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葭
北京是当代国际艺术中心,艺术媒体、艺术资源、画廊和艺术机构的数量和质量都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圈内有个说法:“在其他地方,做什么艺术活动都是地域性的,可是在北京,做什么都是国际性的。”这种综合实力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选择或者留下“北漂”青年艺术家不断增多。北京当代艺术需要的各种元素配置齐全并且强大,这有利于青年艺术家成功或者成长,但同时也存在“僧多粥少”的挑战。
不愿出走他城的执着
现代主义看巴黎,后现代艺术在纽约,而在当代艺术领域,北京无疑是世界范围内最为重要的城市。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拥有国内80%以上的艺术资源,这其中包括了艺术机构、艺术品拍卖公司、画廊博览会、艺术区以及最为庞大的艺术创作群体。这样的资源优势,无形之中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了更多展示和成名的机会,所以本土青年艺术家般不愿离开北京,很多在北京地区美院毕业的学生也不愿意出走他城,而选择留下当 名“北漂”。
个艺术家要存活,必须要有相当审美能力的群众和阶层,要有足够的艺术交流平台、收藏机构、画廊、资金、推手、团队等这样个系统性的东西。北京,早已形成条完整成熟、艺术家赖以生存的“食物链”。“北京有着国内其他城市难望其项背的人文底蕴和艺术资源,这是内地任何座城市都难以比拟的。作为内地最大的人文和艺术之都,全国其他地方的艺术资源相加总和恐怕也没有北京多,从艺者在北京本土发展、合作、成名的機遇都要远远超过其他城市,能够积累的人脉资源也更优质。”一名“北漂”的青年艺术家说道。
拿年轻做资本,是很多北京本土或“北漂”青年艺术家的常态。尽管北京机会充足,但并非人人都可以被市场和学术所青睐,成功的青年艺术家毕竟只有少数,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失足落水之人不在少数。北京青年艺术家即便在轰轰烈烈的“北漂”生涯中被淘汰下来,依旧可以拥有足够炫耀的资本衣锦还乡。与那些淘汰者不同,留守不定就意味着成功,但至少在这些人心中,留下即为成功的开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北京青年艺术家宁愿抱着终有 日会成功的信念而苦等多年,也不愿放弃颠沛流离的“北漂”生活。不过近两年,北京地区涌现出了多个关于年轻艺术家的扶持和推广计划,诸如“青年艺术100”和“青年艺术家扶持推广计划”,而且此类艺术项目向来以“大且全”为基本运作方向,不定期地为这些艺术家提供更多展览机会。但计划中的青年艺术家并非劳永逸,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依旧存在。
“候鸟型”的生存现实
在青年艺术家们的心目中,他们的栖息地并不局限于能够有便利的衣食住行,有更多的同类、更低廉的租金、更高的稳定系数,更适合于艺术创作的环境都是他们需要考虑的。北京的艺术家聚集区较多,但商业化促进艺术区演变。近十年,占北京总数90%以上的艺术区都身陷拆迁腾退困局。如北京798艺术区频繁遭遇二房东、涨价、旅游化等烦恼的轮番困扰,宋庄艺术区迎来“强拆”风暴……遭遇被驱逐的窘境也是北京青年艺术家目前的生存现实之一。
艺术家聚集村或艺术区有个显著的现象:每年都有新人来,也有旧人去。有些人更是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经常是艺术家们的聚餐“演变”成了将离开宋庄的艺术家的场离别欢送会。聚聚离离是这个越来越著名的青年艺术家群落生存的“常态”。还呈现比较普遍的 个现象,相对离开艺术家的无奈,“候乌型”生存的艺术家更具现实,比如越来越多“周末型”艺术家——上班时间都在城里,而只利用周末来工作室创作。因为真正能够销售艺术作品养活自己的是极少数,大部分青年艺术家是业余从事艺术创作。
北京青年艺术家经济收入差距悬殊,成名的艺术家屡屡受国际艺术大展邀请参展,作品被海内外收藏。但大多数艺术家没有成名,其中部分艺术家不时有作品售出,有定影响力,但生活并不宽裕;大部分艺术家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在很艰苦的环境里从事艺术探索,有的甚至连生计都成问题。身在北京艺术区的李先生说:“市场的不景气的确让青年艺术家面临着生活的压力。要吃饭、还要租房子、还要画材、来回出门还要花钱,有的艺术从业者的生活陷入了窘境。”北京的青年艺术家群体,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但相同的是都经历过无数次的工作室搬迁,遇上被拆迁的青年艺术家, 部分去了其他艺术区, 部分回到自己公寓,另外部分则回了老家。
“北京的机会多”,这是很多怀揣梦想的青年艺术家前往或留在北京的出发点,但同时他们必须面对“生存与艺术的困惑”。青年艺术家“北漂”,需要更多蛰伏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