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宗争
《论语·为政第二》第十一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传统文化中,家庭是“故”,而学校是“新”,家庭教育是自生的,是先天的,是天然的。而学校教育是后天的,是设计的,是人为的。家庭教育应当也必须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因父母故,而知孝义,而善事老人;因兄弟故,而会悌义,而交处新朋……“故地今重游”“他乡遇故知”,这番别样的感动,都是“故”带来的
我的朋友龚老师,已经是一位大学教授,但此刻,他正被女儿的家庭作业所困扰——女儿就读于成都的一所知名小学,老师布置下作业,要求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一件与“中国传统节气”有关的手工艺品。学校自然是苦心孤诣,才琢磨出这“一箭三雕”的江湖大计: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也成全了日渐缺失的家庭亲子教育。
交作业的日期将近,一家人一筹莫展,家长烦,孩子闹,一晚上鸡飞狗跳,苦不堪言。龚老师向我抱怨:“孩子哪有这个手艺?纯粹是考验家长!”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的《诫子书》,至今仍被引为家庭教育的典范,但“修身养德”“宁静淡泊”之说,云山雾罩,似乎难以贯彻执行。古代的家书、家训逐渐被解释为道德律条,失去了其原有的生命力。而现代社会力图恢复家庭教育,要立竿见影,只能独辟蹊径。家教断丧,非一日之寒。学校试图恢复,于情于理,都是善举。然而事倍功半,还不在于这揠苗助长的急躁,急功近利的短视,而是缘木求鱼的荒唐。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惟“故”“常”二字。
《论语》中有句路人皆知的名典:“温故而知新”。通常,我们将“故”作“故学问”解,大概就是,把过去所学不断温习,可以得新知。如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称:“故字有两解。一曰:旧所闻昔所知为故,今所得新所悟为新。一曰:故如故事典故。”这样说固然不错,然而,所有的学问,皆是由新转故,所以如果要推及“故”的源头,并不在学问,而在立身。
“故”有故人、故地、故事。天地之间,因缘际会,托生于某地某家,乡土家世不可选,父母兄姊不可选,家族荣辱不可选,对于个人,这便是“故”的源头。降生之后,首先要学习的,不是知识,而是与故人、故地、故事相亲相熟。
温故而知新,素心而守常,乃中国传统文化的家教之道。因此古人要讲“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念念改过,虽小必惩”“游子在外,最重唯平安二字”
风土人情,是本就存在的,要理解其合理性,理解其背后的因由,如有余力,则可衍及他处。古人学习《诗经》《楚辞》,便是行有余力的选择,并不是对所有人的要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有做君子的诉求,有做帝王师的豪志,有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才在此“故”的基础之上,继续深造。反之,如果对自己家乡尚不熟悉了解,便试图去知晓其他区域的风情,则是本末倒置之举。对周遭人事友善,才能衍及“自远方而来”的朋友,继而衍及古往今来之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父母故,而知孝义,而善事老人;因兄弟故,而会悌义,而交处新朋;因家族故,而明仁义,而可登庙堂。“故地今重游”“他乡遇故知”,这番别样的感动,都是这“故”带来的,与“故”相遇的刹那,情感的温度回升,潸然泪下。
因此,在传统文化中,家庭是“故”,而学校是“新”,家庭教育是自生的,是先天的,是天然的,而学校教育是后天的,是设计的,是人为的。家庭教育应当也必须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常言道,家庭是最好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就是这个道理。
温故而知新,如果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便不再是为求新知而钻故纸堆的迂腐,而是生命常在,道炁长存,一脉天然的生活儒学。
“常”是中国传统生活哲学中的关键词。《易经》曰:“未变,常也”,《广雅》更言“常,质也”。守常,维持“常态”,一直被认为是家庭与个人生活最稳固的状态,国家意识形态也常言“稳定压倒一切”,其实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余绪,是对“守常”的追求。
常态,非情非理,又合情合理,亦可以说超情超理。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生活无法条分缕析得太清楚,反倒是处在一种动态平衡之中。甲骨文中无“常”字,常者,尚也,也就是推崇,《淮南子》上甚至说:“有以欲治而乱者,未有以守常而失者也。”最好的家庭教育,首先便是维持常态,家庭生变故,对孩子的伤害最大。西方社会婚姻关系脆弱,遂形成了一种父母与子女的平等关系,来协调这种家庭关系的缺失。中国近年来离婚率攀升,却没有在家庭关系上改变传统的格局,所以对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总戴有色眼镜看待,这并不完全是歧视,而是文化心性结构太过坚固,尚无法完成现代化的转轨。
《道德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常态固然好,但不知常而固守“常态”,不加择取地守旧,则不免陷入自己制造的文化桎梏,也并不是好事。知常才能守常、如常,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还要下大功夫。
温故而知新,素心而守常。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家教之道。如此,我们方能理解,为何《朱子家训》要讲“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既昏便息,关锁门户”,为何《曾国藩家书》中偏写“念念改过,虽小必惩”“游子在外,最重唯平安二字”……
龚老师女儿的家庭作业最终完成了,据说,最终还是借助了“无所不能”的网购平台。这番折腾,令他们全家身心俱疲。家教断丧之后的复兴之路,如果通过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怕是只会南辕北辙,渐行渐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