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天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人类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代文明。下列各项属于儒家学派治国主张的是( )
A.顺应自然,无为而治B.互爱互利,提倡节俭
C.仁者爱人,以德治国D.中央集权,以法治国
2.下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
A.东晋西晋北朝南朝B.东晋西晋南朝北朝
C.西晋东晋北朝南朝D.西晋东晋南朝宋朝
3.文物能佐证历史。下图揭示的最恰切的历史主题应是( )
A.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C.民族交融
D.中外友好
4.“一个军情传递和处理机构能逐步蜕变为无所不包的政治决策机构,甚至于公然侵夺内阁的权力并取而代之……堪称中国古代数千年政治史中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文中的机构指的是( )
A.宋朝转运使B.元朝中书省
C.明朝锦衣卫D.清朝军机处
5.洋务派创办的军用企业经费由政府拨给,产品调拨给军队,采用机器生产,实行雇佣制;其民用企业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对上述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中国的工业化开始起步
C.中国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中国开始近代化的探索
6.下边两则材料内容出现的共同历史背景是( )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号召抗战的宣言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
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华北危机D.卢沟桥事变
7.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下列作者与作品搭配正确的有( )
①冼星海——《义勇军进行曲》②茅盾——《子夜》
③徐悲鸿——《愚公移山》④齐白石——《狂人日记》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8.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先后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洗雪了百年国耻。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回归的香港和澳门,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A.社会制度B.经济制度C.主权归属D.社会生活
9.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对东亚和东南亚各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下列传播路线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印度—中国内地—中亚—中国新疆—朝鲜、日本
B.印度—中亚—中国新疆—中国内地—朝鲜、日本
C.印度—中亚—中国新疆—中国内地—缅甸、泰国
D.印度—中国内地—中亚—中国新疆—缅甸、泰国
10.下列图片反映的国家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①④③B.②③①④C.③②④①D.①②④③
11.华盛顿曾说:“如果自由流于放纵,专制的魔鬼就乘机侵入。”又说:“我对于我们自己内部的倾轧,比对敌人在算计我们,还觉得可怕。”结合所学知识可看出华盛顿的意愿分别是( )
A.开辟新航路、建设北美新国家
B.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建立强有力中央政府
C.加强对外扩张、开辟海外市场
D.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尽管……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團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文中省略号处应是( )
A.奥托及其内燃机B.牛顿及其万有引力定律
C.诺贝尔及其炸药D.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13.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影响的相似点有( )
①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②形成了欧洲主宰世界的格局
③战后分割了德国领土④各国经济普遍遭到沉重打击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14.1955年印尼总统苏加诺在万隆会议开幕式上致辞说:“各民族、各国从几个世纪的沉睡中醒来了,用战火燃烧地球的白人旧世界正在垂死挣扎,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正在崛起。这个世界将消灭冷战,建立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社会。”这表明( )
A.国际旧秩序已不复存在
B.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
C.亚非各国将统治新世界
D.美苏冷战给人类带来严重伤害
15.右边是1988年和1993年美国《纽约时报》公布的“自由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西方”(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两个词语使用的次数变化示意图。该变化反映了( )
A.世界政治格局的新变化
B.美国报界经常变换用语
C.美苏两国矛盾得到缓和
D.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20分)
16.(10分)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不断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
材料三: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的三幅漫画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事件?(3分)用一句话概述这三个事件之间的联系。(1分)
(2)根据材料二写出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成分发生的两次重大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3)材料三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以改革开放为例加以说明。(2分)
17.(10分)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世界历史逐步迈入近代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世纪中叶以后……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他们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用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摘编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14—17世纪,欧洲新生的资产阶级掀起了一场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于唤起人的觉醒,使人们把关注的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美洲15—19世纪居民结构比例(%)变化表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晚期西欧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和新的经营方式。(2分)
(2)阅读材料二,列举出这场思想文化运动的一位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材料体现了这场运动中的什么“时代精神”?这一运动被认为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为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表格数据分析,15—19世纪美洲居民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事件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
1.C 2.C 3.C 4.D 5.A 6.D 7.D 8.C 9.B 10.B 11.B 12.D 13.A 14.B 15.A
16.(1)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联系: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2)第一次变化:1952年到1956年,从以私有制经济为主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原因: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第二次變化:1978到2006年,由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经济、私有经济、三资企业并存。原因: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3)观点一:科学的理论需同具体国情相结合。说明:中国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逐渐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观点二:科学的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创新。说明:改革开放后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17.(1)生产组织形式:租地农场。经营方式:出现雇佣关系(或雇用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
(2)代表人物:达·芬奇。代表作品:《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时代精神:人文主义。原因: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或文艺复兴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3)变化:原住民比例逐渐减少;白人、黑人和混血人种比例逐渐增多。事件:新航路的开辟;贩卖黑人奴隶(或“三角贸易”);殖民掠夺。(任答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