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竞赛将变得越来越激烈,但国际法的漏洞有可能引发一场争夺月球上有价值区域的竞赛,世界各国有必要制定新的协议,追求合作共赢。
亚当·曼(Adam Mann)
鲍勃·理查兹(Bob Richards)还记得,小时候在满是雪花点的黑白电视机上看到过这样的画面:宇航服、着陆舱,还有正在月面上迈出人类历史性一步的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和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虽然当时还在蹒跚学步,但理查兹清楚地记得,自己坐在客厅里,看着父亲在跟兔耳朵一样的天线搏斗,试图让从美国布法罗传来的电视画面更清晰一些。“阿波罗11号是人类历史上的关键时刻,”如今已是月球快递公司(Moon Express)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的理查兹说,这家公司打算运营地月之间的商业航线,最终目标是要在月球上开采矿藏。“对于今天发生在太空中的一切,都与阿波罗计划带给人们的启迪密切相关。”
上世纪60年代,人类挣脱地球的枷锁,摸索着进入太空看来只是时间问题。尽管花费的时间比很多人预期的长,但现在,那个时刻似乎终于要到来了。大约有6个国家以及多家私人公司都制定了在近期登月的计划,竞争一触即发。
在“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的两年之前,美国、英国和苏联签署了《外层空间条约》(现在签约国已达107个),规定太空探索必须为了全人类的福祉,以和平方式进行。条约还规定任何国家和个人都不能对地外天体宣称主权。但其中也藏有漏洞:两条“互不侵犯条款”要求所有签约国不得危害另一签约国的飞行器和基地,比如在其附近或上方降落。这听起来合情合理,但也给国家或私人机构通过抢先登陆来独占某个区域提供了依据。
哈佛-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马丁·埃尔维斯(Martin Elvis)在2016年发表于《太空政策》(Space Policy)杂志上的文章中指出,一旦某个国家或机构试图在月球上占地,就很可能“引发一场‘瓜分月球的混战,某种程度上与19世纪80年代刚果发现矿产资源之后掀起的‘瓜分非洲狂潮差不多。”
确定无疑的是,接下来几年中有数个太空任务都瞄准了同一块土地。印度的月船2号(Chandrayaan-2)预计于2019年7月发射,目标是月球的极地。中国国家航天局已经宣布,接下来至少有3个探测器也将前往月球的极地地区。俄罗斯空间局正在推进自己的月点(Luna-Glob)计划,预计最早于2021年在靠近月球南极的博古斯瓦夫斯基(Boguslawsky)陨石坑着陆。日本也准备在同一年发射探月智能着陆器(Smart Lander for Investigating Moon,SLIM),测试在细小月面结构上高精度着陆的技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欧洲空间局(ESA)以及众多私人机构的兴趣也正转向月球。2019年5月,亚马逊公司首席执行官,同时也是太空飞行公司蓝色起源(Blue Origin)创始人的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公布了“蓝月”月球着陆器计划,按照他的说法,该计划在5年内就可以实现载人登月。
月球快递公司打算在2021年登陆月球南极。理查兹说,如果公司的飞船赶在其他组织之前抵达那里,那么他们希望这能让公司获得某种优先权。“我们的一大动力就是第一个抵达那里,”他说,“而且我们希望自己不受打扰的权利会得到尊重。”
最重要的资源
月球上的地产相当丰富,其表面积大约与非洲相当,但那里的资源分布并不均匀。铁和钛,这两种可用于各种技术和建造月球定居点的金属储藏在月球上几个不同区域。能够驱动聚变反应堆的氦3则广泛分布在月壤的表层。另外,“资源”不仅局限于可开采物质。一些特殊地貌,例如某些陨石坑,能为宇航员遮挡宇宙射线,而月球背面可以隔绝地球的无线电噪声,尤其适合架设望远镜。
短期内,月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当属淡水。水可供宇航员饮用,还能分解转化成火箭燃料。对于第一批地外探险者而言,水可谓“太空石油”。
月球上最有望开采出淡水的地点是位于南北极的所谓“永恒之光群峰”(Peaks of Eternal Light)。这些环形山脉通常形成于陨石坑边缘及其附近。小行星撞击月球时将月表物质向四周推挤,使其抬升形成了这些环状的山脊。由于月球的轨道运行机制,阳光几乎永恒地照射着这些山峰,可为太阳能电池板提供近乎恒定的能量。宇航员可以在此建立基地,并就近开采位于这些陨石坑底部的水资源,由于一直笼罩在阴影之中,这些区域累积了大量的水冰。
月球南极和北极各有大约五六座永恒之光山峰,每座方圆约为几百米。只要看到这种相对稀缺性,就能理解为何互不侵犯原则能被各国用来占据月球领土了,“这些山峰太小了,后来者无法在确保不会损害他国飞行器的前提下进入该区域,”伦敦大学伯克尔学院的行星科学家伊恩·克劳福德(Ian Crawford)解释道,“第一个降落在这些山峰的国家或公司,无论法律条文如何规定,都有事实上的所有权。”
法律漏洞
《外层空间条约》是半个世纪之前,在美苏两个国家的主导下制定的,而它们也是当时仅有的敢于梦想登上月球的国家。法律学者一直对该条约的含义争论不休,而最近的一些新进展,例如商业航天的崛起,让很多人们始料未及的问题浮现出来。
201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商业太空发射竞争法案》(U.S. Commercial Space Launch Competitiveness Act)。该法案规定,尽管无人能对天体宣称主权,但从其上开采的矿物资源应归开采者所有,并可出售获利。这一举动在国际上引发了争议。在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COPUOS)于2017年3月召开的会议上,俄罗斯、巴西等国的代表对此提出了异议,表示地外采矿实际上是一种非法占用,因此需要一个国际合作组织来规范开采活动。
另一些国家,例如卢森堡这样想成为太空资源开采主力的国家,选择站在美国一边,力挺它对条约的放任主义解释。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的中国代表则对此保持中立态度。“国际法律需要各国集体认同,”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专攻太空法的法学教授弗兰斯·范德邓克(Frans von der Dunk)解释道,“如果一个国家说这是合法的,另一个国家说这需要国际管理和授权,那就是个大问题了。”
“就现状而言,月球上热点地区的归属很可能采取“先到先得”原则,有利于那些能尽快抵达那里的富裕国家和公司。但这样容易让其他国家对捷足先登者产生不满情绪,导致国际关系紧张。”克劳福德说。
目前,尚无办法能确保那些具有科学价值的地区成为远离纷争的净土。伦敦国王学院的伦理学家、埃尔维斯那篇文章的共同作者托尼·米利根(Tony Milligan)认为,我们应当在开始狂热开发之前就处理好这些争议,他说:“一旦你成为月球上的常客,法律看上去就大不一样了,突然之间,其中的漏洞变得异常显眼,大得足以让你驾驶飞船钻过去。”
目前,一些国家已经在开发月球的竞争中领先一步。以日本为例,其太空计划既有国家支持,又有技术能力做后盾。“其他国家最好开始着手制定能规范潜在竞争对手的规则,即便这意味着得放弃部分自主权。”范德邓克说。
一些团体已经就此进行了尝试。几年前,荷兰莱顿大学的太空法专家塔尼娅·马森-茨旺(Tanja Masson-Zwaan)与人合作创立了海牙国际空间资源管理工作组。这个组织的目的是让政府、工业界和学术界等各方面联合起来,为地外采矿提供建议。2017年,为制定一个既能平衡各方利益,同时又符合国际法的法律框架,该工作组提出了一些基本条文。马森-茨旺建议仿照国际电信联盟,成立一个联合国下属的专门机构,负责给登月采矿的国家分配卫星轨道和无线电频段。
风险与收益
尽管各方都准备在月球上争夺地盘,但从月球开采稀缺元素等资源运回地球是个长期目标,有些人甚至认为这纯属天方夜谭。单单进入太空就需要巨额资金,还有极高的技术门槛,更别说在月球表面着陆了,很难想象短期内开采矿物运回地球会有利可图。深空工业(Deep Space Industries)和行星资源(Planetary Resources),这两家在21世纪初创立的私营公司打算从小行星采矿,但最终都因未能吸引到足够的投资而宣告失败,后来分别被一家卫星制造商和一个加密货币公司收购。用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空间资源专家乔治·索尔斯(George Sowers)的话说:“这可不像淘金热时代,随便谁骑头骡子,带把铁镐,就能去赌运气发大财。”
不过,专家也说了,如果太空中的经济活动变得频繁起来,那么采矿活动可能会随之兴起。埃尔维斯指出,像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这样的私人火箭公司正在不断降低把飞行器送入轨道的成本。进入太空越便宜,越容易,空间任务也就越多,越常见。随之而来的是对燃料和其他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从引力相对更弱的月球发射物资,可能会比克服地球引力输送补给更划算。
理查兹热切盼望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将月球纳入地球经济圈,不过眼下他还在努力冲出大气层。他在2010年与人合伙创立月球快递公司时,只是为了与另外15支队伍竞争谷歌公司设立的月球X大奖。这个竞赛要求私人参赛者发射的自动探测器登陆月球,在月球上行驶一段距离,并发回图片和数据。竞赛最初的期限是2012年,但几经推迟,最后延至2018年3月,而2019年1月,X大奖基金会已经承认没有参赛者能达到获奖条件,赢得3000万美元的奖金。
月球快递公司眼下计划在2020年发射第一艘月球轨道飞行器,但这种为航天机构或私人企业提供月球运输服务的商业模式从长远来看是否可行,还有待观察。当被问及他争夺优先权的意图与惠及所有人的平等开发理念是否存在冲突时,理查兹显得非常乐观。他说,《外层空间条约》内隐含的对立,反映的是制定条约的两个大国在理念上的冲突。苏联从集体的角度看待问题,认为资源应该平均分配,而美国则追求更多的个体自由,强调私营商业不受束缚。“这也是条约可灵活解释的原因,”他说,“我想人类可以不去互相争斗,而是携手征服这些新的疆域。”
(Scientific American中文版《环球科学》授权发表,庞玮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