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乐
摘 要:“茶马古道”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一条古代通道。茶马古道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长达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因统治者制定政策的不同而时荣时衰,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不管呈现何种特点,茶马古道是汉藏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的事实不容置疑。
关键词:川藏 茶马古道 民族 历程
今日我们所谓的“茶马古道” ,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一条古代商道。就川藏茶马古道的路线而言,确切地说有南北两条路线,谓之“康南大道”“康北大道”。
一、早期的茶馬古道
四川素有中国茶乡的美誉。据史书记载,汉藏茶马古道的正式开通应始于唐和吐蕃之间的交往。至于茶的传入,藏文史籍《汉藏史集》中说:“吐蕃赞普都松莽布支(676—704年)在位期间身染重疾,医生无法调理,将小鸟所衔之物含入口中,顿感清香,令煮之,好喝。遂令臣下寻之。”可见,吐蕃对茶已有认识,也可推断出此时茶已传入蕃地。茶入蕃可以佐证茶马古道的作用已显现出来。
二、唐宋之茶马古道
唐蕃关系以“和亲”方式确立之后,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唐蕃古道正式开通。唐代后期战乱不止,政权分立,互不统属。前蜀王建得蜀,重视茶叶贸易,着力发展茶叶生产。“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次‘贡茶、布十万(担)”。可见唐朝时期地方政权上贡朝廷茶叶数量之巨,也足见茶叶在当时非常珍贵并受到统治者的青睐。
为规范对茶叶贸易的管理,王建制定“榷茶法”,使茶叶的生产和贸易有了保障,除供给唐王室和大臣及自己享用外,一部分用作与羌蕃交易马匹。“‘集诸州马,大阅于星宿山,官马八千,私马四千,而马之来源,乃出自建以骑将起家,故得蜀之后,于文、黎、雅、茂诸州多市蕃马,十年之间遂及兹数”。可以看出,所得之马源于羌蕃部落,且通过茶马贸易换得。而蕃马之出产地点,即今天的甘肃文县西北、四川汉源、雅安、茂县一带,即岷山、邛崃山产茶区,而这一带也正是自王建建蜀至宋代以来一直为官方茶马互市的主要区域。以此得出王建治蜀使茶马古道有了长足的发展。
文成、金城两位公主相继嫁吐蕃赞普,推动吐蕃社会渐成“仰慕华风”之气。茶叶之特殊功效为吐蕃王室所认同,加之王室信佛,助推僧人饮之。仅此,意味着茶之大量传入吐蕃。藏史称:“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地和尚,后来噶米王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扎衮布又向噶米王学会烹茶,以后便依次传了下来。”且藏语称茶为“槚”(ja),足见茶叶影响之大。
吐蕃社会末期,朗达玛“灭佛”,寺院被毁,僧人处境举步维艰,大量隐蔽民间。民间僧人饮茶方式影响身边之人,藏区的普通百姓也开始用茶。而唐之“安史之乱”爆发,国家各业受损。出于军事、农业等实际情况需购入大量马匹,限于财力不足,便以丝绸、茶与吐蕃等边区交易。官、民贸易并兴,迅速发展。五代十国及两宋迭兴时期,战乱频发,马匹受到统治者高度重视,正式建立“以茶易马”制度并实施,保证了对藏区茶叶的供应,也促进了藏区茶叶的普及。茶马古道有了较大的拓展空间。
三、元明清之茶马古道
元代,出于政治目的,大兴驿站,便利了四川西部与藏区的联系,茶马古道作用明显增强。明朝建立之初,为继续对西藏实施统治而又不用武力,政府重视茶叶对安定藏民、巩固边防的作用,制定了严密的互市制度。此外又置茶马司,专务茶马之政,同时强调严禁私运茶叶,重抑茶之投机倒把。明法规定:“私茶出境者罪死,虽勋无贷。”明朱元璋之婿欧阳伦私运茶叶,被朱元璋依法斩首足以说明此法之严苛。
明“多封众建,尚用僧人”之策的实施及薄来厚往原则的运用,使西藏上层、地方头人,纷纷朝贡求封,来往之人不绝于道,“今来进贡,专讨食茶”之奏时现。为加强茶区与藏区的联系,方便运茶,开通“碉门路”茶道。四川不仅成了茶叶主产区,也成了“茶马互市”的贸易区,助推了茶马古道的发展。
清代,时局变换,四川在治藏问题方面的作用上升,驻藏官员、所派戎军、所运需饷等大都出于四川。川藏联系频繁,“茶马贸易”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强。此时的茶马互市已不拘泥于茶马交易,而是以茶为主,辅以其他物资的全面贸易。康熙在位期间,茶马互市的规模之大,交易数量可观,茶马古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川藏间的茶马古道大体来看呈现出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衰于清之特点。而在清代后期,清朝统治气数已尽,百废待兴,风雨飘摇,现大厦将倾之势,且无回天之力。在此种环境之下,行经千年历程伴随茶马古道应运而生的茶马互市也江河日下,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上。
参考文献
[1]陈庆英,沈卫荣.简论《汉藏史集》[J].青海社会科学,1988,(04):97—103.
[2]徐学书.邛崃——南方丝路和茶马古道的起始地[J].中华文化论坛,2008,(S2):46—49.
[3]黄大宏.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考异》一则辩证[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0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