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承
2018年,“桂林头条”发了一篇文章,称一老人挑菜上公交车被司机连人带菜“扔”下车。后经调查发现,公交车司机实际上是做好事,在公交车到终点站后帮老人卸货。事后,公交车司机起诉至法院。最终,经法院调解,双方签署民事调解书,“桂林头条”承诺连续7日发布致歉声明,并赔偿公交车司机1元钱。
在这篇报道中,写报道的人断章取义,以至于一件好事被当成了坏事传播。一经网友义愤填膺地传播,它就变成了一条伤人的谣言。
看到这则消息的时候,我想起了我爸常说的一句话:“微信,微微信就好。”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给谣言的传播插上了翅膀。很多人以为,只有明显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政治人物、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的消息才是谣言,其实不然,有时候片面地理解并传播的消息也是谣言。如何甄别这类谣言,就是对我们辨别能力的考验。
怎么做?保持“微微信”的心态,带上理智的思考呗!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海量的信息时做到“不造谣、不信謠、不传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