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温存童真岁月

2019-08-02 03:24○夫
学生天地 2019年17期
关键词:牧童爱美故宫博物院

○夫 子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天真烂漫、活泼可爱、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似乎所有关乎快乐、关乎纯粹的词语都与童年有关。

童年时,小伙伴的陪伴,仿佛是上天最好的馈赠;童年时,会因为一场游戏而变得无比专注、无比认真……童年的美好,即使经过了千百年也不曾改变。

追寻古人的童趣,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童年饱含天真自然的情趣、野性奔放的乐趣和斗智斗勇的意趣。

你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呢?打打闹闹、爬树翻墙?丢沙包、跳皮筋、捉迷藏?玩电脑、打游戏、补习班中彷徨……那么你知道古人的童年是怎么过的吗?古代的小孩没有玩具房、游乐场、动画片、电子游戏、兴趣班,可他们的快乐却不在我们之下。那时候的孩子有伴随他们成长的中国传统游戏,这些寓教于乐的传统游戏,中国娃从古代玩到现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古人画在婴戏图里的童年时光吧。

自己动手乐趣多

相比固定成型的现代玩具,传统玩具多需儿童自己从生活中取材及动手操作,具有更多探索与创造的空间,也更加耐玩。

枣磨是用三枚鲜枣,将一枣横切去半,露出枣核,用三根竹签将其鼎足而立。然后用一根细长竹篾,两端各安红枣一枚,置于枣核上,找到平衡点,轻轻一拨,看竹篾旋转起来,颇具成就感。

【宋】苏汉臣《秋庭婴戏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苏汉臣《婴戏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脑补的游戏

木偶在宋代叫“悬丝傀儡”,虽然因观看距离太近,悬丝都穿帮了,但孩子们视若无睹,眼里只有会腾云驾雾的小人。

宋代悬丝傀儡戏非常盛行,其题材超乎我们的想象,竟然构思出骷髅木偶戏。看小骷髅那密布全身关节的悬丝,不知道是不是每一个关节都能动呢?难怪吓坏了母亲,却吸引孩童扑上来。

扮演游戏,也就是过家家这类游戏,孩子们需要自己设计角色,准备道具,构思情节,这令孩子们脑洞大开,十分激发想象力。

【宋】李蒿《骷髅幻戏图》故宫博物院藏

【宋】刘松年《傀儡婴戏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陈字《婴戏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运动,从娃娃抓起

【宋】苏汉臣《蕉荫击球图》故宫博物院藏

说起古代娃娃们的户外运动游戏,那就更令今天的孩子们艳羡了。

看南宋的《蕉荫击球图》,你猜图中的几位萌娃在干啥?没错,孩子们玩的正是捶丸的儿童版——角球(球用动物角骨制成,故而得名)。

捶丸游戏在宋代非常流行,角球自然也在孩童间盛行。在《小庭婴戏图》中,一场角球比赛出现了混乱的局面:两伙孩童丢下球和拍,开始激烈地争抢角球的计分工具——筹,怕是小选手对裁判计分有争议。

计分给简单的运动平添了许多竞争的乐趣,在游戏中还培养了孩子们早期的数感。

【宋】陈宗训《小庭婴戏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培养团队精神

电子游戏与城市化让今天的孩子离大自然越来越远,而传统游戏则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体现。

在清代画家焦秉贞所作的《百子团圆图册》中,几个孩子合作堆起的大佛雪人,说不定比成年人堆得都好。

【清】焦秉贞《百子团圆图册》国家图书馆藏

而在《元人戏婴图》中,一位蒙古的小骑士骑着他的“豪华坐骑”,肩上架着笼中鸟,这些也许是他的战利品——北方游牧民族经常把骑羊作为儿童骑马前的训练,带上他的小伙伴们,一起围猎一些小的猎物,这是游牧民族孩子的快乐童年。

玩是孩子的天性,而童心难以捉摸,有时候一个小物件就能成为整个童年的珍贵回忆。

藏在古诗里的童趣

放牛吹笛篇

古代的男孩子多以牧童的形象出现在我们脑海中,他们往往是自由自在、毫无拘束的。他们生活随性,可以躺在柳阴下睡觉,可以坐在牛背上引吭高歌,也可以在春雨中悠然吹笛。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唐】吕岩《牧童》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归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休息了。

原野、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这样的生活状态让我们感受到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然与恬静,以及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和自然放松。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清】袁枚《所见》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他忽然想到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牧童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甚至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忽然闭口立”,“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画得淋漓尽致。

傍阴种瓜篇

大人们忙着耕种,小孩子无所事事,也在桑阴底下学着种瓜。孩子们劳动或许是一时的兴趣,或许是想为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七)

这首诗描写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人们白天出去耕田,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年轻男女们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儿童虽不懂耕织之事,却也不闲着,常常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将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做了较为细腻的描写,也展现出儿童的天真情趣,读来意趣横生。

爱美化妆篇

古代的女孩成熟较早,爱美心理往往从不经意的举动间流露出来。而作为父亲的诗人们,对这一极富情趣的动作十分敏感,付诸诗篇,活画出一个个娇羞、稚气、爱美又略带顽劣的小女孩形象。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

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

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

——【魏晋】左思《娇女诗》(节选)

《娇女诗》是我国最早吟咏少女情态的诗之一。左思以诗人的敏锐和慈父的怜爱,选取了两个女儿寻常的生活细节,写出了她们幼年逗人喜爱的娇憨和令人哭笑不得的天真顽皮,字里行间闪烁着一个慈父忍俊不禁的爱意和家庭生活特有的情趣。

诗人的小女儿娇憨笨拙;大女儿矜持爱美。小女儿天一亮就跑到梳妆台前玩弄化妆品,抓起眉笔乱画,把眉毛画得很不像样,就像扫把扫过一样。她笨拙地模仿大人化妆,显示出幼童爱美的娇憨。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唐】李商隐《无题·八岁偷照镜》

女孩子八岁时就喜欢偷偷地照镜子,已能把自己的眉毛画成长眉了;十岁到野外踏青,想象着荷花做自己的衣裙;十二岁开始学弹筝,套在手指上的银甲一直没脱下来;十四岁时,要避免见到男性,连最亲的人也不能见,这时她可能在猜想何时出嫁吧;十五岁时,则背对着秋千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古人以长眉为美,所谓“青黛点眉眉细长”,犹为唐人的入时装扮。那时的女孩子八岁犹存爱美之心,十岁时就有了高洁的情操,渴求荷花的纯洁与芬芳。

爬树寻趣篇

想必你十五岁时已上中学,很多行为已经不再像小孩子那么顽皮幼稚。而杜甫十五岁的时候“心尚孩”,仍保持着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因此,他一天爬树“千回”也就不足为奇了。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唐】杜甫《百忧集行》(节选)

年少之时无忧无虑,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摘取,一天不知道要上树多少回。诗虽名“百忧集行”,然而诗人在开篇时不说老,不说忧,只是忆少年时的乐。他在《进雕赋表》中称自己的作品善于“沉郁顿挫”,通过强烈的对比,将老来体衰心悲,以及人生不幸的遭遇、内心的痛楚在诗中化为一股股情感流,回旋激荡,悲愤呼号,久久不息。

骑竹马、弄青梅篇

或许,大多数人没玩过“弄青梅”,但一定玩过“骑竹马”。男孩子渴望骑马,渴望成为一个勇士,但没有真的马,只能拿着一根竹竿(或木杆)当马骑,手里拎个小竹枝做鞭子,嘴里喊着“驾!驾!”奔跑着,女孩子相对来说比较文静,把玩着折来的青梅枝,两个好朋友纯真无邪,快乐地嬉戏做伴。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唐】李白《长干行》(节选)

李白的《长干行》描写了一位女子思夫心切,愿从住地长干(今南京中华门外)跋涉数百里远路,到长风沙(今安徽安庆境内)迎接丈夫。诗的开头回忆他们从小在一起亲昵地嬉戏。后来,人们用“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指自幼一直陪伴长大,尤其是长大后又恋爱结婚的男女。而从小相伴一起长大的同性朋友则称为“总角之交”。

猜你喜欢
牧童爱美故宫博物院
爱美也需适度而为
爱美的小猫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六站(上)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五站(下)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四站(下)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五站(上)
牧童学画
书童垅上行
爱美的小骆驼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代传统男子佩饰,你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