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方言宕江摄字的语音层次

2019-08-01 01:33吴静
辞书研究 2019年1期

吴静

摘 要 汾西方言宕江摄字的语音层次具有区别于汾河片中原官话和并州片晋语的典型特征。汾西方言宕江摄的所谓“文读”其实是本地形式,所谓“白读”其实是受汾河片中原官话影响而形成的。

关键词 汾西方言 宕江摄 语音层次 文白异读

一、 引言

丁邦新(1998)根据元代太原人乔吉九首小令全用阳唐而不杂江韵字推测“在乔氏的方言里,从江韵来的字具有比较特别的元音跟阳唐韵的字不同,也许类似中古音江摄和宕摄的差异”。孙小花(2006)认为山西方言所有点宕江摄已经混而不分。乔全生(2008)认为晋方言从隋唐到元,江摄和宕摄是有区别的。就目前的讨论来看,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现代山西境内的晋方言和中原官话宕江摄已经混而不分,那么事实上是否是这样呢?本文将讨论地处晋南和晋中交界地带的汾西方言宕江摄的语音层次,并说明宕江摄在该方言中存在有别的语音层次。

二、 汾西方言文白异读的特点

(一) 汾西方言文白异读与洪洞方言、太原方言和文水方言文白异读的比较

为了清楚地显示汾西方言中文白异读的特点,我们将把汾西方言文白异读与洪洞方言、太原方言和文水方言文白异读进行比较。我们选择这三个点的原因是洪洞与汾西毗邻,属典型的中原官话区方言,太原是山西省省会,属典型的晋方言,但由于太原方言文白异读很少,故增加文水方言做比较对象。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二) 汾西方言韵母文白异读的特点

王洪君(2007)指出晋南白读层与汉西夏对音文献所反映的宋西北方音相近;晋中白读层与敦煌文献所反映的唐西北方言的《开蒙要训》(注音本)那一支方言相近;吕梁忻州白读层属于晋南型和晋中型的混合。

从表1来看,汾西方言假摄的文白异读与宕摄和曾梗摄文白异读在“文”与“白”的类别上有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就是宕摄白读和曾梗摄白读与并州片晋语接近,而假摄白读则正好相反,与晋南汾河片中原官话接近。目前汾西方言虽然划入汾河片,但它却兼有汾河片和晋中的特点。

三、 汾西方言宕江摄的语音层次

在讨论分析方言宕江摄的语音层次之前,先看一下宕摄字和江摄字的文白异读状况,以及与此有关的假摄和果摄的读音状况。

(五) 分析

孙小花(2006)认为山西方言宕摄白读分为ɑ(独立,与麻合流)、o和u三层。由表2可以看出,汾西方言宕摄白读可以分为i、、u三种读音类型。从语音层次上看,i与麻三文读同韵,、u分别与果摄的开口和合口同韵,因此i与、u当分属两个语音层次。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孙小花(2006)和乔全生(2008)所指的宕江摄白读与假摄同韵都是指宕江摄白读与麻韵二等和三等同韵,而汾西方言则不同。汾西方言麻韵二、三等白读皆同韵,宕摄齐齿呼白读不与之同韵,而是与麻韵三等文读同韵。这是以往学者都未曾注意的问题。

众所周知,文读是外来的。纵观汾西周围麻韵三等有文白异读的方言,其文读皆为ie类读音,白读皆为ia类读音。这些方言都隶属汾河片中原官话,实际上是中原官话和晋方言的过渡地带。汾西方言麻韵三等见系和端系文读为i,白读为iɑ;知系文读为ei,白读为ɑ。比较汾西方言和汾河片中原官话麻韵三等的文白异读,可知汾西方言麻韵白读与汾河片中原官话是一致的,而文读却稍异。果摄三等和假摄三等同韵是整个山西方言的特征,也是整个汉语北方方言的特征之一,这一点可以追溯到《四声等子》时代的果假“内外混等”。然而汾河片中原官话和晋方言有所区别,晋方言果摄三等和假摄三等都是中元音,几乎没有文白异读。汾河片中原官话则有文白异读,白读为低元音,文读为非低元音。从这一点来说,汾西方言的表现和汾河片中原官话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汾西方言文读为高元音,而汾河片中原官话则为中元音。另外,汾河片中原官话果摄三等有文白异读,而汾西方言则没有,这也是区别之一。到此,我们就可以推测出汾河片中原官话及汾西方言宕江摄白读丢失韵尾与果摄合并的过程了。这一过程可以由下列公式表达:

从汾西方言宕摄白读的现状来看,其开口呼与果摄开口呼同韵,合口呼与果摄合口呼同韵,齐齿呼与假摄三等麻韵文读同韵,且都是读高元音。这种现状与汾河片中原官话宕江摄读同果摄且元音为中元音不同。从目前调查的结果来看,汾河片方言没有宕江摄白读读同假摄的现象,而并州片介休、祁县(开口)、娄烦(开口)则都存在这种现象。但值得注意的是,并州片虽然存在宕摄白读读同假摄的现象,但与汾西方言不同。汾西方言宕摄白读与假摄三等文读同韵,而并州片则是与假摄二等同韵。这种现象以往学者没有注意,但它至少说明,汾西方言的假摄文读不可能是借自并州片方言,而晋南汾河片方言又不存在这种现象,因此很可能这是汾西方言“自身演变”的结果。

四、 汾西方言宕江摄文白异读

上文所述此种状况又与其“文读”身份不符。现在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文读”是借来的,“白读形式总是在文读形式传入之前就已经存在”。汾西方言的这种状况值得特别关注。

对汾西方言来说,有个问题值得讨论。即假摄三等“文读”与“白读”,哪个是汾西方言本地的,哪个是借自异方言的,哪个出现的时代较早,哪个出现的时代较晚。我们认为应当先抛开“文读”和“白读”的概念,直接从本地形式和外来形式来讨论。我们可以说,“本地形式总是在外来形式传入之前就已经存在”。这样我们通过语音演变就可以判断哪个是早期的,哪个是晚期的。早期的就是本地的,晚期的就是外来的。当然这是就同一音类来说的,若是不同的音类,则要区别对待。

如果我们直接从“文读”和“白读”入手,从而认为汾西方言假摄三等“白读”在“文读”之前就已经存在。那么我们怎么解释宕摄齐齿呼白读不与假摄三等白读合流,然后一起演变,而是与文读合流一起演变呢?宕摄白读脱落韵尾之后原本与假摄三等目前的白读形式是一致的。我们推测汾西方言本地形式宕摄齐齿呼与假摄三等合流演变的过程如下:

宕摄三等*iɑ>*iɑ

假摄三等*iɑ>*ia>*ie>i

以上是一个层次的演变。假摄三等的本地形式早与宕摄三等一起演变成了高元音i。现在汾西方言中所谓的假摄三等“白读”iɑ,如果是本地的,它也应该早已与宕摄三等合流,演变成高元音,但是它没有。现在汾西方言所谓的假摄三等“白读”iɑ与假摄二等喉牙音韵母相同。与普通话一样,假摄二等喉牙音的腭化介音是后来產生的,故现在与假摄三等不同韵。从汾西方言自身的演变来说,它的假摄三等与假摄二等也不同韵。这与汾河片中原官话假摄三等白读与假摄二等同韵不同。因此现在汾西方言假摄三等“白读”与假摄二等同韵,只能是外来音。

五、 汾西方言文白异读特点的理论意义

由汾西方言假摄的文白异读可以看出,当前流行的术语“白读”和“文读”并不能和层次的早晚对应起来。同一音类的“白读”并非一定比“文读”早出现。更重要的是,“白读”并不一定是方言的本地形式,而“文读”也不一定是外来形式。因此,我们主张用“本地形式”和“外来形式”分别代替“白读”和“文读”。

参考文献

1. 丁邦新.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8.

2. 乔全生.汾西方言志.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0.

3. 乔全生.山西汾西方言的归属.方言,1990(2).

4. 乔全生.晋方言语音史研究.北京: 中华书局.2008.

5. 李荣.音韵存稿.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

6. 孙小花.山西方言语音历史层次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7. 王福堂.文白异读中读书音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编委会编.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二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6.

8. 王洪君.文白异读与叠置式音变.∥丁邦新编.历史层次与方言研究.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9. 张光宇.论汉语方言的层次分析.∥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编委会编.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三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6.

(责任编辑 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