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民强
(临泉县长官镇第一小学 安徽阜阳 236400)
21世纪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在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激烈的挑战。而信息技术的核心层面是数学技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重任,也需要强大的数学能力去承担。
近些年来,尽管中国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屡创佳绩,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学生的数学普遍很强,更不代表中国的数学技术已走到世界前列。小学数学作为数学教育中的启蒙阶段,是数学理念与逻辑初步建立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在教育理念上,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背景、水平状况与心理特征,创造适合数学学习的情景,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调动学生自主思维,使其主动去汲取知识,以达到教学目的,是摆在每位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经验,谈谈自身的一些教育体会。
多年来,应试教育观念深入人心,这在短期内可能会带来一些成绩的提升,但是这个学习过程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各种机会,间断地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教育,使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的实际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热情。
明确其学习目的,端正其学习动机,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理解与接受十分重要。课堂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阐明教学意义和重要性,结合生活实例,如生活中的购物计算价格,让学生切实感到生活中的数学存在,直观发现数学的重要性,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慢慢明确数学的意义,通过个人的切身实践,体会到理论知识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在探索神奇的数学世界中产生兴趣,能有效提高数学学习的热情,并在以后学习中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获得优良的成绩。
小学数学教育,是数学学习的入门与启蒙,与基础知识相比,数学思想与数学理念的传递与渗透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更加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逻辑培养,并尽力展现数学思维过程,促使他们学会问题模式的辨识,并引导其建立必要的数学模型思维过程。
理论知识结合实践应用,才是数学学习中的学科优势。在教学工作中,设置合理数学问题情境,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学生产生了求知欲,教学自然事半功倍。例如教学“速度单位的基本了解”这一节,进入正式内容前,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孙悟空和猪八戒比谁飞得快,悟空说:“我一分钟能飞越十万八千里。”八戒却说:“我一秒钟能飞三万六千米。”他二人争执不休,一起去找师傅评理。通过故事引入教学内容,学生带着浓厚的求知欲和兴趣听完了这节课,教学效果非常好。
传统文化中隐藏着中华精神和灵魂。随着国学的普及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价值日益被现代中国人所接受和认可。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民族自豪感,有助于身心的修养和完善,并帮助学生树立中国人特有的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观念,做一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好学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是重要的指导原则,简称为过程性原则。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把握过程性原则,创造性地设计具体教学内容,最终课堂上才可能充分展现数学思想,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避免了照本宣科,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的主动积极性。直觉思维是指人脑对于对象的本质、规律的直观感受、领悟和估判,同时也是应用经验知识对问题进行迅速分析和推理,得到解决问题的方向、方法、途径和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思维方式使解答过程另辟蹊径,体现出极大的创造性与显著效率。
例如下面的这道四则混合运算题:
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其创造力直接相关,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而发散性思维主要是指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和广阔性。数学中的一题多答、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以及一题多解等多向性练习是锻炼发散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组织多向性思维训练,并不意味着只追求“多”,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多思,在多个方向的问题中积极引导学生把发散产生的东西进行分析比较,及时总结分析。
思考过程:
(1)把职工总数看作单位“1”。
(2)把男职工人数看作单位“1”。
1800-1000=800(人) (女职工人数)
(3)把女职工人数看作单位“1”。
1800-800=1000(人) (男职工人数)
如此分析,既打破了许多学生总是以“总数”为单位“1”的思维定式,又利于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这种引导得当的教学,多向地解决问题,巩固了基础知识,也为形成创造性思维打下了基础。
目前我们所运用的教科书中的练习题,封闭式的占了大多数,少数具有探索性的题目在教师的一再提醒下,避免了错误同时,也变成半封闭式的题目,不仅不能发挥出学生的探索能力,更没法锻炼他们的思维独创性。因此,我在实际数学教学中,会特定地抛出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讨论并分析总结,给他们锻炼思维提供机会。
例如:设A、B、C三城在一条路程上,一辆货车以45 km/h的速度由A开往B,一辆汽车以50 km/h的速度由C开往B,4小时后两车同时抵达B,请问AC之间的路程是多少?
由于本题没有说明B是否在A与C之间,因此答案不唯一。学生经过激烈的思考与讨论后,得到了全面的答案:
第一种情况:(45+50)×4=380(km)
第二种情况:(50-45)×4=20(km)
与结论固定的封闭性问题相比,开放题的解答,要求学生一定要进行思考、判断、比较、归纳,显然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任务。当前在“应试”教育下,多数学校和老师一般仅重视灌输学生知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具体数学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同时给学生足够的学习自主权,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例如,对于较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可让他们分组自学,自主备课当老师,课后结合问题一起探讨。这样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学生讨论热情比较高。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掌握了更强大、更先进的数学技术,就抢得了竞争的先机。这迫切需要我们对数学,尤其是对数学教育进行重新审视。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启蒙阶段,对学生以后的长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的保持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若小学数学继续用传统方式,则学生很难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会对之后的学习、工作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让学生很难应对大数据信息时代的挑战。因此变革数学教学理念,改变教育方式迫在眉睫。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调动学生自主思维,是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