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下腰痛对青少年生理功能影响及其医疗'求助行为的调查研究

2019-08-01 03:32:10李继华江华基陈煜辉李淑华邓佩瑛
实用医学杂志 2019年13期
关键词:生理功能特异性年龄

李继华 江华基 陈煜辉 李淑华 邓佩瑛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1关节外科,2脊柱外科,3创伤骨科,4重症医学科(广州 510630)

非特异性下腰痛是一种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公众健康问题。临床上,非特异性下腰痛是指无任何诱因而出现的后腰部疼痛或不适[1]。过往的流行病学调查报道,其发病率在部分国家和地区高达 45%[2],致残率可高达5%[3]。然而,由于病因未明,目前的研究对于非特异性下腰痛的防治尚无有效的突破[4]。目前有研究报道大约13%~36%患有非特异性下腰痛的青少年在出现了反复发作和致残性症状后,才进行医疗求助[3]。同时,据报道,青少年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症状最早可在9岁发病,并能持续发展到成年[5-6]。然而,当前国内尚无研究探讨非特异性下腰痛对青少年的生理功能影响以及其医疗求助行为。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由于非特异性下腰痛对青少年生理功能限制及其医疗求助行为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公众对非特异性下腰痛认知及建立有针对性的干预模式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自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本研究组随机抽取来自广州市区11所公立中学的578名中学生(年龄范围是13~18岁),平均年龄为(15.34±1.63)岁。其中,男314人平均年龄为(15.31±1.79)岁,女264人平均年龄为(15.44±1.48)岁。为了防止拒绝参与调查或旷课所致的样本缺失,最后的抽样数量调整为750名学生。接受调查的对象若父母亲中有骨科或神经、脊髓疾病病史以及曾有过腰背部外伤史的中学生均被排除出研究。同时,任何具有明显或是隐蔽的生理缺陷,如下肢长度不一致、脊柱畸形的中学生也被排除在外。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本项研究调查问卷中的各项问题均来源过往报道的文献,调查问卷内容的有效性经过五位在脊柱外科领域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认定。除此之外,英文版本调查问卷的重测信度已在其他研究中得到证实,主要结果评估的Kappa系数值在0.48至0.72之间[7-8]。而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定义主要采用了STANTON等[9]所描述的定义。同时,使用了自拟的医疗求助行为调查问卷对中学生进行医疗求助行为的调查。另外,非特异性下腰痛对青少年生理功能的影响采用汉诺威下腰痛调查问卷来评估[10],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来评估青少年的身体疼痛程度,VAS评分<5定义为轻度疼痛,VAS评分≥5被认为是剧烈疼痛[11]。使用Epi Info 7.1.1.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量化与计算。

1.2.2调查方法本项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广州市区11所公立中学在校学生,所选择的每间学校均需以表单的形式提供所有班级的列表,之后从每间学校中随机选取3个班级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在上课时间由在场的研究者及任课老师监督下完成。符合纳入标准的在校学生均由其父母签署知情同意书。

1.3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使用STATISTICA version 11进行数据分析。对于连续变量采用均数和标准差进行分析,分类变量采用频数进行描述。在各年龄段和不同性别中分别计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患病率。年龄分布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年龄和性别分别对患病率的影响使用卡方检验进行评估,相对危险系数RR值用以评估相关程度。在性别分类中,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评估VAS评分。使用卡方检验来估测医疗求助行为和性别、年龄的关系,相对危险系数RR值用以评估相关程度。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评估VAS评分与医疗求助行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s值用以评估相关程度。所有统计选取95%可信区间,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值<0.8被认为存在负相关,>1.2被认为存在正相关,rs值<-0.3被认为存在负相关,>0.7被认为存在正相关。

2 结果

2.1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发病率及特点本研究中,学生父母所填写的知情同意书回复率为89.33%,学生的医疗求助行为调查问卷回复率为77.06%,结果显示,84%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父母并不知道孩子存在下腰部疼痛症状。最终,完整完成本次调查的在校学生的样本量是578,平均年龄是(15.34±1.63)岁(年龄范围是13~18岁)。男性年龄(15.31±1.79)与女性平均年龄(15.44±1.48)是基本一致的(P>0.05)。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平均发病年龄是(15.25±1.91)岁。女性平均发病年龄(15.33±1.42)与男性平均发病年龄(15.18±1.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本研究中,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患病率是17.13%。男性总体发病率(17.20%)与女性总体发病率(17.0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02,P=0.961)。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与非特异性下腰痛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P>0.05,RR=1.09)。

2.2VAS评分根据VAS评分计算所得学生的平均疼痛强度是(4.63±1.88);与男性(3.56±1.92)相比,女性疼痛(5.34±2.12)发作的程度更严重(P <0.001,图1)。

2.3生理功能限制的评估本研究使用汉诺威下腰痛调查量表来评估生理功能[8],本问卷将生理功能限制评分分为4个功能限制组:0(没有限制),1~2(轻度功能限制),3~4(中度功能限制)和5~9(重度功能限制)。结果显示,只有14.14%的非特异性下腰痛青少年患者出现了严重功能障碍(表3),生理功能限制程度在性别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rs=0.879 0,表2)。

表1 年龄与患病的比较Tab.1 The correlation of morbidity and age

图1 男女性别患者VAS评分平均值Fig.1 The difference of VAS score performed on gender

2.4 医疗求助行为的特点在99例患有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学生中,只有27.27%的患者(n=27)存在医疗求助行为,仅占整个研究队列的4.6%。说明青少年对非特异性下腰痛关注度偏低。结果显示医疗求助行为与性别(P>0.05,RR=1.042 0,表4)以及生理功能限制(P>0.05,rs=0.738 4,表4)无明显相关,与VAS评分的水平(P<0.05,RR=0.451 7,表3),年龄(P< 0.05,rs=0.893 0,表3)密切相关。

表2 生理功能限制的性别分布Tab.2 The gender distribution of physical disorder 例(%)

表3 医疗求助行为的潜在相关因素Tab.3 The potential correlate factors of care-seeking behaviors

3 讨论

3.1 非特异性下腰痛在青少年中的流行病学特点近几十年来,涉及青少年群体中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研究数量不多,在最近国外大样本横断面研究中,青少年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患病率在13%~36%间[12],而本研究中,广州市青少年的患病率约为17.13%,存在于此区间内。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广州青少年群体中,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发病可在较小年龄段出现,这对于公共健康体质、父母以及在校学生来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非特异性下腰痛在两性中的发病率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基本可以排除性别相关因素对发病的潜在影响,这与既往国内外研究结果是接近的[12-13]。然而,尽管非特异性下腰痛在两性中的发病率并无明显差异,但研究结果显示女性的VAS评分显著高于男性,这种情况可能源于青少年男女在青春期本身生理情况的不同以及对疼痛的耐受不同,据既往调查显示,在西方国家,女性对疼痛的耐受能力本身高于男性[13],而在青春期少年群体中,女性对疼痛的耐受能力出现了更显著的差别[9]。

3.2 青少年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医疗求助行为的特点在本研究中,患有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人群的医疗求助行为的发生率较低,只有27.27%的在校学生中存在医疗求助行为,仅仅占总样本量的4.67%,此研究结果提示青少年及其父母对腰背痛症状的关注并不高,也说明了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存在一定局限性。而在国外的同类型报道中,医疗求助行为的比率与本研究结果也基本一致,WATSON等[12]对1 446名在校学生进行的横断面研究显示仅有24%的青年患者会选择去医院就诊,此外,BEJIA等[6]对622名突尼斯青少年的研究中表明长期下腰痛和间歇性下腰痛患者寻求医疗求助的比例分别为23%和20.5%。由此可见青少年健康教育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是普遍存在的。

在过往的报道中,针对医疗求助行为发生率低的原因均有不同的猜想,多数研究推断是由于症状的严重程度不同造成的[13],然而,本研究结果显示,非特异性下腰痛寻求医疗求助行为取决于青少年的疼痛程度与年龄。这种情况可能源自于青少年过度重视日常学习,而忽略自身的生理疼痛。同时,既往研究证明,非特异性下腰痛与久坐、不良生活习惯、运动缺乏直接相关[14],这也与现在中国青少年教育模式相吻合,国内青少年往往课程紧凑,功课压力大,课余时间基本也与书本为伍,由此可见,加强青少年的健康教育是绝对必要的。更不能忽视的是,过往的研究表明,焦虑情绪、紧张、抑郁等心理因素与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发病密切相关[14-15],在中国的国情内,青春期少年往往都存在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也提示我们在重视生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亦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在本研究中,青少年的医疗求助行为与年龄与疼痛程度正相关,与性别并无相关性。这个结果可能是因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均为13~18岁的中学生,而在这个年龄段,伴随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其医疗求助行为与年龄呈正相关。

3.3 青少年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生理功能的特点本研究中,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生理功能是通过9项汉诺威腰痛问卷调查进行评估的,评分总结和归类为0(无限制),低(1~2限制),中度(3~4限制)和高(5~9限制),功能障碍评分进一步可分为轻度功能限制(<5分)和重度功能限制(≥5分)[11]。本研究表明非特异性下腰痛青少年患者的功能障碍限制程度不会影响其医疗求助行为,这与WATSON等[12]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这种情况可能还是源自于中国青少年因过度重视日常学习,对本身生理功能障碍认知存在不足,另外,在本研究中,84%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父母并不知道他们孩子存在下腰部疼痛症状,父母没有发现他们孩子存在异常表现也是潜在原因之一。

4 结论

本项研究抽取了的来自广州市区13~18岁的578名中学生,本研究的高回复率大大降低了由于样本丢失引起的偏移。然而,由于本研究采取横断面式数据收集,并不存在长期的跟踪与随访,因此研究中相关风险因素仍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跟踪调查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也是课题组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尽管本研究采取了大样本的数据采集,但由于非特异性下腰痛尚无明确的标准化诊断参数,因此本研究中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相关性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此外,鉴于国内外的国情差异,国外现有的多项诊断标准并不适用于中国青少年,故课题组希望通过本次研究提高大众对青少年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认识,并能在未来基于基本国情制定出适合中国青少年的诊断标准。

另一方面,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对于成人群体中,多采取止痛、功能重建等对症保守康复治疗[16],但对于正在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其对疾病认知的局限极易造成病情的加剧甚至产生功能障碍。同时,目前针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对症治疗需要患者的长期配合和主动的功能锻炼[17],因而即使青少年有了医疗求助行为,但也可能因家庭或学业因素而未获得长期、有效的诊治,因此,对于青少年性的非特异性下腰痛,健康教育应面向青少年、家长、甚至学校工作人员的多方面实施。

近年的研究显示,社区护理与手机短信形式的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提高患者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率和遵医率,减少疾病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优于传统健康教育模式[18-19]。结合本研究结果,在青少年医疗求助行为普遍偏低的现状下,单纯依靠临床门诊或康复门诊并不能有效的提高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普遍认知度,达到减少疾病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因此,有意义的社区护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可能会是更加有效的方法。

总的来说,结合本研究的结果,一种更适合评价青少年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评估系统以及青少年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健康教育以及社区护理干预应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猜你喜欢
生理功能特异性年龄
变小的年龄
RNA干扰技术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猪病中的应用
猪业科学(2018年4期)2018-05-19 02:04:56
TOO YOUNG TO LOCK UP?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年龄歧视
植物精油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饲料中的应用
广东饲料(2016年4期)2016-12-01 03:43:17
算年龄
BOPIM-dma作为BSA Site Ⅰ特异性探针的研究及其应用
重复周围磁刺激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效果
儿童非特异性ST-T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