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村的莉莉夏

2019-08-01 15:51徐飞供图受访者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莉莉营造社区

本刊记者_徐飞 供图_受访者

社区营造,人们或许有些陌生。但邻里关系,却潜移默化。随着城市化,那种“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情似乎渐行渐远。当人们真的开始进入“陌生人”社会时,有一些人却走回社区,通过社区图书馆、社区教育、社区建设,重新探索新型邻里关系。

本文主人公夏莉莉自2006年接触社区营造,此后辗转上海、北京、都江堰等地,如今落地于蒲江县明月村。在夏莉莉看来,社区营造的核心始终是人,是教育。从童年的乡风淳朴,又经历过中国第一代工业系统衰败的社区,她再次回望,这次是带着孩子一起创造属于自己的新家园。

至今年11月,夏莉莉一家到明月村已四年

在乡土和人情里长大成人

听到夏莉莉这个名字,大概因为看过日本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似乎总带点流行残酷青春剧的味道。

这不是夏莉莉。

夏莉莉本姓侯名新渠。现在,她给自己的定义是“乡下人”。

回忆自己小学转学时向全班同学作自我介绍:“我姓侯,猴子的猴……”然后全班哄堂大笑,都记住了她是一只猴子。接下来的“没有反爪旁”,淹没在笑声里。

七岁之前,夏莉莉一直生活在农村。她说,这就是她的乡下。

侯爷爷很早就从郫县(今成都市郫都区)的家庭里走出来,来到灌县(今成都市都江堰)崇义镇一个小村子兴家立业,做了一名牛医。

爷爷既给牛治病,也走村串户,当掮客介绍买牛卖牛,人际交往广泛。那时,掮客还不是贬义词,牛医是个非常吃香的行业,因为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家家都离不了。人生病了可以扛着捱着,牛生病了必须得治。

侯大爷家风淳厚、人丁兴旺,九个子女,有四个女儿都出嫁在本村,也就等于说村子里很多人都是夏莉莉的亲戚。而且侯爸爸又是很早就出村当兵后转业的有为子弟,所以村里没有人不认识夏莉莉——她在一个非常安全的熟人社会里成长,陪伴她的除了小伙伴们、萤火虫、蝉鸣、鸟叫和蛙声,还有近亲近邻的睦睦春风。

在乡土和人情里长大的夏莉莉也想给孩子一个亲近自然的童年

多年以后,夏莉莉说,虽然自己从七岁之后就离开村子跟随父母进城,做了“市民”,但是身份认同和情感慰藉还是在“乡下”。那是夜幕降临就闻得到柴火香和饭菜香,地上和天上一样有星星点点。

1987年,侯爸爸从部队转业,选择到都江堰的青城造纸厂,一家人住在职工宿舍。宿舍在一楼,靠大门,进出的人都会经过她家门口,用夏莉莉的话说就像是“第二门卫”。

造纸厂有3000多人,有自己的子弟校,也有电影院、食堂和招待所,还有高音喇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

侯爸爸继承了父亲人事上好帮忙、技术上好钻研的好传统。平时在厂里,经常利用各种边角料自己设计家具和日用器物,同事找他帮忙,他从来不拒绝;留下来的研究图纸和学习笔记,让后面自诩为“学习狂魔”的女儿佩服得不行。

侯妈妈也爱结交朋友,所以家门口总放着桌子和椅子,夏莉莉放学后,就在门口做作业,别的小朋友偶尔也跟她一起做作业。节假日,侯妈妈就准备一些吃的喝的跟大伙分享。

回忆父母,夏莉莉感触最大的是:虽然他们因为历史原因都没有念太多书,但正是他们教会了她阅读和钻研的精神。他们的方法是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告诉她怎么样融入一个新环境,怎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直到十八岁之前,夏莉莉都生活得非常美好——到乡下,那真是她的家,她的爷爷奶奶叔叔伯伯阿姨婶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都在那里;到厂里,由于父母的关系,没有谁不认识她、没有谁不喜欢她,她还是个孩子王!

夏莉莉说,她之所以敢以一个职高生的身份闯荡江湖、在商业社会里摸爬滚打,是因为从小生长的环境培养起来的心理素质:自信、明朗、直截。

这把她练成了一个干才,能打硬仗的战士。

从打工到社工

1991年夏季一个午后,刚刚午睡醒来的夏莉莉背着书包去上学,爸爸陪她走了一段。晚上下班,爸爸没回家。

第二天到学校,夏莉莉被叫到校长办公室,校长很认真地问她,爱不爱爸爸。那一年夏莉莉十岁,侯爸爸因公殉职。

虽然和厂里签了抚恤协议,约定将来上学费用由厂里承担,但夏莉莉似乎在那天之后就长大了。她觉得她必须靠自己长大成人,当时侯妈妈是临时工,还有个弟弟才三岁。这是夏莉莉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岁月,她记得她身边的很多人纷纷向她们家伸出援手,乡下的亲戚和朋友会顺道带来蔬菜和粮食。

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学习一向很努力的夏莉莉选择了读职高——她想尽快参加工作。

1998年,18岁的夏莉莉毕业,离开都江堰,先后在酒店、房地产业和食品行业工作。其实在毕业之前,夏莉莉就参加了很多社会实践,融入环境很快,工作能力和适应性都很强,加上积极上进的心态,短短几年她就做到了中层管理岗位。

“二十二三岁,好像一下子前途光明,有种意气风发的感觉。”夏莉莉说。回忆这些经历,她怀念的是那些公司的知人善用。

壹街区图书角项目结束前的诗歌朗诵比赛

给夏莉莉印象最深的领导是食品行业的领导,一个白手起家、很懂得江湖规则的老大哥,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活生生的励志故事代言人。

按理说,夏莉莉当时的处境让很多人都羡慕:有好收入,有好领导;事业发展空间大,公司正在筹备上市。

“人生就这样了吗?这就是生命的全部?”夏莉莉暗暗问自己。

等到这个问题终于如鲠在喉,夏莉莉把自己内心的困扰告诉了好朋友桑格格——因为夏莉莉十三岁就开始写作,很有文学天赋,老早就通过天涯网站和桑格格成了好朋友。桑格格在上海《城市中国》杂志做主编,就建议她要不要到上海看一看,散散心。

2006年4月,夏莉莉下决心到了上海,供职《城市中国》杂志社。

在《城市中国》举办的活动和采访过程中,夏莉莉见到了许多传说中的老师和大咖,也第一次听说了“社区营造”这个词,也得知在广东省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有一些人通过社区营造的方法,让一个老旧的林场社区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这让她想起了她家的老厂老社区,都江堰青城造纸厂——她职高毕业那年厂里的大多数工人就下岗了,2000年正式关停宣布破产,厂区社区一片萧条。

如果社区营造的方法用在青城造纸厂呢?夏莉莉突然像看到了生命中闪耀的火焰。第二年,辞掉杂志社工作的她就背上行囊直奔南岭。

在南岭,除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家进驻后孵化组织的活动空间、工作坊,还有公共的社区中心;有口述史整理和素人戏剧表演,大人小孩都可以参与;有农家乐餐厅、旅店,还有针对性投资帮助当地恢复活力的林业局工人聚落。

心里有了底,夏莉莉决定回家开工。她能写文章,能拍照片,会跟各种各样的人群打交道。她立志要在老社区建一个公益书屋,让书屋成为凝聚气氛和精神的社区中心。不幸的是,2008年的大地震让她的梦想延后了两年。不过这两年她也没闲着,在一边赈灾一边工作的同时,她还在川大进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夏莉莉说,如果自己想要从事社会服务工作,就必须理解我们的政府是怎么工作的,因为社会工作是政府和市场之间的一个补充。

都江堰图书角项目结束多年以后,仍走在社区营造之路上的夏莉莉,正在组织蒲江县泉滩村的桥之营造坊。摄影_阎家珲

以前的夏莉莉一点也不关心政治,但是在学习中越来越发现:原来政治和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不光是政治,还有经济。她感觉自己以前的那种文学的、文艺的生活想象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公共事业把她从虚妄里拉了出来,让她的精神生活真正落地生根。

“现在最需要的不是钱”

2010年春天,又是一个四月,夏莉莉回到老家,在社区用仅有的五千块钱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她心心念念的“夏寂书苑”终于开张,这一年夏莉莉正好三十岁。

每天早上起床,夏莉莉就烧一壶水,然后吃早点、打扫房间。然后打开大门把写着“亲爱的邻居,请来看书”的小黑板挂出去,然后等着,听着音乐,一本接一本地看书。

隔几天夏莉莉会去邮局取包裹——各地的朋友捐来了很多书,她把书搬回家整理好了放在书架上。通常她的书苑晚上九点半才关门,然后打开电脑开始记录每天的感受和见闻。

对于夏莉莉的返乡,很多人不理解:好端端大城市的工作不要,回来办什么公益书店?是不是失恋了呀?要不就是失业了吧?

侯妈妈一直是把外出在大城市打工的女儿当做自己的骄傲和邻里炫耀,女儿突然回来做社区,她也有点没回过神。不过她一直很支持自己拿主意的女儿,走到哪里都跟人说夏莉莉的“夏寂书苑”。

小区保安也替夏莉莉免费宣传。慢慢的,夏寂书苑有了名气,邻居开始把小孩带过来看绘本,有妈妈帮着夏莉莉打扫卫生、整理房间。除了定期举办书友会、亲子读书会,夏莉莉每个月还会带着大家看电影、郊游、爬山……活动越来越多,经费都是外面的朋友们捐的。

有人问书苑活动为什么不收费?或者发动社区筹款什么的,每家捐个十块八块,办一个正式的儿童图书馆。

夏莉莉说:地震之后,还留在这里的家庭都是最基层的人,对于他们来说,几块钱都是很重要的,要是让他们付费,那他们就不敢让孩子来了。

2011年4月到2012年5月,夏莉莉在恩派/诺基亚阳光社区组织的支持下,又合作开办了壹街区图书角和金江社区图书角,每周三至周五日常开放,每周末开展主题读书活动,服务社区居民近2200人次。图书角除了为所在社区的青少年提供课外读物和阅读空间外,还有特色活动:邀请志愿者分享生命故事;邀请艺术家进行自然艺术讲座;开展促进亲子关系改善的家长课堂。

只可惜这样的社区组织提供的经费只有一年,这一年的社区孵化和人才培养如果不能得到延续,那第二年图书角很快就荒芜了。

当时有外面的朋友问她最需要什么,她说我现在最需要的不是钱,而是希望你们可以过来,因为像都江堰这样的小城市很少有外面的人来,你们来了可以给当地的小朋友讲外面的世界,这样对小朋友会有很好的影响,他们会很开心。

和乐毛一起成长

乐毛家很好找,到了明月村找到明月窑,在明月窑左侧有一大片的开阔地,围着篱笆的那边就是乐毛家。

乐毛是夏莉莉的小宝贝,乐毛家三口人,乐毛,妈妈夏莉莉,爸爸王健庭。

认识雷竹笋,向本地人学习当地的生活智慧

夫妻俩认识是在清华的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当时夏莉莉是中心研究助理,负责编撰“社区营造书系”和开展社区营造培训。王健庭是清华同衡乡土景观研究所副所长。

在一次面向建造师和规划师的课堂上,夏莉莉批评包括王健庭在内的规划师,说你们的方案做得很好,但就是没有人,没有深入研究当地的人文气质,做出来的方案放到哪里都可以。王健庭接受批评并虚心请教。后来两人经常在一起讨论参与式规划设计的问题,慢慢就走到了一起。

很多年前,夏莉莉在大理旅游,住在双廊的沧海一粟,沧海一粟的主人是一个终于有时间和能力反省人生的建筑师。他和他的妻子带着孩子来乡下生活,感觉特别美好。建造师的妻子有一天早上跟夏莉莉说,如果她问他们的儿子鸡是什么,他们的儿子会把双手背在背上模仿鸡的动作和声音给她看,这是生活在城里的小孩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

那个生动的表达在夏莉莉的脑海里刻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记。

怀上乐毛之后,她最担心的是将来孩子认识食物是从食物的商品属性开始:“米是哪里来的?是超市里来的。”城市里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如此,甚至他们闻到鲜花的味道,会说这个味道真好闻,好像舒肤佳的味道。

夏莉莉下定决心,要让小生命在土地上生长,要让他看到植物、农作物、动物的生长作息,要让他吃到没有农药和激素的食物。

结合自身的生长经验,夏莉莉认为丰厚的人情也是小朋友成长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也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力有不可思议的魅力:土地、自然、人情三者有机有序地结合在一起。

乐毛的名字就以拼音和英文的形式象征了这种结合:LEMAO——learn(学习),earth(泥土),moonvillage(明月村),art(艺术),organic(有机的、自然生长)。

哪里才有这样一个地方呢?

乐毛十个月大,妈妈夏莉莉和爸爸王健庭背着他走访了四川成都崇州、浙江德清莫干山、广东惠州、山东烟台等十几个农业项目。

妈妈从社区营造角度观察,爸爸从乡土景观角度分析,儿子直观体验。权衡之后,一家三口最终选择了明月村。

那时的明月村,汇聚了十几户新村民,有染布,做陶的,开文创餐厅的,其中好几位艺术家都是夏莉莉的老朋友。蒲江县和明月村也对村子产业、文创和旅游都有明晰的发展规划,这个地方正适合他们一边带孩子生活,一边练习实践。

然而,要在这里生活也并不是想象中的一帆风顺。

2016年,他们与当地农民签下15年的土地租约。在按照约定日期前往村里开工的路上,房东却临时反悔了,夏莉莉不得不临时找村里的一户人家借了两个房间。

按照明月村的整体规划,他们一家人如果想在这里长期生活,只能参加明月国际陶艺村文创园的土地拍卖。于是夫妻俩下决心卖掉北京的房子,再借了一些钱,拍下一块5.8亩的土地,这块土地按规定必须做成一个商业项目。

但是乐毛一家不紧不慢地做着自己的研究和规划,借村委会的闲置空间办儿童图书角,创办蒲江县社区营造支持中心,以培训村干部、村民骨干及社会组织工作人员为主。同时还组建了“蒲乡生态小农联盟”,串联和支持当地小农,解决了自己一家和身边亲朋大部分的生活所需;不定期组织“蒲乡社造操盘手沙龙”,邀请建筑和规划专业者前来分享。

受到他们的影响和陪伴,邻村箭塔村举办“年猪祭”“一粒米游学营”,把自然教育和社区营造的方法运用到旅游和经营中,成功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停办三十多年的文化传统幺妹灯也重新回到村子里。

怎么样才能兼顾他们下乡养儿的自住需求和社区发展的需要?夏莉莉的想法是盖一所自然乡土学校,就像曾接纳过她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校一样,让孩子们在自然里生长、学习,实践他们的可持续生活理念。

在未来的建设规划中,乐毛家分为家、庭、院三部分,家:夏寂书苑;庭:自然学校;院:那可花园。

我们到乐毛家的第二天,爸爸王健庭在和面之前组装好了蹦床乐园,乐毛和外面来的小朋友在上面蹦得不亦乐乎。

一边的妈妈夏莉莉在准备烧龙猫窑——一个根据热辐射原理用黄泥搭起来、外表长得像龙猫的窑口,可以用来烤面包、烤红薯、炖牛肉。

花了一天时间,大家一起劈柴、拔草、松土、施肥,面朝黄土,等待着自然的味道慢慢成熟。

猜你喜欢
莉莉营造社区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不倒自行车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Look from the Anglo—American jury system of jury system in our country
营造方寸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