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美:做一条爱唱歌的小溪流

2019-08-02 14:46周春伦供图郑美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温州同学学生

本刊记者_周春伦 供图_郑美

时至今日,郑美已经走出浙江西部那座小城二十余年,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温州人。

郑美在温州的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家庭”,自己的三口小家、父母、弟弟一家,三家合一,八口人其乐融融,在现代城市中同住一个屋檐下,实在少见。

前不久,她以自家生活为题材写的小文《新温州一家人的这五年》被《温州日报》采用,在朋友圈刮起一阵小风。然而,作为教师,她这个“新温州人”面对的却是一群尚未真正融入这个城市的“特殊”学生。

郑美所在的温州体育运动学校,是浙江省五所重点体校之一,它的前身是温州少体校,创建于1956年,半个世纪以来为体育界输送了多名世界冠军。

但是,在耀眼的体育光环之外,这所学校还有更多“不那么耀眼”的学生:他们随务工父母迁入这座城市,没有温州户口,没有体育特长,学习基础薄弱,靠积分入学政策就近入读。当体育特长生们在操场上紧盯目标挥洒热汗,或者邻近学校的学生埋头题海的时候,他们尚在教室追逐打闹或昏昏欲睡。

2017年度第二学期,郑美临时补缺,空降到八年级六班,正式开启了她与“特殊学子”们传奇的共生共长之路。

该如何教育你,我的孩子

郑美的个头不高,长着南方人典型的圆润脸庞,说话时习惯中气平稳地将每一个字清晰地吐出来,毫不含糊,与她的个性无二。

新学期第一天,作为新官上任的“头一把火”,郑美打算利用第一堂课在新班级树立规矩。她看向讲台下东倒西歪的30名学生,年轻人应有的朝气在他们的脸上并没有出现。

郑美开始宣读班级规章制度。话题刚刚抛出去,即被一个鼻子里发出来的轻蔑声音打回来。声音不大,但足够传入每一个人的耳朵。郑美循声望去,是一个小女生。她于是停下来问:“同学,你想说什么?”女生斜睨一眼:“没什么!”然后趴在桌上不予理睬。

第一次公然挑战。郑美按捺下心头的情绪,继续往下讲。课后她从任课老师那里得知,这个名叫小柯的女生是班里头一号“刺头”。

很快,第二号“刺头”又冒出来。自习课上,郑美检查学生的作业修订情况。女生阿秀将作业拿上讲台,郑美看后让她再订正。阿秀拉长脸回到座位上。过一会儿,又拿上来。郑美一看:“不错,但这里还有两题没订正。”她耐着性子,又下去了。一刻钟之后再上来。郑美仔细检查:“挺好,但这道题答得还不完整……”不曾想,阿秀怒气冲冲地将作业一把拽回,甩出一句脏话,转身就走,留下郑美目瞪口呆。教学二十余年,郑美还是头一回被学生当着全班的面骂脏话。

班级辩论会现场

在接班之前,郑美对这个班的复杂情况早有耳闻。但真正接手,她才意识到自己可能遇上了从教25年来最大的一次挑战。

印象里“差生”常见的所有问题,几乎都能在这个班找到典型。迟到早退,上课睡觉、打牌、与老师抬杠,课后不值日,粗言秽语,课间在教室里打闹、堆人墙,话不投机就动手。

与郑美相反,郑美丈夫所任教的学校是温州名校之一。以中考升学人数为例,这所学校每年能升入温州一中(温州最好的高中)的学生人数在90人左右,而郑美所在学校,国家政策倾斜、降分50分之后,最终也只有一两人能考入一中。学业成绩上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然而,郑美更焦虑的,是家长教育意识和教育方法的差距。

屡次三番被“刺头青”公然找麻烦,郑美冥思苦想,究竟该从哪里突破?夜里想着想着,就彻底失眠了。

上一任班主任曾提醒郑美,这个班两极分化严重,对于不愿意被管束的学生,“悉听尊便”就好,否则“就相互不好了”。果不其然,郑美自嘲一笑,“如今不正是‘相互不好了’吗?”

可她偏偏是个不愿意将就的人,越难办的事越想办,像极了电影《嗝嗝老师》中的那位患有图雷特综合症、屡次三番碰壁却还一门心思往前的奈娜•玛瑟老师。

“讲理”与“不讲理”

若在20年前,郑美也许不会为如何突破而焦虑。刚来学校时,郑美有个绰号叫“台风”,很形象地反映出她在学生心目中的样子——像台风一样迅猛,像台风一样不留情面。

郑美是急性子,嗓门大,雷厉风行、说一不二。她在班里制定了详细班规并严厉执行。在体罚教育还被允许的时候,她让违反班规的学生举黑板。再后来,体罚教育不被允许了,她就以教师的权威、语言的强势、声音的气势去镇压“捣乱分子”。班里学生在她面前大多规规矩矩。有时候,大老远见她朝班里走来了,学生就开始拉警报:“台风”来了,“台风”来了。

如今,郑美已经带过多届毕业生,当初的“台风策略”早被她主动舍弃,而改为“怀柔政策”。八六班的改变当然也不会在一朝一夕之间,郑美用了一个学期时间来“收服”这群孩子。

“擒贼先擒王”,郑美首先关注的正是头一个冒出来的“刺头”小柯。

在不断关注的过程中,郑美也在逐渐了解她。知道她和奶奶及婶婶一家住。她在作文中,经常写到爸爸,绝少提及妈妈。又看她每天傍晚都在学校操场逗留到很晚才回家。郑美猜测她是离异家庭缺爱的孩子。

郑美开始在学习和生活上对她表示更多关怀。另一方面,努力寻找她身上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比如,小柯虽不常交作业,但每次作业必然字迹工整。郑美每次都会在她的作业本上写上一两句话:“你的字真清秀。”“今天作业比昨天写得多了,明天继续哦。”就这样,小柯的作业质量越来越好。不知不觉中,郑美发现她上课不讲话,也不大睡觉了。此后,郑美再创造机会,让她发现自己,接纳自己。比如,针对“禁零食”话题,班会课时交给她去宣讲。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个当初刺头一样的女孩消失了。

事后郑美总结,所谓“怀柔政策”,其实是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真正找到触动孩子内心的那个点。这个“点”,可能是某一件事情,也可能是某一个时间节点,关键在于如何找到这个合适的点并让它发挥教育功效,这需要教育者的观察力和教育智慧。

也有学生嫌郑美管得太多:天天讲道理,烦不烦啊,不想听。

诗歌鉴赏,同学们分享自己写的诗

这天午自修,郑美推开班级门,正好撞见无数次见过的场景,“一堆‘巨童’在‘压牛粪’(人压人人挤人的游戏)”。郑美找他们聊过多次,几无收效。

见郑美进来,几个机灵的同学赶紧散开了,留下被压在下面来不及撤退的姬同学和王同学。待两人尴尬地整理好衣服,到讲台上站好。郑美问:“那张靠椅怎么坏了?”俩人看了一眼:“不知道。”郑美接着说:“你们负责把这张靠椅修起来!”姬同学没讲话。王同学的声音一下子提高了八度:“凭什么?你哪只眼睛看见我弄坏了?我不修!”说完,一转身把郑美撂在讲台上。郑美灵机一动,时机来了:“我正想和你们说说‘凭什么’的事情。”

姬同学和王同学是班里“油盐不进”的典型代表,平日里嫌郑美道理太多,郑美早就想跟他们谈谈“讲道理”的话题。这件突发事件,正好作为话题切入口。她于是将俩人带回办公室——

郑美:“刚才老师不讲理了,你们难受吧?”

(俩人一愣,明显没想到郑美会如此开口。沉默了。)

郑美:“老师的确不讲理,强行要求你们承担修椅子的责任,这种不调查就做决定的行为非常武断,也是以班主任之权强压人。王同学刚才的情绪反应是人之常情。”

……

一番谈话,原本理直气壮的王同学终于开口:“平日里道理我都懂,就是不想听,觉得总听你说教太难受。但现在我知道,不讲理比说教难受一百倍。”

第二天,当郑美踏入教室,她发现两位同学正蹲在教室后面专注地修理椅子。这是她没有猜到的结局。她立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郑重地向他们表达了感谢和赞赏。

郑美非常善于在一件件小事当中寻找教育契机。当家长拜托郑美提醒学生喝中药时,她会借机告诉这位妈妈,学会放手让孩子做自己会做的事;当家长抱怨孩子没有理想目标时,她以《今天我们如何做家长》为话题举办家长会,以一个同龄孩子妈妈的身份,指导家长在孩子成长中扮演好家长角色。

有同事因此形容郑美:你真像一个启蒙者。

“老祖宗的东西活在我的身上”

有一点,学生们说得没错,郑美确实是一个爱讲道理的人。

她的道理,不只对学生讲。在身边同事们看来,郑美身上有股直愣愣的闯劲儿。这个“直”不同于“莽撞”,相反,她的“直”是以“正”为前提的,是一定要以理服人,要依道理办事。不合理的事情,她一定会提出来;属于自己的权利,她一定要去争取。因为这股子执着劲儿,学校不少领导对她有些“怵”。

郑美已年满八十的父母,依然精力充沛,乐观爽朗

郑美将自己的这个性格归因于自己在家中排行老二,她扬起笑脸,神色认真:“我有时候在想,该研究研究‘老二现象’,家中有三个孩子的,老二通常很有抗争意识,特别能出头。”她至今记得小时候因为一双鞋在家里“打滚撒泼”,母亲拗不过,给她买了一双与姐姐一模一样的新鞋。对公正公平的追求,在当年小小郑美的心里生了根。同时生根的,还有倔强和不服输的性格。

凭着这股倔强和不服输,郑美成为家族第一个从衢州农村老家走出来的师范生,并陆续帮助家人都来到温州扎下根。当年,在弟弟第一次创业失败之后,她借助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墙纸生意前景可期,于是陪弟弟到宁波表侄家专程讨教经营之道,帮助弟弟从门外汉开始,成功地做起了淘宝墙纸批发生意。

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大到投资理财买房卖房,小到柴米油盐水电物业,到郑美这里都变得生动热烈起来,对其中任何一项的门门道道,她都能洋洋洒洒地讲上半日。她说自己是一个爱折腾的人,喜欢一件事情就会全情投入。在教学之外,她给自己安排满了兴趣班,每周三次舞蹈,一次声乐,一次书法。总之,十分“正能量”,这个词成为同事眼里郑美的标签。

“我们学校老师里有名校毕业的硕士生,有海归,我只是中师毕业,但我从来没有自卑过。我始终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很有热情地去生活。我的朋友各个年龄层的都有。你的热情会感染到别人。”郑美说。

有时候,郑美会去追根溯源,自己的这份乐观积极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最终,她认为是父母,是童年生活。

八六班的同学们参加中考

郑美出生在衢州农村。衢州位于浙江西部,被称为“南孔圣地”。衢州孔氏南宗家庙是全国仅有的两座孔氏家庙之一。父亲在郑美眼中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式家长,很威严,不是朋友,是长辈,“我们很尊重他,但不会把心里话敞开对他讲。”母亲则相反,是可以倾吐秘密的人。

“父母亲特别勤劳,特别能吃苦。”郑美深深记得,自己家从来都是村里最晚吃晚饭的家庭。父亲每天早上五点起床,一直忙碌到晚上十点。即便如今生活在温州,年近耄耋的双亲依然闲不下来。母亲负责操持家务,父亲则在尚未开建的工地上开荒种地,在他的耕耘下,这片土地夏收菜籽、土豆,秋收豆子、芝麻、番薯。老人家还自磨豆腐、酿糯米酒、做酱、做豆豉,腌制腊肉,时不时送去给邻居。没有预想中的不适应,父母亲将温州的老年生活过得风生水起。

二老虽然没有读过太多书,但郑美记得他们从小对自己的教诲:做人要规规矩矩、勤俭节约,待客要周到,借人钱要及时归还。直白朴素,和大多数农村老人一样,父母亲的道理都是在实际生活中活出来的,是活生生的。郑美记得,只有小学文化的母亲,与邻里关系非常好,常常互通往来。家有客人来,母亲一定拿出最周到的礼数和尽可能丰盛的食物招待。

郑美从小就学会了独立。在一篇《卖冰棍》的文章中,她讲述自己从小“经商”的经历:十来岁开始帮腼腆的妈妈在街边吆喝卖菜苗、卖蔬菜、卖甘蔗,小学毕业又独自提着竹篮,到离家十多里的偏远山村用菜秧子换鸡蛋、大米,做小生意。十五六岁的夏天,她批发了棒冰,一个人用自行车拉到偏远山区卖。有时候遭逢大雨,冰棒没卖掉,反被淋成落汤鸡,自己啃着卖剩的冰棍泪流满面。尽管如此,那一个暑假积攒下来的读书的钱,最终改变了郑美的命运。

因而,在这些经历之下,你能在郑美的身上看到她方正的棱角,黑白分明、传统守礼的一面,比如,她提及家庭生活的原则:结婚之前,从未在男方家过春节,结婚之后,公婆健在,每年一定陪公婆过春节;另一方面,又能看到她做事时的胆大开放、圆融变通。知识在她这里不只是书本上的理论,而是活的,是可以做出来的。

这些都是父母及衢州生活带给郑美的深刻影响。前段时间,郑美因一次偶然机会接触《论语》,开始深入研读。她一面感叹经典厚重,一面又惊叹,孔老夫子书中讲的这些道理,原来早已经活在父母亲的身上,如今也活在了自己的身上。

而对于学习这件事,父母亲虽然看重,却从未认真干涉。郑美记得中考那天,父母依旧在外劳作,她上午考完试回到家,自己到田里摘了菜做了饭,吃完还睡了一觉,再去学校考试。

老一辈人对子女的要求大多只在做人的大规矩上。作为父母,他们只是勤勉守礼地活着,就足以成为子女最好的榜样。郑美由自身的这些经历总结出一句话:身教果真大于言传。

“在同样的环境下,为什么有人会学坏,有人不会,这就跟父母有关系。父母可能说不出多少教育的道理来,但潜移默化就影响到子女,这就是身教大于言传。”受郑美影响,如今郑美刚成年的女儿也十分独立自主。

“在生活面前,他不会觉得自卑”

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再联系到班里的孩子,郑美开始重新思考一个问题:对他们来说,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我的教育能给他们的未来带去什么?

这些孩子,大部分学业基础太过薄弱,升学希望渺茫。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进入社会,或者成为小商贩,或者和他们的父母一样,成为新一代民工,继续在这座城市居无定所。他们也将娶妻生子,重复父母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命运就是这样循环往复。

在应试大环境下,他们始终处于队列末端,几乎从未体会过学习的快乐,对未来生活失去了目标和期待。如何重建他们对于未来生活的信心和憧憬,点燃他们对智力生活、精神生活的热爱,这才是当下最重要的。郑美决定带他们去看更大的世界,而这个通道是阅读与写作,这也是作为语文老师郑美所擅长的。

郑美首先从语文教材入手。考虑到学生们对小说更有兴趣,她调整教学内容,将小说单元提前上。第一篇,鲁迅的《故乡》,先学课文,紧接着是排演课本剧。这在很多学校是常见的教育手段,但这些学生大多是头一次接触。郑美鼓励他们对剧本进行适当改编创作,一下子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再往下,诗歌单元,郑美和大家一起写诗;议论文单元,她又组织大家开展辩论赛。

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逐渐唤醒那些惺忪的睡眼。郑美自己也爱写,每有得意新作总要拿到班里分享,若是诗歌,还要激情昂扬地朗诵一番。

郑美还每周将学生们的作文一篇篇收集起来,编辑在Word文档里,专门找一堂课来评讲。同学们喜欢谁的作文,就读谁的作文,一起评点优劣,有时也就某一写作方法、谋篇布局、用词等展开专项探讨。郑美称其为“自助餐式分享法”。逐渐地,加入写作队伍的人越来越多。

荣誉也悄然而至。2018年11月,八六班获评“温州市第二届阅读榜样教室”。由郑美牵头立项的“名著阅读”课题获得市级二等奖。学生们的作文也在各类比赛中获得奖项。

小柯因此爱上了写作,这个原本在课堂上总是一睡不醒的女孩,冲郑美扬了扬笑脸:“作文有什么难的,作文我是不怕的。”这句话成为郑美班里学生共同的话。尽管一所好高中对他们来说可能依旧遥远,但他们说,“反正写作文我是不怕的。”

当然,郑美也早已从曾经的“台风”变成了学生口中的“郑妈妈”。而郑美热情爽朗的性格和为人处事方式,也在无形中影响着这群学生,就像当初父母亲对郑美的影响那样。

郑美教过的学生,有人升入了高中、大学,有人落了榜,很多人已步入社会。2006届有一个学生,大学落榜后去部队当兵,他至今保持着写作爱好,自己开了公众号,时不时将文章发给郑美看。另一个学生,郑美印象深刻,他入学考试语文只考了两分,但为人机灵,郑美常常将班级事务交予他负责。中考落榜后,他做着水果生意。郑美偶尔遇见他,依旧是乐呵呵的模样。

郑美说,他在班里从来不觉得自卑,因为没有人会因为成绩而看不起他。面对生活,他可能只是社会中一个自足、讲礼的普通公民,但他同样不会觉得自卑。教育的目的已然达到。

“做一条爱唱歌的小溪流,让我的小雨滴们一起加入前行。”虽然不一定能讲多么高深的教育理论,但郑美对自己如是说。

而她的小雨滴们也终究不负期待。

猜你喜欢
温州同学学生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赶不走的学生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难忘九二温州行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