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姣娣 胡铃 于蕊
面对快递垃圾“围城”,既要做好包装材料的“减法”,也要做好环保理念普及、技术手段升级的“加法”。如此,才能切实减少快递包装污染,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快递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2018年,中国快递业务量突破500亿件,同比增长26.6%。预计2019年快递业务量将突破600亿件。
与此同时,产生了海量快递包装垃圾。数据显示,在我国特大城市中,快递包装垃圾增量已占到生活垃圾增量的93%,部分大型城市为85%至90%。在当前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时期,与群众生活距离最近、感受最直接的快递垃圾污染防治问题,成为上至全国两会、下至居民社区热议的焦点话题。
快递包装垃圾“围城”
“推广快递绿色包装”2019年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这也预示着,我国快递包装垃圾污染问题不断引起政府重视。
据国家邮政局发布的《2017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快递“直接使用”包装,共消耗约32亿条编织袋、68亿个塑料袋、37亿个包装箱,铺展开的面积可以覆盖北京、上海和成都三市整个城区;消耗约3.3亿卷胶带,按150米每卷规格计算,所耗胶带可以缠绕地球1200余圈。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包装垃圾的总体回收率小于20%。
“我国快递包装垃圾污染问题的治理,任重道远。”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这些包装或者不能循环利用,或者不可降解,或者被过度使用,或者被消费者随意丢弃,不仅给生活环境带来破坏,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影响着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正如全国人大代表、“快递小哥”柴闪闪所言,“快递业务量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伴随着快递产生的大量包装物,已经对中国的生态环境治理造成巨大压力”。
要有效减少快递包装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在电子商务领域开展一场绿色包装的革命势在必行。对此,民建中央相关调研强调,污染防治是中央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生福祉,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重视污染防治的各个方面。快递垃圾污染是其中距离群众生活最近、人民感受最直接的问题之一,切实减少快递包装污染,对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邮政局已于2018年发布了《快递业绿色包装指南(试行)》。根据指南,物流业正加速升级绿色包装标准和解决方案,一大批创新环保措施和产品已在我国落地。
如,中国邮政研制了可降解塑料包装袋、环保封装用品;申通快递环保袋已经循环使用超过1亿次,相当于节省了近1亿个一次性中转塑料编织袋;中通快递启用的绿色循环帆布袋、可降解包装袋等,有效缓解了传统包装带来的污染。
据邮政部门初步统计,截至2018年底,主要品牌快递企业通过采取减少过度包装、循环利用纸箱等措施,每年至少可节约快递封装用品55亿个;电子面单的普及率提升至92%,每年至少可节约传统纸质面单314亿张。
绿色包装标准缺失,成本高
《快递业绿色包装指南(试行)》鼓励企业积极探索使用循环快递箱、共享快递盒等新型快递容器,各企业也在积极进行绿色包装探索,但在实际绿色包装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多重问题。
目前,各社会企业积极开展了绿色包装的创新探索。例如,菜鸟网络推出的菜鸟驿站创新绿色共享配送模式,让40%的纸箱直接回收利用;京东推出“青流计划”,研发的新型物流标签每年可减少700吨纸张,同时投放了10万青流可循环包装箱;苏宁物流推出的共享快递盒、冷链循环箱、零胶纸箱,目前已累计投放1亿次,节约的胶带可以绕地球3.74圈。
张占斌介绍,国家行政学院课题组两年多追踪调研发现,促进我国快递业健康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是,“目前包装环保标准缺位,绿色发展的标准化、系统化严重缺失”。
民建中央调研组也发现,2018年实施的《快递封装用品》是推荐标准,缺少包装尺寸、可循环包装技术和应用标准,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存在标准体系不完整、标准水平滞后、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这导致各个企业虽然都在快递包装上朝着减量化、循环化、替代化方向努力,都成立了包装材料研发团队,但因缺少统一标准,难以形成从上游供应商到电商再到消费者之间的供应链体系内的包装减量、绿色包装和循环利用,造成了一定程度上人力、物力、智力、财力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表示,指南未对循环包装的材质进行系统规范,且快递垃圾回收体系不健全,单纯依靠企业力量推进回收体系建立难度较大,导致新型包装难以推广。
而且,目前可循环快递箱仅在消费者端进行推广,尚未与上游供应链厂商形成联动,特别是目前对于包装废弃物的处理与回收机制尚未建立,专业处理收费较高,使得部分企业直接作丢弃处理,污染城乡环境。
采访时专家们指出,快递包装的减量化、循环化、替代化从长远来看具备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推广初期成本很高。除去科技研发的昂贵投入外,在包装物料方面,受技术、市场规模和流程改造等因素影响,包装循环箱、生物降解快递袋等成本远高于传统材料。
张近东说,目前可降解材料成本较高。“可降解快递耗材,如生物基胶带、可降解塑料袋等成本约为不可降解材料的3倍以上,如果全部更换为可降解材料,将增加企业运营成本。”
例如,京东集团仅生鲜品类使用可降解包装袋后,每年就额外增加2000多萬元成本。顺丰在绿色快递“丰·BOX”项目的预算投入2018年为0.55亿元,2019年将为1.5亿元,2020年将为3.5亿元。
环保意识不足加重矛盾
全社会绿色节能和环境保护的公共意识和精神比较欠缺,是快递包装垃圾问题不断加重的又一原因。
采访中发现,不少商家为了保证商品运输的安全,在包装箱、胶带、填充物上用量很大,消费者也倾向于在同样条件下选择包装更复杂厚实的商品。纸箱以外的包装材料大多只能随生活垃圾进行焚烧或填埋。
推广循环包装箱和保鲜箱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考验百姓环保意识,企业表示回收率低是目前最大的担忧。柴闪闪从平时的快递经历谈到,在电商平台上,商家为获得好评,过度包装的行为比比皆是,“消费者也希望自己购买的商品受到的保护越多越好,所以大家常常看到里三层外三层的快递包装,有时一个快递的包装占到了整个邮件体积的50%以上。”
同时,有部分快递企业基于成本因素,会优先选用价格低廉的一次性包装塑料袋,用户在拆封后会将包装随手丢进垃圾桶。由于这种一次性包装袋不可降解,年年递增的包装物给城市的垃圾处理带来负担。
尤其令人吃惊的是,“一些网络平台存在刷单现象,很多快递里只有一个纸板、纸团或空无一物。”柴闪闪说,“生活中,居民的环保意识也不够强,一团团的包装垃圾被扔进垃圾桶,很少有人会去思考它们会给我们的环境治理造成了多大的负担。”
另外,垃圾分类流于形式,末端处置模式简单,更加加重了问题解决的难度。
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不完善,分类投放参与率低。大多数城市分类垃圾运输车辆不足,即使垃圾作了分类,后续运输过程也会混装在一起。前端能被人为分拣出的纸箱常因为粘过胶带而增加了回收再生难度。生活垃圾的终端处理模式单一,主要为卫生填埋和焚烧发电两种,回收利用有限。
如何打赢绿色包装攻坚战
为加快推广绿色包装,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专家表示,可以从五方面“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一是明确政府职责,落实组织保障。
民建中央调研组建议,首先要明确承担快递包装污染防治工作的管理部门,赋予其履行管理职能的手段和办法,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厘清职责,各司其职。同时,系统梳理目前与快递包装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打通信息壁垒,保证政策协调统一,同向发力。
二是细化产品标准和流程标准,保证企业有规可循。
张近东建议,可以从制度层面推进可循环包装国家标准建立,制定更符合物流行业的绿色包装规范,推进绿色包装回收体系建成。张占斌则表示,“要出台快递业绿色发展行业指导意见,对车辆、纸箱、胶带的成分与规格提出统一标准,并适时调整”。
三是坚持绿色包装政策导向,推动企业减少包装污染。
民建中央调研组建议,积极扶持采取绿色包装的快递物流企业。如在税收方面享受适度优惠,对包装减量减排达到一定程度的企业进行奖励或补贴。推广可循环利用的环保箱,使用瘦身胶带、可降解塑料袋,从源头实现减量、替代、可循环。对于浪费严重、通过采用廉价原材料而产生过量垃圾污染的企业要有惩戒措施,筑好底线。
柴闪闪建议,在源头上加强治理,考虑把绿色包装标准作为快递企业从事快递经营的准入条件之一。
四是提高污染防治意识,营造提倡绿色包装的社会环境。
当前,迫切需要营造提倡绿色包装、唾弃包装浪费的社会环境。同时,相关部门消费政策引导中,可以增加積分、抵扣费用、现金,提高包装物循环使用的能力和效率。
五是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加强回收循环利用。
张占斌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分类标准。推动垃圾分类与终端处置模式相匹配,并率先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进行垃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