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宇琨 陈楠
摘要:文章基于问卷调查法,在掌握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的基础上,发现吉林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存在的培训目标缺乏针对性、培训方式单一和缺乏配套教材等问题,提出采用模块教学法、专家下乡授课和增加学校科研项目实践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特征;培训需求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0-0063-02
一、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
1.数据来源。为了解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的特征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现状,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针对2017年吉林农业大学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员进行了调研,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共260份,回收率为74%。
2.样本特征。(1)年龄、受教育程度特征分析。通过对260份农民样本基本信息进行统计,30—50岁的中年群体占总数的60%,明显超过了30岁以下(15.2%)和50岁以上(24.8%)年龄的样本数,这可能是由于中年群体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同时因为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之间收入的差异,导致了中年群体对于生活的期望高于其他年龄群体;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比52.5%,由此可见,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已呈现一定的知识化和年轻化发展趋势。(2)家庭收入结构。调查显示,48.5%的受访者家庭2016年总净收入为5—8万元。其中80%的受访者以种植业为主要工作领域,超过总体样本的3/4。这说明在当前吉林省农村各地,仍然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户形式进行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状况取决于家庭中科学文化素质水平最高者的限制,同时如果不接受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会进一步加大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生产效率差异。(3)经历分析。接受本次调查的培育对象中有37.9%的为现任或曾经担任过村干部,由此可见,培育对象本身对于新型职业农民政策的了解程度,会一定程度地影响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这也说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宣传工作仍需进一步努力,只有当农民认识到接受职业农民培训能够得到能力的提升,才能提高普通农民在接受职业农民培训总体中的比例[1]。此外,有24.7%的农民有过外出打工的经历,打工经历可以提升农民对科学生产的认识。
3.培训需求。(1)参加培训的目的。数据显示,受访者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目的多样。其中,提高农业生产技能、学习有关种植技术的比例超过70%,其次是提升个人科学文化素质和形成正确的现代化观念。这也说明现代农民更加认可以科学技术来替代传统经验判断,并希望通过科学的农业技术来解决实际生产活动中发生的问题。虽然主观因素决定了农民是否愿意参加职业农民培训,但在访谈中发现,只有培训内容等客观条件符合农民实际需求时,才能有效提高农民参与职业农民培训的积极性。(2)培训内容偏好。受访者对于培训内容的偏好,首先是农业技术,其次是经营管理方法,最后是农业政策及法律法规。调查中发现,有81.4%的受访者表示实用技术的学习是参加职业农民培训的初衷,这也反映了目前吉林省范围内农户普遍缺乏使用种植、养殖技术的状况。与此相比,法律知识的学习却被忽视。因此,需要更加注重宣传合理的经营管理对于生产效率的正面促进作用,提高农户的法律意识和对农业政策的认知[2]。(3)培训方式的选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辅导、网络教育、手机APP等教学手段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吉林省农民还是较为传统,只有8%的受访者能够接受多媒体教学,这也是受访者群体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的原因所致;21.5%的受访者倾向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更为直观的亲手操作受到受访者的普遍认同,55%的受访者表示实践观摩更能够提升对于农业种植和养殖的理解。因此,需要一定程度上宣传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令农户逐渐接受新的教育手段,并在日常的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以面对面教学的方式为主,其他教学手段为辅,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新型的网络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质量。
二、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培训目标缺乏针对性。有48.5%的受访者年收入在5—8万元,其中一部分人还存在创业的经历,在各种生产经营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这些群体在参加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选择性,带着解决一些特定问题的心理参与培训。55%的受访者希望授课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讲解的知识在生活中很难实施。导致这一根本问题发生的原因,不是知识及技术的错误,而是培训缺乏针对性。从事不同产业、不同经营规模生产的农民所需要掌握的技术以及经营管理方法不相同,要针对培训主体的不同特点采取分层次有针对性的教学。
2.培训方式单一。目前吉林省高校参与职业农民培训往往以集中教学为主要形式,将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人集中起来进行统一教学,因此存在高估或低估农民的学习能力的现象,丢失了对局部特点的把控,导致教学内容很难准确地满足每个人的需求。在走访的培训课堂中,发现教学过程中有安排参观交流的内容,由于相关经验和资源不足,导致参观交流成为一种形式,缺少有意义的内涵,远远无法达到预期的需求。
3.缺乏配套教材。由于当前的职业农民培训以集中受训为主,导致农民参与培训的时间有限。调查过程中发现,吉林省相关高校都没有提供与课程相对应的培训教材,导致培训对象的学习经历与集中式教学时间同步,集中式教学的结束意味着学员对于农业技术学习的结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培训对象的学习方式,无法做到有效的自主学习。
三、完善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对策建议
1.采用模块教学法。系统教学可以使学员对于农业知识体系有全面的掌握,对农业知识框架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但是参与职业农民培训的学员与在校大学生不同,不具有较为相近的学习能力和一致的学习目的,所以系统教学缺少实际意义。与之相反,使用模块教学,由参与培训的高等院校针对每个学员的生产特点和学习能力独立建立各自的培养计划,确定每个人需要参与学习的课程。同时,以电教媒体为载体,各高等院校在政府及研究院共同执导下进行合作,逐步建立模块教学系统,完善每个模块的教学资源。
2.专家下乡授课。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集中式教学为主,然而集中教学虽然可以优化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但是需要参与对象付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对于农民来说较为困难。即便高校拥有更好的教师资源和更优秀的教学条件,对于一些条件较为艰苦的农民来说,很难有积极性去参与职业农民培训[3]。所以一定程度地牺牲教学师资的利用效率,让优秀的指导教师下乡建立培训课堂,能够从总体上提升农民学习效率和参与职业农民培训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能提升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
3.增加学校科研项目的实践性。由于当前高校科研项目与农民实际存在脱节的问题,导致一些最为基础的生产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而一些较为高级的理论知识无处运用[4]。因此高校在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应努力与实践接轨。对一些刚进入高等院校教师行列的新教师进行一系列的培训,使其深入农村发现一些最为基本的生产问题,这种实践研究不在形式,而应该成为科研的重要环节,更好地将高校科研项目与实际农业生产紧密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王林榕.新型職业农民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7,(11):2055-2057,2062.
[2]吴振利.论新形势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J].农业经济,2018,(4):67-69.
[3]刘丹,胡蝶.略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方法的创新[J].湖北农业科学,2018,(9):125-127.
[4]陈楠,杜磊.以家庭农场为载体的农民创业环境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5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