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写作

2019-08-03 02:01郑建明
关键词:导演

郑建明

摘要:人们常说"人生如戏",每个人都可以看成是生活中的演员,只不过生活没有写好的剧本。其实反过来想,写作,尤其是人物写作,不也可以从生活入手逆向思维,把生活变成一部精彩的剧本吗?据此,我在写作教学中引入了"戏路写人"的思维方式,从做好编剧、导演、摄影师的角度辅导学生人物、事件的写作,收效显著。

关键词:写人;编剧;导演;摄影师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2-090-2

教完苏教版"底层的光芒"这一板块的《品质》、《老王》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写一篇记人的文章,要求大家避开父母、老师、朋友等生活中熟悉的人物,去写生活中的那些仅有一面之缘、点头之交的"陌生人"。学生作文交上来后,我发现作文中存在三个问题:其一,人物陌生到没有特色,无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二,只有结论式的议论,缺乏生动的描写、细致的刻画,人物缺乏活力;其三,重点是讲故事,写人变成了写事,人物成了故事的背景。本来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观察、描写能力,通过捕捉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反而正好检查出了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不足。

一、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

写人记事应该是学生最早操练的一种文体,到现在该是驾轻就熟的,为什么写"陌生人"就无从落笔呢?《围炉夜话》中说:"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则俯仰间皆文章也。"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可以练达出文章,面对有生命有思想的人,我们更应该能做出文章。学生笔下苍白,我想主要原因就是对生活缺少观察。正是缺少观察,学生物色不到可以下笔的人物;正是缺少观察,学生展开不了可以表现人物形象的故事;正是缺少观察,学生捕捉不到精彩的细节瞬间。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出戏,既然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演员,每天都在演绎着生活,我就试着从拍戏的几个关键步骤来指导学生写记人作文。

拍戏首先要有好的编剧,好的编剧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故事,发现生活中的人物。一部戏中的人物如果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或者让我们感慨人可以那样活着,甚至憧憬那样活着,那这部戏就耐看了。写人也是一样,这个人可以是集中体现着生活中某一类人物性格命运的典型人物,如鲁迅笔下的阿Q、祥林嫂,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也可以是有自己突出个性特征的人物,如《金岳霖先生》中的金岳霖、《品质》中的鞋匠格斯拉、《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写第一种人需要相当深厚的生活阅历和积淀,我们学生难以把握,但是第二种人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尝试着写作的。我们常说每個人都是无价之宝,都是独一无二的,其实就是肯定了人的独特性。写人就是要抓住这个独特性,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写出一个人在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异于他人的特征。这样才会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才会感染读者。

二、学会如何去观察思考

如何去发现呢?这得去问生活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首先得学会观察思考,发现可写之人的可写之处。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中说:"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随时随地注意观察搜集。"学生要在平时养成好的习惯,善于发现,懂得感动,一点一滴地积累写作素材。

作文评讲时,我问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总坐在校门口垃圾堆旁的拾荒老妇人。学生眼睛一亮,都承认有的。我再问大家注意观察过她,知道她是谁,为什么在这里拾荒吗。大家又都摇头了。很遗憾,这里就可以做出文章,却被我们轻易地忽视了。二次作文时,一位平时写作一般的学生就写了篇《被遗忘的角落》,文中细腻描写了老妇人"贪婪"搜寻"宝贝"和疲乏后蜷曲着身子歪着脑袋靠在墙角熟睡,满足的口水把衣领浸湿了一大片的样子,足见学生是细心观察了的。我把这篇文章登在了我主编的校报上,学生很受鼓舞,写作兴趣大增。另外一位学生,写了篇《古怪老人》,写的是村里的一位老红军。他谈这篇文章的写作时说,以前村里人都怕老人,因为老人为人"古怪",老是喜欢批评指责大家,大家对他都是敬而远之,自己也受到影响。后来主动去观察老人,了解老人的人生经历,发现老人其实很和蔼,关心村里的大小事务,关心年轻人的成长,批评中饱含的是对年轻一代的期望,于是一个朴素而又高大的老红军就进入了文章。因此,当我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了慈爱的邻家阿婆、热心肠的菜场小贩、善良厚道的店老板、热情细心的售票员……细心的观察让生活中的人物生动起来、清晰起来,这些素材在日后的写作中就会派上用场。

三、学会怎么去做"导演"

发现了可写之人,如何写好呢?我们得学会做导演,懂得选择合适的外景营造气氛,懂得设计合理的情节刻画人物。作文也是一项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东西,为了突出人物的需要,我们应该对手中的素材进行必要的加工。

其一是环境强化,给人物提供理想的表演舞台。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巧妙使用可以优化人物活动的舞台,加强文章的表现力。如一位学生写到村里照顾外来户,安排他打扫村里的卫生。村民对他总是以恩人自居,有些轻视他,直到有一次他生病了还坚持打扫,让大家很感动,对他也尊重起来。怎样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呢?二次作文时,学生将生病的情节做了适当的铺垫和调整。酷暑天,他工作时中暑晕倒,家人将昏迷的他送进了医院,仅一天村里的垃圾就散发出恶臭,村民们抱怨起他的失职。直到第二天刚刚清醒的他让妻子赶回来代他清扫村道时大家才知道原委,顿生敬意,自发的去医院探视。此后村里乱倒乱扔的现象也少了很多。这样一来,通过"酷暑"这一特定的环境强化,使情节合理,让一个勤劳而尽职的外来户形象鲜明起来,也让人们在了解了一个人的同时反思自己的行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意义,文章与之前相比较确实提升了一个层次。

其二是情节设计,给人物提供充分表演的机会。为了让人物真实地进入读者视野,我们应该有具体的事件描写,空洞的议论、平淡的叙述是达不到效果的。当然这个事件也许还比较粗糙,还不能很好的表现人物个性,那么,我们有必要在原有基础上对情节进行改造加工。如有位学生写了路口一对做大饼的夫妇,为人和善,一块一个的大饼自己每天花两块买两个上学,后来别人告诉自己大饼早就涨到了一块二了,而老板一直什么也没有说。文章主要采用叙述和议论手法,没有故事情节,这个人物离读者就有点远了,不够真实。我让大家做导演,为这件事设计一个情节。一位学生这样设计,一天早上,一位食客出门匆忙忘了带钱,让老板记账,两个大饼一根油条,一共三块九,刚好在旁边的"我"赶紧纠正说三块五就好了,在食客重新核算中"我"知道了大饼涨价的事,脸红不已,老板却笑说都是熟客了,也就几毛钱的事情,没关系。学生为听来的事实合理设计了一个故事片段,让人物在情节中去尽情表演,通过餐点的忙碌,语言的随和,让"我"在偶然中去再认识老板的诚恳厚道、不斤斤计较的品格。这样的文章才显得内容充实,形象鲜明。生活交给我们的是青铜世界,文学艺术却能提升成黄金世界。写作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散落在生活里的几个事件进行加工组合,使之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集中表现艺术形象。

剧本有了,外景有了,情节有了,演员也按照导演的要求悉数登场表演了,这个时候得看摄影师镜头的表现力了,要善于捕捉人物形象的语言、神态、语言、外貌,给特写镜头,烘托人物的形象。对于文章而言就是要有精彩的细节刻画。

四、高超的细节刻画技巧使文章得以升华

细节刻画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细节捕捉越准,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就越鲜明。我们一定还记得《变色龙》中描写的奥楚蔑洛夫哆嗦的语言、紧张的神态、翻覆的动作,这些细节将奥楚蔑洛夫掩饰心虚胆怯的尴尬情状和欺下媚上、畏强凌弱的丑态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们也一定还记得《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的那"九枚大钱",这个细节生动刻画出了孔乙己在那些短衣帮面前显示阔气,炫耀自己"有钱"的穷酸。

细节往往是文章中最精华的部分,最能反映人物個性、感情的地方,也最能够打动读者。一位学生在文章中表达了对母亲唠叨的反感,直到有一次忘了带东西,半途回家才发现母亲焦急的在阳台一角眺望,原来母亲心里一直准确地记着儿子该出现在视野里的时间和地点,今天出现了意外,因为儿子半途折回了。这个焦急眺望的姿态就是一个特写镜头,那是一份牵挂,一份无言的爱。镜头打动了儿子,也能深深打动读者。文章需要这样的细节,写人作品尤其如此,它是文章最有生命力的地方。

拍戏是把剧本变成生活,写作是把生活变成文章,两者本质还是一样的。如果能在平时注意观察感悟生活,学着像编剧一样发现典型,像导演一样设计情节,像摄影师一样捕捉细节,一篇好的写人文章就可以期待了。

[参考文献]

[1]王永彬.围炉夜话[M].中华书局出版.

[2]茅盾.关于艺术的技巧[M].中国青年出版社.

[3]茅盾.创作的准备[M].三联书店.

猜你喜欢
导演
限制与突破
话剧导演的艺术职责
浅谈高三语文教学中高效课堂教学
浅谈晚会导演应具备的素质
漫谈宁浩电影中幽默元素的运用
“翻转课堂”中教师“翻转”之反思
浅谈舞台行动在话剧排演中的重要性
分析导演在文艺晚会中的执行力
巧用手机,成功“导演”职场精彩
浅析导演元素训练中画面小品训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