度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课堂的动态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的学科本质,不仅要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乐趣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之智,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在课前我让学生首先利用小棒做一个长方体框架,然后在外面糊上一层纸,构建一个长方体的模型。但在教学中发现有一个学生只用小棒搭建了框架,在其他学生对着自己模型指出其顶点、棱、面的时候,显得有点不知所措。当他假装摸到长方体面的时候,引发了周围学生的大笑。为此,我紧紧抓住学生这一生成性动态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深度思考:同学们,你们看这位同学的长方体其实也是有面的,只不过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我们能否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顶点、棱和面是什么样呢?一个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棱及面呢?学生课前的动手制作,为他们的课堂探究奠定了基础,而充分利用这一趣味化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无限延伸。

■四、构建趣味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话之智

现阶段小学生普遍感觉到数学学习比较困难,且枯燥乏味,究其原因是学生未能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奥妙,及探究数学的乐趣。在数学教学中,构建趣味化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互动对话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家收集一个季度家庭的用电情况,为平均数问题的学习奠定基础。在课堂中,我结合学校的日常实际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

我校去年10-12月的用电情况如表1所示:

由于题目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此时,笔者继续提问:你们能根据所给出表格来设计提问吗?学生说:(1)学校三个月一共用了多少度电。(2)平均每个月用了多少度电?根据学生设计的问题,鼓励他们自己寻找求解方案,在计算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是采用(920+950+980)÷3=950(度)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有更加简便的方法,以900为标准,用900+(20+50+80)÷3=950(度)。可见,学生在探究和对话过程中,其思维得到了启迪,此时,我接着问:“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吗?能否根据这三个月的度数来推测1月份大约需要用多少度电呢?”学生议论开了,通过互动、交流,发现前面三个月的用电量一个月比一个月多,且多30度,所以我们可以推测1月份大约需要用电980+30=1010(度)。

这样的教学将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知识的位置,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因疑生趣,在互动对话过程中获取知识和启迪,有效增进了学生的数学智慧。

■五、结语

综上所述,追求智趣共生的小学数学课堂,能让学生在快乐、有趣的学习过程中习得知识,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从而实现“知”到“智”的飞跃,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数学的魅力展示给学生,用数学的智慧与思维去启迪学生,让学生在智趣课堂中启智、生智、汇智,进而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智趣飞扬”!

猜你喜欢
和谐统一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的主题解读
试论报纸版面的和谐统一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