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 要:本文基于设计学视域,以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路径作为研究对象,对设计学与社会学、设计学与民俗学、设计学与管理学、设计学与工学进行综合研究,针对目前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拓展文化创意产业理论视野与实践深度, 寻找切实可行的研究路径与解决方法。为我国文化创意驱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关键词:设计学 文化产业 路径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些列活动①。我国文化产业务研究最早起源于2000年,现阶段我国的文化产业的进程也进入到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发展的新时期。 本文将对文化产业供给侧与消费侧路径不清晰的问题,以设计学视域,从研究如何使文化创意产品落地,对研究路径进行分析、梳理,以及对如何优化路径的方式方法进行研究,旨在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研究基础与实证研究支持。
一、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
为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2016年《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五规划》发布,数字化创意产业作为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成为未来我国文化产业园区重点布局方向之一;2016年12月五部委印发《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对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业态支撑体系, 促进互联网+、文化+与园区融合具有推动作用。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工作报告中对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2018年随着《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相应的规划。
2.国内学者从对文化产业进行研究
洪娟对英国和中国的首都进行比较,提出昆士兰模式是比较成功的发展模式,是集政、商、产、学、研综合聚集模式;孙兆慧对台湾和大陆进行现状比较,指出台湾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重视,而大陆高端人才相对不足;郑碧霞从区域竞争的角度提出文化产业应避免同质严重的情况,需要注重特色、错位发展;庄严对日本和中国的文化产业进行比较,指出的文化兼容等问题;胡惠林教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总结,指出当前的文化产业政策缺乏引导,特别是在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层面,以及创新力不足等方面问题②;金元浦教授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以新媒体传播方式为主导,以高新技术传播为支撑,以艺术文化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为基础的文化与经济全面结合的特征并从创建新型产业集群角度进行了研究③;张振鹏对产业集群形成的机理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资本积累、竞争、交易成本节约;黄学提出文化产品的审美和文化市场的矛盾二元视角论;王一川从艺术理论角度指出文化产业具有文化艺术从精神性事业到物质性产业的演变趋向④;胥悦红探讨了全产业链商业模式建构,是从民族区域文化产业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在中国文化产业研究2016年度学术报告中,周建新指出未来我国深化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利用互联网发展文化产业是其中之一⑤;廖继胜对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制度从从效率视角进行了研究;曾琎提出大力保护知识产权、完善创新服务平台等产业集群发展途径;陈能军对中国文化资助进行了现状分析及制度研究,分析了版权贸易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和对策;曾怀德提出注重具有核心品牌的文化资源,以内容吸引核心人才和文化消费人群等;邢致远对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特征、类型、产品进行了分析;荆艳芳从旅游集成的角度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的模式进行研究;王建新分析了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等等。基于以上现状分析,课题研究将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区域文化理论的内生性、文创产品的技术手段提升等方面去适应市场需求进行研究,力求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匹配所产生的问题。
3.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趋势
首先,作为新兴交叉学科,如何有效的整合设计学科与其他各学科优秀的资源,全面加强对文化创意和 综合能力的人才培養和作品输出、促进创意成果转化和创意团队孵化是当务之急; 其次,文化产业具有地域性特点,如何建立特色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产业链条的良性闭环,并驱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重点研究我国文化产业在产业中形成文化+的产业溢出效应;再次,设计与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是不可分开而论的, 当对大众消费需求准确定位后,如何通过成熟的技术手段和新材料的使用来推动设计创新、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品质, 以满足大众主流消费者日益提高的需求,解决现有的文化创意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现象,是重要的研究趋势之一。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研究是针对目前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基于设计学视域,通过设计学与社会学、设计学与民俗学、设计学与管理学,设计学工学进行的综合学术内容的交叉研究。
1.理论基础研究方面
(1)设计学与社会学交叉的理论研究
网络信息时代下90后,00后族群将成为互联网文化产业的主流消费群体,对构成大众消费的主流族群消费需求复杂性特征的调研与分析,以及对大众消费群体的价值观、消费观的研究。 研究过程可以对大众文化消费进行分析,尝试从教育、就业、婚姻、品味、性别、年龄、消费习惯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结论。 此研究结论直接影响文化产业中文化创意衍生品设计开发的定位问题,并可以从 设计师设计产品的角度对因过度娱乐化而缺乏价值观引领的社会问题加以调整。
(2)设计学与民俗学交叉的理论研究
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征,区域特征的差异性是文化产业发展独特性的内涵的根本。 从多民族族群文化、移民族群文化、殖民族群文化以及土著族群文化等多重历史人文留下的族群混合文化进行区域的调研与分析,深度发掘区域特色文化元素,提取文化元素的符号进行设计与传播。 研究过程可以对区域的族群文化进行梳理,尝试从多民族性、区域移民性、历史殖民性等角度进行特征分析并形成区域文化特征的结论。 此研究结论对开发具有唯一性的区域文化衍生产品,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3)设计学与管理学交叉的理论研究
从设计学和管理学的交叉研究对龙头企业或企业群进行调研,研究企业在发展中的产业链条的薄弱环节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精准定位。研究过程可以从对区域重点产业的企业、企业群进行全产业链分析,尝试从原材料投入、产品市场定位、设计研发、模具生产、投入市场、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形成结论。此研究结论对传统的产业大发展具有催化作用,同时可以利用传统的产业优势再次激发文化产业潜能。
(4)设计学与工学交叉的理论研究
从设计学和工学对新技术、新材料和设计进行融合创新,将新兴科技业态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 结合课题组成员前期的技术储备,朝着高、精、尖的产业发展趋势作设计的研发,开发具有区域性文化特征的智能化文化产业新成果。 研究过程可以从对新技术、新材料进行技术论证与开发论证着手,找出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创新产品的对接最佳方案并形成结论。此研究结论对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并创新产品提供研究基础。
2.实证研究方面
根据课题前期的调研、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对大众消费需求、区域特色文化、区域重点产业生产链、新材料新技术的进行研究,结合设计学领域的知识结构,学科特长,形成大众文化消费需求对策研究、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对策研究、产业及产业群优化产业结构对策研究及智能化文创产品开发对策研究方面的阶段性成果。(论文、著作或专利)
(1)设计学与社会学交叉的实证研究
基于前期的理论研究基础,针对当下大众主流的文化消费价值观需求,在设计学科发展中,建立以智能化产品为核心的授课体系,加强品牌教育内容及版权保护。通过工业设计创新的专业技能,对构成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体设计创新人才做好孵化。
(2)设计学与民俗学的交叉的实证研究
基于前期的理论研究基础,深度发掘区域文化特色元素,将文化创意与区域特色符号相结合, 将实用性的产品设计观与地方文化、区域旅游、非遗保护,包括校园文化做结合,开发具有区域特征的文化创意衍生产品等文创产品。
(3)设计学与管理学的交叉的实证研究
基于前期的理论研究基础,设计企业、院校,科研单位等与区域企业或企业群建立设计创新合作,做好设计驱动制造的技术、设计、研发咨询,发挥设计驱动产业发展的作用,对接企业发展的薄弱链条环节。开展企业品牌价值的创新、创意产品研发实践,探索开发更多的具有实用与审美功能并存的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对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建立品牌进行建言。
(4)设计学与工学的交叉的实证研究
基于前期的理论研究基础,可以将特种加工、纳米技术、人工智能、金属材料、3 D打印等技术与设计学科相融合,开发设计出智能化文创产品。 例如可以尝试在全息投影技术、磁力悬浮技术的领域进行智能化文创产品的开发研究,突显新产品的独特文化及情感诉求。 通过现有掌握的3 D打印、 VR、体感、电磁控制、全息影像等技术作为支撑条件, 结合区域特色文化,面向大众消费主体,开发建立区域品牌产品,做好形象产品的设计与研发。
结语
1.深化发展文化产业研究理论
将设计学与社会学、设计学与管理学,设计学与工学等交叉结合,对文化产業发展路径进行研究,能够从理论上丰富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的内容,能够细化构成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创新驱动的内涵和意义。 文化社会学、文化产业经济学的融入可以在大众文化、文化消费、区域特征等研究方面提供理论支撑;与工学交叉研究是在新技术、新材料领域的设计创新研究。 本研究具有进一步深化文化产业研究的理论价值,同时也对文化社会学的发展起到有益补充作用。
2.推动设计学科在产业化实践研究
通过创新设计的系统化应用, 对文化产业发展中文化创意产品种类单一、内容平淡、特征缺乏新意、以及缺乏对主体消费族群的关照,没有做到有效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动机等问题,从文化产业发展路径进行研究,通过开发出需求+时代的新产品,完善文化产业链条、建设健全产品品牌、驱动产业升级,以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最终形成设计驱动创新为产业提质增效,为国家、社会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注释:
①【英】Michael Featherstone.Mass Culture[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沪),2016(2016).
②胡慧林.关于文化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③金元浦,本·戴鲁德.建设世界城市:中国路径?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④于平.文化产品及其相关范畴摭论[J],艺术百家,2010(5).
⑤周建新.胡鹏林.中国文化产业研究,2016年度学术报告[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注:本文系大连市社科联(社科院)2017-2018年度重点项目(2017dlskzd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