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识人、有效沟通的前提,是面对面的情境沉浸,你注意观察对方,努力控制自己,所有的反应都得即时作出,长久地打磨塑造,逐渐定型为一种处世方式和情商能力
张强
这是个分裂的世界,种烟的不抽烟,酿酒的不喝酒,很多毒枭不吸毒。美国西海岸,科技精英们在硅和电、0和1的世界里翻江倒海、大富大贵,却又区别对待,限制甚至禁止自家孩子过早接触电子产品。
比尔·盖茨把女儿养在深闺中,她们14岁前无手机,每天玩电脑限时45分钟。乔布斯禁止孩子玩iPad,接班人库克所见略同,反对晚辈使用社交网络。
科技明星们身先士卒,掀起了一股“自我否定”的浪潮,引来一众跟进效仿者。“断电行动”扩散到孩子身边的人,一些保姆签字画押,庄严承诺不使用电子产品。
在百年名校Wardolf School,初中生、小学生被禁止使用电子产品。孩子们手握纸笔,闻着书香,养羊种菜,织毛衣,玩游戏(老鹰捉小鸡那种)。硅谷子弟济济一堂,学费折合人民币二十多万元/年。
只有在孩子面前,成人才能摘掉面具,真诚坦荡。毕竟是亲生骨肉,谁能不为自己孩子好?媒体人在评估一则内容是否低俗时,会在内心假想:给自家孩子看,我是否会羞愧?对于电子产品,硅谷精英们用脚投票,透露了他们的真实判断。
当今时代,智能手机几乎全面普及,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信息数量严重超载,信息质量趋于劣质,人们常年吃“垃圾食品”,已经“三高”。
下此结论,或许带有偏见,或许不够严谨,但我敢说,短视频+网游+社交网络,当今互联网世界的“主食”结构,至少确定对少儿有害。我们暂且把今天的讨论对象,限定为16岁以下人群。
从认知发生学的角度看,儿童认知的发展,经历从具体行为到具体形象,再到抽象思维的阶段过程。未满2岁的婴幼儿,靠感觉和动作认识世界;2-7岁期间,掰着手指数数,满脑子只有“我”;7-12岁期间,掌握符号运算,不再唯我独尊,学会人际沟通;12岁以后,抽象思维能力与日俱增,能够处理复杂逻辑。
教育工作者所做的,便是循序渐进、因势利导,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健康发展。针对不同年龄段,家长和学校设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婴儿脚踏费雪琴,幼儿园孩子识图玩积木,小学低段加减乘除讲故事,高段可以学编程。
移动互联网主流产品对成人尚且是时间黑洞和信息茧房,当一个孩子过早地浸入以电子产品为终端的虚拟世界,合乎“时令”的教育目标便很难达成。自不必说,堆砌碎片化信息难以构建完备的知识体系,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知跃升,也将严重受阻。
在各种信息呈现方式中,视频是最具象的一种,也是对少儿吸引力最强、占用时间最多的一种。当少儿眼睛一眨不眨地看动画片、刷短视频时,他们沉浸在一个最令大脑感到舒适的具象世界里。网游在具象呈现之外,再加上控制+反馈机制,更令少儿沉迷。舒适区=盈利区,自然也是数字内容供应商的主战场。
成人流连舒适区,只是一种偷懒的选择,随时可以改变。少儿滞留舒适区,却可能导致认知能力的发育迟缓,一旦错过时机,悔之晚矣。美国《儿科学》杂志的跟踪研究表明,儿童长时间看电视、玩网游,日后出现注意力问题的概率大增。
科学地看,少儿接受的信息应以文字和符号为主,这种最古老的静态的信息呈现方式,恰恰最能激发人的抽象思维,最能准确展现复杂逻辑,最能构建人的知识体系,最能拓宽人的思想深度,对少儿成长至关重要。文字和符号在舒适区之外,在数字世界钱景狭窄,无人问津。有谁见过哪个孩子刷手机是以看电子书为主的?
“电子产品玩太多,孩子会变笨。”——我本人不仅举双手赞成这个结论,还会补上一句:“电子产品玩太多,孩子没有人情味。”如果说“笨”是智商问题,“没有人情味”大体就是情商问题。
一个情商合格的人,不仅要有自知之明,还需具备“识人”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得靠后天训练。而透过电子产品终端,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这种能力不可能得到有效训练。
准确识人、有效沟通的前提,是面对面的情境沉浸,你注意观察对方,努力控制自己,所有的反应都得即时作出,长久地打磨塑造,逐渐定型为一种处世方式和情商能力。其中的微妙,远非隔着屏幕发几个emoji表情,秀几张自拍,隔了好一阵子回一句皮笑肉不笑的“呵呵”那么简单。
相比于真实社交,网络社交同样是个舒适区。你可以无视每天唠叨个没完的父母,可以拉黑你讨厌的同学,可以终日跟要好的伙伴腻歪在一起,或者跑去某个娱乐明星的微博留言,说你爱TA为TA打call,如果讨厌他,想骂就骂,成本为0。一切都在弹指一挥间,这种虚拟的“键盘社交”与真实社交在规则制定和方法操作上差之千里。
如果说使用电子产品是每个人的自由,那法律为何要明文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目前,我国不仅影视剧未分级,数字内容也是一锅乱炖,在互联网主流产品上,老少同处一室,内容分发全凭算法。
美国的统计数据表明,相比于富家子弟,穷人家的孩子玩手机时间更长,他们缺乏有效管教,且家长存在把陪伴责任甩给手机的主观意愿。美国贵族学校和科技精英们的“断电行动”绝非一时兴起,他们形成共识:教育有其自身规律,而电子产品是“反动”的。“反者道之动”,“断电”看似反社会潮流,实际上却可能最合乎教育规律。
(作者系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