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广顺
各位代表:
中国辞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在许慎故里河南漯河隆重召开。这次年会是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后,恰逢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大好形势下举行的,会议要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下,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辞书事业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这对提升我国辞书的继承和创新能力,推动新时代辞书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3年11月,中国辞书学会在上海崇明召开第十届年会,选举产生了第五届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按照学会章程规定,学会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每届任期五年,本届理事会已经届满,要进行换届工作。我受常务理事会的委托,代表本届理事会向大会做五年工作总结汇报,请各位代表予以审议。
五年来,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的领导下,在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下,中国辞书学会全体会员同心协力,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在党支部建设、国家标准研制、学术交流论坛、国际专家讲座、辞书编辑培训班、终身成就奖等方面开展工作,为推动我国辞书事业的健康发展尽职尽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得到了挂靠单位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领导的好评。现汇报如下。
一、 以党建工作推动学会发展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2015年9月28日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学会于2016年成立了功能型党支部。支部成员在学会兼职工作,但党组织关系留在所在单位,平时参加所在单位的学习活动。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以党建工作推动业务工作。十九大开幕会当天,学会组织有关党员全程观看了十九大开幕会实况,认真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随后又派有关同志参加教育部语信司组织的党课学习,聆听司领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语言文字事业创新发展》等辅导报告,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给语言文字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学会的党员同志坚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认真学习党章党规,把“两学一做”活动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辞书编辑培训班期间,每一期配备两个班主任,开班后成立党支部、班委会,党支部成员、班委会委员成为培训班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 研制国家辞书标准,推广语言文字规范
第一,研制辞书出版行业标准。2015年下半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公布《学术出版规范》第一批8项行业标准后,又启动了第二批7项标准的研制工作,其中一项就是辞书出版规范。学会作为辞书研究、编纂和出版的学术团体,承擔了这项行业标准的研制工作。目前,《辞书出版标准体系表》已经研制完成,经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核通过,报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通过后,将作为推荐性行业标准在全国推行。《辞书出版规范 汉语辞书》《辞书出版规范 外语辞书》两项标准研制工作已经在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立项,相关研制工作已经展开,2018年8月辞书编辑出版专业会和学术委员会召开会议专题研讨。
第二,贯彻落实《通用规范汉字表》。2013年,国务院正式发布《通用规范汉字表》。教育部等十二部门发文指出,《通用规范汉字表》是现代汉语规范性语文辞书编纂的重要依据。中国辞书学会第一时间学习、研讨,要求成员单位在出版或修订、再版相关语文辞书时,应遵照《通用规范汉字表》。事实上,《新华字典》第11版、《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在修订过程中就与《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互动,帮助改进和解决《字表》研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辞海》等在修订过程中贯彻落实《通用规范汉字表》,相关出版社还专门组织编写《通用规范汉字字典》,以辞书形式推广普及《通用规范汉字表》。
三、 学术研讨活跃,业务交流频繁
第一,召开第十一届学会年会。2015年11月21—22日,中国辞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辞书学会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词典学研究中心承办。共收到论文及摘要95篇,涉及“语言学理论在词典学中的应用研究、辞书编纂实践、现代信息技术在辞书编纂和出版中的应用、学习词典与语言教学”等话题。会议特别安排了《辞源》第三版的访谈交流,邀请王宁教授、董琨研究员等就《辞源》出版百年及第三版的修订工作做访谈交流。教育部语信司副司长田立新出席并讲话,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和出版社的1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第二,专业委员会学术活动有声有色。五年来,学会和所属的语文辞书、双语辞书、专科辞书、百科全书、辞书编纂现代化、辞书理论与辞书史、辞书编辑出版专业委员会,以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研讨会,累计共召开24次研讨会(其中,2014年7次,2015年4次,2016年4次,2017年6次,2018年3次),每次会议都围绕辞书编纂出版的有关议题展开学术研讨,不少会议开得颇具特色,与会者很有收获。有的会议论文在《辞书研究》《中国语文》《语言文字应用》等刊物上发表,有的专业委员会在研讨会后还出版了学术论文集。
第三,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辞书学卷编修。《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是由国务院批准立项的一项国家级重大基础文化工程,中宣部联合多部委发文要求学界大力支持。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章宜华教授被聘为编委会委员,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辞书学部分的修订和编纂,内容涉及学科知识、学科理论、重要著述、著名学者、学术流派、研究机构及重大学术活动等,学会许多会员承担了相关词条的编写任务。该项目对辞书界的学科建设、对青年学者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 承办首届语博会“工具书与传统文化”分论坛
2017年9月11—13日,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市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在北京举行。受组委会委托,中国辞书学会和商务印书馆承办了首届国际语言文化论坛“工具书与传统文化”分论坛,学会常务理事参加了论坛。
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的编写修订为例,倡导辞书编写者、出版者应坚持以科研引航,确保辞书编修的高质量。英国双语词典专家吴莎娜女士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英语版的翻译切入,探讨中国品牌辞书如何更适切精准地在海外传播,以实现中外语言文化交汇融通。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江蓝生研究员以“传播中华文化,引导语文规范的双璧”为题,通过介绍《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的编写和修订历程,表达对这两部品牌辞书及主持编写这两部辞书的专家的崇高敬意。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提出,《辞源》作为大型综合性工具书,是通向中华传统文化的桥梁,贮存了许多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辞书史上有开创意义。中国台湾东吴大学英文系曾泰元副教授以几个源于汉语的词汇为例,论述了《牛津英语词典》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文化元素。法国汉学家魏明德认为,《利氏汉法辞典》是一部很有知识文化含量的工具书,是双语工具书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
五、 举办国际辞书专家讲座
“学会的生命在学术”。本届常务理事会例会时,特邀国外知名辞书学专家做学术报告,使常务理事会与学术交流工作能够紧密结合起来。
2014年4月14日,《牛津英语词典》第七任主编约翰·辛普森先生应邀做了“《牛津英语词典》的历史与追求”的讲座。2014年12月6日,美国杨百翰大学马克·戴维斯教授应邀做了“如何利用大规模在线语料库提升词典编纂质量和效率”的讲座。2016年12月6日,西班牙瓦拉多利德大学佩德罗·奥利维拉教授应邀做了“欧洲词典学研究: 现状与未来”的讲座。2017年4月14日,亚洲辞书学会会长、以色列辞典专家伊兰·肯那曼先生应邀做了“21世纪初辞书市场趋势与创新方法论”的讲座。四场讲座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大家与讲座专家互动交流,交换观点和看法,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六、 继续办好会刊《辞书研究》,创办《中国辞书学报》
五年间,学会会刊《辞书研究》共出版了30期,发表近600篇文章。随着网络审稿平台的启用,《辞书研究》根据栏目设置、积稿情况、学界关注的问题等择优录用稿件,对来稿严格把关;不断增加《辞书研究》约稿比例,约请专家就辞书学界的焦点和前沿问题发表看法,不断提高学术质量;组织了多个专辑,如“《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研究专辑”“中国辞书学会第十届年会专辑”“地名用字难点问题研究专辑”“辞书数字化专辑”“《汉法大词典》研究专辑”“《近代汉语词典》研究专辑”“《中华汉英大词典》研究专辑”等。《辞书研究》连续三届(2013、2015、2017年)获“上海市期刊编校质量检查优秀奖”。
2014年,学会开始筹办《中国辞书学报》,集中篇幅探讨重大专题。《中国辞书学报》与《辞书研究》各有侧重,办刊方针是: 国际视野、前沿理论、中国特色、用户视角、实用价值。第一期专题研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编纂与修订问题,第二期文章主要涉及语言学理论在词典学中的应用、汉语辞书研究、双语辞书研究、辞书编纂现代化研究、专科辞书研究等。
七、 独立举办辞书(图书)编辑培训班
2006年开始,中国辞书学会和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共同举办辞书编辑出版人员培训班,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三届。近五年来,共举办了五次培训班和两次研修班,来自全国80余家出版社、530多人次的学员参加了培训。这对培养优秀的辞书编辑出版人才、提高我国辞书编辑出版质量起到了推进作用。
2017年开始,由于总局教育培训中心工作的调整,辞书培训班改由学会独立举办,培训对象由原来的辞书编辑拓宽到一般的图书编辑。学会派辞书专家李志江和吉林大学出版社邵宇彤担任班主任,学员学习期间严格管理,严格要求。秘书处在教师调配和课程设置上,根据学员学习的反馈意见和辞书的发展态势,增加了“图书出版导向问题”“出版业基本要素与健康转型”“辞书的用户问题”“大数据时代的辭书编写”“《通用规范汉字表》和汉字文化”“《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思考”“《新华字典》App”“百科全书与知识服务”等新的课程,妥善组织每一期培训的收费及学习、生活安排,学员普遍反馈很好。
八、 评选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
2005年起,学会设立了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对年龄在七十岁以上、从事辞书工作三十年以上的有重要成就的辞书工作者给予表彰,弘扬辞书工匠精神,激励后学。前后共评选过三届,26位辞书工作者获得此项殊荣。
2018年,学会组织了第四届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的评选工作。根据《中国辞书学会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评选和表彰办法》,相关单位推荐了22位辞书专家参评。8月30日,中国辞书学会学术委员会扩大会议对参评人进行初评。依据《中国辞书学会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评选和表彰办法》,初评强调参评人持续从事辞书编纂、出版或研究工作,注重辞书编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辞书事业上有特殊成就和突出贡献。鉴于这次评选距第三届评选的2011年已有7年,本届初评人选定为12人。9月上旬,经过34位常务理事无记名投票,鲍克怡等11位专家荣获第四届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学会拟在相关媒体上介绍他们的感人事迹,《中国辞书学报》拟出专刊宣传介绍。
九、 加强学会自身建设
第一,主体工作规范运行。(1) 议事程序规范有效。根据章程,每年召开两次常务理事会,每届召开两次代表大会或学术研讨会,既探讨学术,也交流业务,使学会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推进。(2) 经费使用合法合规。根据章程和有关规定,各专业委员会举办学术会议,学会酌情给予经费支持。所有经费支出都履行报告、审批等手续,每年审计和年检都顺利通过。(3) 文档管理。重要的工作和活动,整理记录后制作成《中国语言资源动态》辞书学会特刊,作为资源留存。
第二,部分工作亟须补强。(1) 学会的制度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尽管学会已经有内部管理制度,但在管理、自律和监管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缺陷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2) 信息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由于种种原因,学会至今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学会的信息发布、资源储存和传播等还是通过传统的纸媒或电话形式实现,这与互联网+的时代很不相符。(3) 学会员工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目前学会从业人员工资待遇不高,缺乏社保、医保、住房、职称等政策保障,难以觅到特别合适的人才,只能聘请退休和兼职人员,很多工作不易开展。
十、 新时代发展愿景
《辭源》作者陆尔奎有句名言: 国无辞书,无文化可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辞书理应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辞书人的责任和担当。希望各位认真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全面提升履职尽责能力和业务工作本领,表彰优秀辞书,批评伪劣辞书,做好辞书的社会语言服务,密切与国际辞书界和学术界的联系,加快中国辞书走出去的步伐。
第二,辞书出版的规范化。按照国家辞书出版“十三五”规划,落实推进《2013—2025年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项目;加快推进辞书标准研制工作,尽早推出一批适用的辞书出版规范;适时推动有关高校汉语辞书专业学位的设立。
第三,辞书理论研究与辞书编纂相结合。进一步开展学术研究,在先进的辞书理论指导下编写辞书,尽可能地把辞书编纂理念落实到辞书编纂实践中,促进辞书理论研究与辞书编纂相结合,使辞书的内容从收词、释义、举例等各方面都得到较大的提升。
第四,辞书的知识服务。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人类知识传承、学习、获取方式悄然变革,辞书发展到了数字辞书的新阶段。要努力促进辞书编纂出版的知识化、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推动辞书的全媒体整合,打造辞书数字化知识服务平台。
第五,辞书研究和编辑人才培养。辞书编纂时间长、质量要求高、编纂难度大、初期需要较高投入,经济效益见效慢,加强中青年辞书从业人员的培养,不断提高辞书人员的职业素质,特别是专科辞书和少数民族辞书的编纂人才,已经成了辞书界刻不容缓的大事。
各位代表、各位理事,我们这一届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已经任期届满,今天就要改选诞生新的学会领导机构了。在讨论换届工作的常务理事会上,大家的共识是: 这次换届应该更加专业化、年轻化,更具广泛的代表性。我们相信学会新一届学会理事会一定会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领下,团结全体会员,把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希望在座的辞书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需求,积极应对数字技术对传统辞书的挑战,利用新技术,反映新知识,体现新成果,为实现辞书强国梦,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做出新的贡献。中国辞书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