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人_李玫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2018年12月1日,四川省首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开幕。论坛现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的主题演讲《早年的心理抚养》再次受到观众热议。
为何一个犯罪心理学学者反而成了家庭教育专家?本刊认为,这其中隐藏的核心问题正是近几十年来中西教育文化冲突的结果。
目前儿童教育的主流思想来自卢梭、杜威等人发起的“儿童中心论”。这一观点强调尊重儿童天性,教学要他能懂的、生活有需要的、顺应他兴趣的才教给他。对于纠正过度的应试教育、灌输教育,这无疑是合理的。但由此,很多人也逐渐模糊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蒙以养正。教育首先教孩子走正道。其实“儿童”之“童”在传统语境中原指男性罪犯。《大学》云:“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因此,在教育上,“发蒙,利用刑人”,父母不仅要爱护孩子、给孩子做榜样,还要把孩子当做“潜在的罪犯”,帮助纠正他天性中的弱点、约束自我。这正合乎李教授从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带来的视野。本文整理自李玫瑾演讲录音,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拟。
当今,中国社会发展非常快,大家越来越意识到孩子不好教育了。孩子出现行为问题,家长特着急,希望找专家治病。但说实话,很多家长来找我时,我说你十多年养出来的毛病,谈一次话是治不了的。
所以,我很希望分享家庭养育的知识。很多人觉得孩子大了,听晚了。大家有没有看到网上有人说:“贵族是三代养出来的”,一点不夸张。我养孩子时没经验,但随着年龄增长,加上我研究心理学的,我就明白了。我并不觉得晚。我可以在第三代成长过程中起到三分之一的作用,告诉女儿哪些问题要注意。
家庭的养育决定民族的实力。抚养,不止是给孩子吃饱喝足,到六岁就去学校受教育。心理现象十分复杂,而心理现象又是人之灵魂。心理学感觉剥夺实验证明人在七天之内,如果完全剥夺外部信息,吃饱喝足也忍无可忍,最后甚至可能疯掉。
心理和生理虽然密切相关,但在抚养中却有不同侧重点。心理现象的复杂背景,我用电脑作比喻,电脑有硬件、软件、硬盘、键盘、屏幕,最后品牌(即性能)。人的心理也一样,硬件相当于遗传和生理,基础软件中家庭养育负责“人的系统软件”,学校教育负责的是“应用软件”。硬盘空间相当于意识现象。日常操作中的人机互动相当于认识活动,人机互动属于认知心理,管调控,决定性东西还在硬件和软件,尤其是软件上。屏显,类似于情绪表达:表情、言语、动作。这五点决定电脑好用与否,用了几年都说好,品牌和性能就好。人也一样,个性就是一个人活动中显现出的性能,由于个性具有稳定性,也可以用品牌来缩写。品牌代表优秀的性能,品牌相当于人格。
以上六点,意识活动、认识活动和情绪活动(意知情)属于日常心理现象,心理学术语叫心理过程。个性属于终身心理现象,一旦出现,终身具有。日常心理现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稳定的人格。积累主要在早年。比如言语,人张嘴说话不是M打头就是S打头,M打头是妈,S打头是爸。世界语言那么不同,但妈和爸的头一个字母都是相同的,所以人类最早发音是相似的。但慢慢地,他是哪儿的人,就说哪儿的话。六岁前形成的言语我们称母语,第二外语学10年20年,仍没有母语厉害。
言语,这类心理现象有时间性,时间越早越顽固。心理现象中,真正影响人的是人格。人格来源不仅仅在日常的意知情积累,就像电脑,最重要的是最初的程序的编程。人格的编程在早年养育上,心理发展是有程序的。0—3岁,抚养情感和人性。3—6岁,教养性格和观念。6—18岁,教育知识和能力。18岁之后,更多的是修养,是自我实现。
情感从零岁开始。老天造人,有大自然的智慧,让人和人发生制约。人生命初期所有生理需求都要外界帮助。孩子被抱在怀中,抚养人把鼻子和嘴对着孩子的脸,散发气味。孩子边吃边闻,半年左右孩子闭着眼睛也知道抱的这个人是谁,这个现象叫认人。谁抱他在怀里,天天喂他,谁就是他到这个世界上第一个情感对象,叫依恋。依恋关系非常重要,这个辛苦的养育过程就是你积累教育他的心理资本的过程。
很多家长,事业很好,但青春期的孩子管不了。孩子在情感上不依恋他。一个案例,孩子杀了一家六口,他说是“因为父母管教太严”。许多家庭中的父亲打孩子,但打了就杀掉全家?我听他说到“父母管教太严”,我明白问题在哪了,“太”代表程度,标准在这儿,超出标准很多才叫“太”。这个字说明他不是父母生下来自己带大的孩子。审判时,电视台采访他,证实我的判断,奶奶早年带他,一直到八九岁,他不好好上学,交给父母。父母没有依恋关系,讲道理他不听,就打。这才是教育中的悲剧。
白宝山案件,这个人杀人无数,最后因为母亲在身边,不忍心当着母亲的面杀人,停下手来
初生婴儿不能动,想翻身翻不了,喝完奶肚子胀气,哇哇大哭,哭了要去抱。这是生理上的痛苦,不帮他解除,他的神经就会记忆这种痛苦,凡是基于这种痛苦记忆一年以上,成年人就会形成暴脾气。此外,在抚养过程中,亲情丰富,见到的脸多,耳边的声音多,小孩就话痨。相反,沉默的孩子,基本是声音匮乏的抚养背景。
人性问题是我研究犯罪心理学发现的。犯罪人毫无人性,一定是毫无情感。白宝山案件,这个人杀人无数,最后停下手,因为母亲在身边。白银案件,这个人残害那么多女性,但是2004年之后没案子了。后来我去调研才知道,那年他孩子考进白银重点中学。一个人杀人无数,但是他心理尚有一份情感,仍然能让他停下手。
哲学解释人性那么复杂,但我认为人一出生的各种需要就是人的自然属性,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他人,他人满足的好坏就是他情感的好坏,情感的好坏就是他人性的起点。当然人性的情感比较复杂,我后边还要讲。
抚养,抚就是爱,你亲自抚养,才有教育他的资本。在生活中,最能约束人的是一份情感。情感是养出来的,人性是养出来的。社会要想让所有的人正常,首先,人生命初期的养育就要正常。
养育,需要辛苦付出、亲自抚养。我在网上呼吁给母亲三年养育期。这3年解决口腔期(饥饿)到肛门期(排便)的问题。太早上幼儿园,这两个问题解决不好,孩子会出现烦躁和焦虑,到成年会出现很难治愈的心理问题。
养育还需要稳定的关系,不管谁养,比如有些军人、外交官,不可能把孩子带到边疆,也不可能带着到处跑。那可以托付给一方的老人,这对老人要把孩子连续养到16岁以上。这样,孩子的替代父母才稳定,在依恋基础上才好控制。
心理养育,养育什么?第一,抚养丰满的情感,情感决定人性。第二,塑造良好的性格,性格决定教养。第三,灌输为人的观念,有观念才有底线。第四,教他知识和技能,他才能自食其力。第五,培养他兴趣,生活才有品位。
情感,刚才说依恋,首先是认一个人,大概1到3年。3岁左右,孩子跟其他亲人开始有更多交往。亲情越丰富,孩子的社会起点就越好。情商高的人往往来自大家庭。之后就是友情,早期是伙伴,然后是同学,随着年龄增长范围慢慢扩大。当他有爱人时,又回到了一对一。这实际是情感的小轮回,在这个轮回中,他的社会性基本就完整了。他上有老,下有小,身边还有爱人。情感越丰富,心理上越累,人会感受各种人间滋味。于是,慢慢就会理解他人,甚至陌生人。
这种对陌生人的情感叫博爱。中国在很多地方常常是一个熟人社会,凡熟人就好办事,陌生人不好办事。当然,这么说也有点儿绝对,博爱在很多地方也有体现。比如地震志愿者支援。我记得汶川地震,做得最好的是唐山人,因为他们深有同感。博爱需要慢慢培养提升。
其次,性格决定命运,这需要教养。3岁之前,重点帮助他解决生存难题,3岁左右,孩子全会说话了,已经开始对外界的探索。刚才有发言者提出“家庭养育到底是让他完全快乐呢,还是要有很多的约束呢?”我认为中国哲学的中庸之道是最好的。军人执行力好,因为他们被约束过。有些大学生虽然很聪明,但很懒散,做不成事,甚至跟父母说活着很痛苦,跳楼自杀了。为什么?因为没被约束过。
我认为,秋菊就是一个典型的偏执者,要讨一个说法,没完没了。其实没什么问题放不下的
在这里,我讲恩威并施,3岁之前一定要让他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快乐和情感的牵挂。3岁开始对孩子要有约束。
从说不开始,让他知道停下,不要小看三岁说不。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国人中能闹的人挺多的。比如飞机晚点,登机口经常看到一些穿着很有品位的人在那吼。再如《秋菊打官司》,当时说这是普法电影,但我认为,秋菊就是一个典型的偏执者,要讨一个说法,没完没了。其实没什么问题放不下的。我去《今日说法》,有人把我当法律专家,电话问我“告了八年没下文,怎么办?”我问他,人一生有几个八年?八年没解决一个问题,你还接着再解决吗?如果这问题要花费一辈子。你觉得这是你的人生吗?所以你要学会放下,去感受人生其他的事。小孩也这样,不能以闹来解决问题。
第二,教其沟通,说和听同时进行。我说你听,你说我听,谁对听谁的,如果实在不行,先妥协。
第三,教其忍耐,通过一些小游戏,比如让他坐着绘画,画好了表扬。之后,增加时间,让他坐得更久,从10分钟到20分钟再到30分钟。慢慢地,到六岁上学时,他就能坐上30分钟了,放学回家,写作业也成习惯了。很多家长说,孩子坐不住。那是在3到6岁时,没有让他形成这样的习惯。行为不是靠说的,而是靠做的。
第四,教其克制,抵制诱惑。把两个好吃的放他手里,告诉他一天一个,如果第二天还在,就增加一个。克制,也叫时间思维,就是明天。孩子从小形成这种性格和习惯,他有职权时,就不会贪腐了。他知道如果不贪,60岁之后还有30年,否则全在监狱里待着了。人的克制有很多,包括在工作中,遇到再大的挫折,忍一忍就过去了,人生不可能天天走背字。
第五,教其分享,让孩子知道,有好东西要给周围人,这样大家会喜欢你。别看有些人智商不高,但情商高,也会得到很多社会资源。太算计的人没朋友,会失去很多人力资源。我们要教孩子和人怎么合作、沟通、互帮互助。
第六,教其耐劳,抑郁症很重要的一点,脑部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小脑)发育不均衡。有些孩子学习好,父母特高兴,孩子不出门、不惹祸,就喜欢在家看书。这种孩子大脑集中发育,尤其额叶区,可是小脑没机会兴奋。他成长过程中,这问题不显现,当他成长期停止,小脑动力缺失,就有问题了,学到最后不快乐。神经兴奋,有时需要运动才能兴奋,而你长期不运动,到了大学出现抑郁症,治起来非常难。因此,孩子四岁左右开始培养他的运动习惯,还有文艺,就是感官的快乐。早年神经系统容易被兴奋,以后也容易。否则,就难了。很多抑郁症跟我们的养育是有关的。
再次,观念决定底线。我主要研究大学生犯罪,有人问我,你怎么就关心大学生犯罪,不关心农民工犯罪?我都关心。不过,遇到高智商犯罪,我总觉得特别惋惜。天赋之才就是人的智力,可遇不可求。因为没有珍惜,浪费了非常可惜。研究大学生犯罪,我发现他们缺的是底线,他们接受了很高的知识教育和科学训练,但是没有观念。观念之后是信念,信念之后是理念,理念之后还有信仰。
林森浩在执行死刑前,曾给父亲写过一封信,希望自己走后,家人养成习惯,每天念念报纸,讨论一些问题,不要做一个思想上无家可归的人
观念,观到的同时形成的念,越早年越稳定。比如,一家人一边吃饭一边聊,谁家孩子真没轻没重,哪有那么做事的,咱家孩子可不许这样。孩子就知道这种事绝对不能做。观念在父母的日常唠叨中形成。如果你没有陪伴孩子,跟孩子隔着十万八千里,不一起吃饭睡觉,不给他念故事,你怎么传达你为人处世的原则呢?林森浩在执行死刑前,曾给父亲写过一封信,他说家里原来非常沉闷,妈妈有病,爸爸经常不在家,家人都自己看书,没有互相交流。他写道,爸爸,等我走了以后,你们一定要在家里养成习惯,每天念念报纸,讨论一些问题,不要让我们做一个思想上无家可归的人。
研究这类问题,我才发现生活中智商不错的孩子,大了也能找一份好工作,但是脑子里没有什么是绝对不能的观念。药家鑫撞人,第一个想法就是人要回头找我怎么办?把人杀了。他有没有想过一条人命,在人家里头就是一片天,随便了断一个人的性命,实际上是伤害了一家人。
这种情况过去为什么很少?过去平房和村庄里,一个孩子把人打伤了,人到你家告状,你父亲掏钱给人家看病。回来跟你说,再把人打伤就揍你。下次你就知道下手要知轻重,不能打伤人。现在,没这机会了。所以我说小孩不打架也是问题,他是不打架,最后一来就往死里弄。所以,在校园里,孩子偶尔打打闹闹,父母不要太当回事,除非太过分。老师要立一个原则,可以打,但只要对方倒下了,你就要放手。
信念,就是观念坚持的东西。曾有一个学生问我,警察到底什么样?我对他讲了一位老刑警的话:“警察这行,光站到白道上,什么事也干不成,白道黑道踏来踏去是正常的。但是,我知道自己的屁股该坐在哪条道上,我会好自为之的”。我说这就是一个好警察。他知道屁股该坐到哪条道上,他内心有不变的东西,这就是信念。
观念是父母言传身教,信念是他自己在实践中检验并确信的东西。理念则是一种通过研究看到更深远的东西后形成的。所以要多看好书,好学者会传达很多理念。信仰则是很难研究的东西。我认为信仰,凡是仰都是够不着的,够着了,能验证的都称科学,就不叫仰。为什么不可验证还要相信?这才是信仰的核心问题。
我认为信仰是一种敬畏。生命中,有些东西,当你验证了,你就没有机会了,所以最好不要验证。比如吸毒,比如犯罪。马加爵后来完全知道自己错了,但他已经没有机会了,那是四条人命。有人说他已经认错了,为什么还要杀他?我说不杀他,他更痛苦,因为他天天会想这四个人,他觉得多活一天,都是罪恶。所以在法庭上,他坚决不上诉。人生很多东西不要去验证,要敬畏大自然,做人的原则、法律、底线都是不能触碰的。头上三尺有神明,不在头上,而在你的心中。
当然,教其知识与技能,培养发展其兴趣,应该是在孩子上学期间了。
依恋期养育,恩在前、威在后。三年之前有恩于他,情感抚养,这是人性起点。三岁之后立威于他,性格教养,进行行为规范。六岁之前随事而教,灌输观念,形成良知底线。这一切主要在家庭和幼儿园里完成。
而青春期养育,很多家长为之烦扰,一些网瘾少年,爸妈给送到特殊训练营,结果有的死在那,有的回来以后,跟父母势不两立,把父母杀掉了。
12岁之前,孩子都是依恋期。因为小,身高没达到成人的高度,在陌生环境里,他需要有一个依靠的人。这个依靠,六岁之前是父母。6到12岁,可以有同学。12岁之后,一个最大的转折,性功能发育。之前性器官是第一性,没有功能。当出现月经和排精,功能出现,内分泌发展。孩子身高迅速达到成人高度,身体外形变化,男孩喉结出来,女孩身材有曲线。这时,他感觉自己是大人了。但在父母和老师眼中,仍是小毛孩,他就烦了,什么都管。
六岁之前,父母的话是黄金,孩子越小越需要你说话。你不说话,他会想办法找你说话,拿本书,妈妈,你陪我睡觉吧;爸爸,你给我念念这本书?12岁之后呢?妈,你别唠叨了!爸,我都知道!
教育孩子,六岁之前是黄金时期, 6到12岁叫潜伏期。他刚接触外界,对老师陌生又依赖,所以他对老师很乖,同学差不多大,相对比较友好。到青春期就不一样。他会较劲,小霸王学黑社会,在中学也有。一些校园欺凌,尤其女生,这女孩报复那女孩,因为喜欢的男孩不喜欢她,喜欢别人。这都是性发育闹的。
我在研究犯罪中也发现,青春期是人违法的高发期,但是大多数孩子都属于“限于青春期”,只有少数人是终身犯罪、但青春期显现。这往往跟他12岁之前的家庭缺失有关。相反,家庭正常,青春期出点问题,我们要允许他犯错,但家长和老师的指导非常重要。青春期,家庭养育需要亦师亦友,学校有老师,家里你跟他,也要像朋友一样的老师。
什么样的关系最好?如果家里有儿子,他跟爸爸能像跟哥们一样去打球。如果家里有女儿,她能跟妈妈像跟闺蜜一样逛街闲聊。
青春期,家长不要过度重视学习成绩,最重要的是发现孩子的特长并发展它,这才是他今后在社会中的价值。我认为人生规划在中学就要有。我孩子读初中,我就跟她聊,大了干什么。我提供了十多种选择,最后她提出了一个。很多家长不谈这个问题,只是要求好好上学,课后上补习班。有人给我打电话,孩子考了670多分,报什么专业好?我说得让孩子自己决定。家长不要事事包办,要调整心态。
一些校园欺凌,尤其女生,这女孩报复那女孩,因为喜欢的男孩不喜欢她,喜欢别人。这都是性发育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