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莲姑 黄寿梦
摘 要 通过文献分析,根据教育信息化系统构成要素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特点,从评估指标内容指向、评估方式和评估目的来解读国内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活动所呈现的历史特点。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02-0102-03
1 前言
世界各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其呈现的特点和面临的困难逐渐发生变化。随着技术的发展、硬件网络的投入、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现在问题聚焦在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层面。各个阶段,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内容、评估体系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在本文中,笔者通过相应的文献分析,以引用较广、较典型的研究报告和项目(如表1所示),分析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研究不同时期的阶段特点。
2 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内容的阶段演变
通过对表1所示研究成果的文献分析,仅从指标内容指向来看,可以初步划分为三个阶段:教育信息化准备阶段(E-readiness)、教育信息化廣泛应用阶段(即技术与教学逐步融合)、教育信息化效益显形阶段(按余胜泉教授阶段论,此阶段处于新的教育生态,即由于技术成为生态有机组成部分,重新生成教育信息生态系统)[1]。
评估指标在教育信息化准备阶段的特点 2002年4月,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国情,提出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详见图1,具体包括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资源,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六要素模型的出台,掀起教育信息化评估要素研究的热潮,但不论是学者论文,还是机构制定的教育信息化评估,都基于六要素模型。
该模型的提出,正值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大规模推进以校园网为标志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时期,该阶段主要任务是为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广泛应用做准备。因此,该模型架构与当时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政策、推进任务都是相匹配的,是信息资源利用与信息技术应用的信息网络。
2004年5月,中央电教馆启动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课题所构建的ISEI的五要素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具有典型性(见图2)。通过图2可知,该课题所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基于学校层面,从该评估体系二级指标来看,如素养方面“信息技术课的开课率”“学生平均上机时间”“拥有专任信息技术教师比例”等指标,该评价体系虽然是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整合应用,如“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有信息化规划的学校比例”等,但总体来看,指标内容还主要关注信息技术本身应用,主要提升学生、教师和校长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在全面应用阶段的特点 我国在这一阶段的研究,首先体现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左晓梅[2]等人对欧洲特别是有关Becta[3]和Ramboll manage-
ment[4]研究成果的介绍和引进;其次,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黄荣怀、张进宝[5]于2008年发表基于CIPP模型的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估研究系列,他们构建了“教育信息化CIPO模型”,如图3所示。
1)教育信息化的情境(Context),包括文化、经济、教育、技术、体制等方面影响教育信息化目标的要素;
2)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Input),一般包括软硬件投入、服务投入和配套投入;
3)教育信息化应用过程(Process),通过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应用,促进教学、学校、教育系统的变革,实现教育信息化各方面所提出的要求;
4)教育信息化产出(Outcome),是对实现教育目标的贡献与影响,侧重于教育信息化效果、效益、效率的分析。
通过综述国内这个阶段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内容,笔者认为,在学校大量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时候,研究者力图从时间纵向的维度整合类目众多的信息化实践活动,特别希望能从时间纵向维度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但这个阶段所有指标研究都未能深入分析学校各项业务,因此,也就未能将时间纵向维度与学校多种业务进行有机整合。
成熟度模型为充分实现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所需的评估指标提供了思考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焦宝聪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从过程和方法的角度,以绩效评价理论为基础,设计了一套基于校本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并以成熟度模型将其评估划分为五个等级,具体如表2所示。
相比第二阶段的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研究,第三阶段指标以效益为目标的同时,更为关注效益实现的过程,为过程分解以及提升后期实施的可操作性都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受目前国内教育信息化推进实践影响,许多学校自我评估模型在推进过程也存在很多困难。就国内来说,笔者曾经利用该模型对海南农村地区的四所学校进行过测评,结果都不理想,学校的校长和教师目前还无法接受这样测评,也无法理解,测评结果无法真实反映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实际水平。但这无疑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也为我国目前很多学者所提出要构建的教育信息生态的实践实施搭建了一个阶梯。
3 结语
构建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的目的,是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估模型,对基础的信息化水平进行定量、定化测评,能全面地反映发展的水平和程度,能发挥导向功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但是目前,确定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仍是一个难题,研究和挖掘教育信息化实践中的共有特征,才有可能建立有效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通过归纳分析上述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可以发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政策法律环境)、资源配置(包括信息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应用(课程整合、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发展),构建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当有针对性地进行。
参考文献
[1]余胜泉,张文兰,何克抗.“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实施理念与策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
[2]左晓梅.欧洲国家学校ICT应用效益(impact)研究述评[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3):70-74.
[3]Harrison C, Comber C. Impact 2: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on Pupil Learning and Attainment[M].London: Becta/DfES,2002.
[4]RAMBOLL Management. Study on Innov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in School Education[DB/OL].http://www.elearningeuropa.info/extras/new_learning_env.pdf.
[5]黄荣怀,江新,张进宝,等.创新与变革: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