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秦红豆
张君仁,男,1962年8月出生,祖籍甘肃省镇原县。曾任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现任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主席,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世界民族音乐教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央电视台第十四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原生态组评委等。
张君仁先生主要从事中国传统音乐、音乐人类学、音乐教育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花儿研究、西北传统音乐研究、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研究等方面颇有建树。近年来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一项;全国艺术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一项。出版学术专著(合著)《花儿王朱仲禄——人类学情境中的民间歌手研究》《西北传统音乐研究》《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等五部;在全国音乐学核心期刊发表《“Sound Group”概念下丝绸之路传统音乐曲调类型的再认识——以秦声之“苦音声腔”和“花儿”为例》《“秦声”初探》《传记研究法——一种针对个体研究对象的方法论》《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四个层次与两种途径》《以人为本的音乐人类学认识论》《“山花儿”及其若干问题》《三重印证与多维比较——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研究的方法论路径》《论民间歌手》《花儿学术史研究》系列论文等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其中专著《花儿王朱仲禄——人类学情境中的民间歌手研究》获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一等奖,文化部首届“金钟奖”音乐理论提名奖;《论民间歌手》获甘肃省音乐理论论文评比一等奖;《传统音乐研究的新方法论与研究实践》获甘肃省高校社会科学一等奖;《西北传统音乐研究》获甘肃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
张君仁自幼喜欢音乐,尤其对声音比较敏感,鸟鸣鸡叫、锅碗瓢盆、风声雨声以及各种劳作声响都会引起他的好奇,清晨雾霭中传来农人的吆喝声、叮当的摆耧声,如同天地人畜合成的自然交响,这声音令他痴迷。这或许显露出他早年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但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所限,没有“正规”学习音乐的机会。然而,这并没有阻挡他对音乐的热爱。上小学后,常常和玩伴就地取材制作各种可以发响的“乐器”,利用春天的柳枝制作“咪咪”;用胶泥制作土埙(民间称哇呜)等等,后来死磨硬缠让老父亲花了1角2分钱“高价”买来的一把竹笛成为他童年时期最珍爱的乐器,这些成为他最初的音乐“学习”。由于在音乐上的天赋,使他很自然成为学校中最引人注目的学生。
12岁那年,由于在音乐方面的优秀表现被庆阳地区陇剧团招聘为学员,开始了长达八年之久的演员生活。这一经历使他与中国传统音乐结下不解之缘,也为他后来的音乐学习和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剧团做演员的八年,他“亲身”接触了民间戏曲音乐的方方面面,感受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这成为他立志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并在后来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取得建树的“渊源”。犹如民族音乐学田野考查一般深入实地,亲力亲为,是他对中国戏曲文化不仅有切实的体验,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剧团做演员的经历,使他近距离“感受”了音乐。然而,善于思考的他对民间音乐中的许多理论问题思而无解。于是他开始萌生了进一步到大学深造的想法,在白天上班工作,晚上“加班”学习的刻苦努力下,198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开始接受正规的音乐学习。考大学的那段经历对张君仁个人而言可谓刻骨铭心,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要考取大学无异于蛤蟆和天鹅的关系,但是,固执且坚韧的性格使他从打定主意那天起就没有想过放弃,那些日子除了必要的日常排练和演出,他的所有时间和精力都在复习高考中。那时候剧团经常性下乡演出,为了方便学习,他将捡到的烟盒拆开,将学习内容写在烟盒的包装纸上随身携带,上场演出,下场就掏出烟盒纸埋头默记,等到高考结束,他积累下的写满文字的烟盒纸足有近千张。
由于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倍加珍惜大学的四年时光。大学期间,他深入学习了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各门课程,主修作曲技术理论。因成绩优秀,名列前茅,毕业后留校任教。
从一名演员转换为一名大学教师,张君仁怀有对大学教育的独特情怀。他不仅是一名合格的好老师,更是一名严厉的“好家长”,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经历那些无数日夜的备课、讲课、批作业的磨练,大学教师的“青椒生涯”,历练了他日后成长为一名教授和院长的基本素养。为了进一步提升“教书育人”的本领,1995年他考入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班,在职攻读学科教学论——音乐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一阶段的学习,使他“脚踩两只船”,一只脚伸向音乐,另一只脚则踏入教育的领域。“青椒生涯”中的那些教学实践与硕士阶段教育理论学习的“相得益彰”,使他对音乐、对教育、对文化、对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为了追寻那些“无尽”的知识,1999年他又考入福建师范大学,师从乔建中、王耀华先生攻读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徜徉在书的海洋,张君仁如饥似渴的“疯狂学习”。音乐人类学作为一个以“人的音乐”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通过这一学科的学习,张君仁对社会和文化中的音乐有了更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他的博士论文《花儿王朱仲禄——对一个民间歌手的音乐人类学实验研究》凝练成他对“人”与他所创造的音乐、对文化创造中的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环境;个体与所容身的文化事像(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等有了深度认知。2002年,张君仁顺利通过答辩,获得文学博士学位,从而以一名学者的身份,开启了他对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的研究生涯。
漫长的求学路,是对音乐的赤子之心引领着他前进的方向;艰辛的学术路,是君子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他前进的脚步。
2002年博士毕业后,张君仁回到母校西北师范大学继续工作。因西北师范大学工作需要,组织上任命他出任音乐学院院长。作为一名学者,他对“院长”这一职位有清楚的认识:一所学校,当以“教书育人”为本;一所大学,当以“学科建设”为重;一个学科,当以“人才建设”为根。因而,作为院长,他带领学院领导班子整动教风学风,强化学科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使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快速发展,整体水平赶超同类院校,在国内高等音乐教育中具有一定影响。
2014年,因家中老人身体健康原因,调动到了离老家更近的陕西师范大学任音乐学院任院长。他深知,作为教育部直属院校和我国师范教育的“排头兵”,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担着为西部音乐教育输送人才的重任。为此,带领全院教师“追赶超越”,当好“排头兵”成为他出任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的首要任务。在课程建设方面,根据学院的学科定位与发展目标,全面修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其更具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风学风方面,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学风建设,使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学术氛围、学习氛围逐渐浓厚。各类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大型表演实践活动声色并举。作为一名院长,他深知自己首先是一名教师,是一个教授,他以身作则以教育育人为己任。坚持给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认真备课,按时按点上课。在专业建设方面,他主张以音乐舞蹈教师教育、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培养以及区域音乐研究为特色与优势板块,采取各种措施取得积极进展。在学科建设方面,他以“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研究为特色引领学院学术研究,凝练了丝绸之路各民族乐舞文化研究的学科方向;
举办了“首届丝绸之路乐舞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倡议发起了“长安音乐与舞蹈学博士论坛”;创办了《乐舞研究》学术集刊,开辟了丝绸之路乐舞研究的“阵地”,扩大了学院的学术影响力。在教书育人方面,使学院形成以教师教育本科与教育硕士联体贯通的教育模式,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表演方向奉行技术为本、理论为基、实践至上的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要求学院每年均有原创音乐与舞蹈专场以及大型综合性文艺演出。在人才引进方面,几年来引进了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院校的博士毕业生,充实了师资力量,优化了师资结构,提升了教师素质,增强了学科竞争力,使学院在全国同类学科中的排名不断刷新。
孟子说:“是以唯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者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教育管理,张君仁院长始终坚持以德为先,践行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使他在师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正是张君仁院长的身体力行,才能带领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师生们努力拼搏,在建设全国知名、西部一流、西北第一的综合性、研究型音乐学院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辉煌成果。
作为一名学者,张君仁博士的学术研究涉及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学和音乐教育三个领域,这与他的“音乐人生”密切相关。八年戏曲演员工作的经历积淀了他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经验和研究兴趣,本科与研究生的求学经历成为他从事音乐教育研究的基础,而博士阶段的学习成就则凝练了他以音乐人类学的方法和视角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主攻方向。在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方面,以他的博士论文《花儿王朱仲禄——对一个民间歌手的音乐人类学实验研究》为代表的论著,使他成为我国“花儿”研究的权威学者。其系列论文《论民间歌手》(上、下)《一代宗师 花坛绝响——花儿王朱仲禄的生平与贡献》《1949年以前的花儿与花儿研究》《1949—1979年间的花儿与花儿研究》《1980-1999年的花儿研究》(1、2、3、4)成为我国花儿研究的核心文献。《当代民族音乐学与中国的状态及趋势》《以人为本的音乐人类学认识论》《传记研究法——一种针对个体研究对象的方法论》《三重印证与多维比较——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研究的方法论路径》则是有关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研究方法论的学术探讨。《“秦声”初探》与《“Sound Group”概念下丝绸之路传统音乐曲调类型的再认识——以秦声之“苦音声腔”和“花儿”为例》则是他对西北最具特色的“秦声”音调的学术考察。《第三届STN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大会综述》《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一届花儿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立足传统音乐 加强国际交流——亚太民族音乐学会第11届国际会议述要》《立足传统 着眼未来——“2011花儿保护论坛”述评》《阶段收获与历史意义——“首届丝绸之路乐舞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从<音乐研究>六十年来所发表的相关文章看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发展轨迹》等则是对国内外学术研究动态的客观述评。同时,他在繁重的课程教学和领导工作之余,先后在国际国内各大院校做学术报告达40余场次。由此可见,张君仁博士的学术人生可谓丰富多彩,建树颇丰。这些学术研究也渗透到他的教书育人和教育管理理念之中,成为他“音乐人生”和“院长人生”的“灵魂”。“抱道不曲,拥书自雄”是陕西师范大学的教风和学风,张君仁博士作为陕西师范大学的一名教授和院长,正是以这种“风格”成就着他的学术人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张君仁先生作为一名教授、一名学者和一个院长,他的音乐人生离不开传统音乐、他的院长人生离不开西北地区、他的学术人生离不开黄土地。这是他对传统音乐的挚爱、对西北文化的痴情和对黄土地的眷恋。他为我国西北传统音乐的研究和陕甘两省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未来,他依然钟情于这片土地,为我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和音乐教育的发展继续“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