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葭
与北京、上海等地的艺术氛围有所区别,西南重镇成都艺术聚落的形成显得更加顺势而为,国内也早就给予成都“艺术第四城”的评价。成都青年艺术家们似乎正在越来越享受偏安一隅的生活。但也有外界评论,近几年成都的艺术生态环境处在一种趋于平静的状态,尤其是青年艺术家们过于温和,并且发声力度不够。
包容的艺术生态
居住在成都的青年艺术家们多数都毕业于成渝两地的艺术院校,尽管他们并不全是本地人。但成都闲适的生活节奏、和谐的艺术创作氛围、便利的物质生活条件,吸引他们聚集到成都。
在成都,除了有藍顶、浓园、高地等为代表的老牌艺术生态聚落外,近年又涌现出栀子街、田园印象、中国艺库等新兴艺术聚落。不少青年艺术家以这些艺术聚落为载体生活、创作。与北京、上海等地的艺术氛围有所区别,成都艺术聚落的形成显得更加顺势而为,水到渠成。青年艺术家在此地能体味到其他地方无法企及的安稳创作环境。
以蓝顶艺术区为例,蓝顶艺术群落的形成与全国各地的艺术群落的关系是样的,都是艺术家自发形成的,有明星艺术家,也有并不成功的艺术家。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遇到城市扩张带来的拆迁问题,土地租金上涨,艺术家渐渐被迁走、散掉……但是困扰北京宋庄艺术区许多复杂的房屋产权问题却没有成为蓝顶艺术区的问题。在成都,有关部门会创造条件让这些艺术家在这边扎根,比如新蓝顶的存在。年轻艺术家若没有足够的钱入驻艺术区的独栋别墅,运营的房产公司会出面把周边农民的房子买下来,改建成为蓝顶青年艺术村出租给尚在起步阶段没有更好经济收入的青年艺术家。
艺术聚落从个侧面反映出成都艺术生态的包容,既不守旧排外,也不夜郎自大。从生态角度讲,不管是成名艺术家、青年艺术家,或者是散落在周边的自由艺术家在成都都能获得生存的土壤。
艺术创作双面观
就国内而言,相对于西安、贵阳或昆明,还有其他大多数城市来讲,成都的艺术系统肯定要完整且繁荣很多,但却与上海、北京等地有很大差距。对于近些年成都当代艺术创作,身处其中的艺术从业者们大都谈及了这几个高频出现的词:普通、平淡、常态。但亦有其他声音,成都本土“80后”艺术新人在拍卖市场上已经崭露头角。与当代艺术前辈大多从事架上绘画不同,成都本土“80后”青年艺术家群体不再固守于架上绘画形式,他们不仅通过各种材质来创作作品,更利用各种当代艺术种类来表达、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风格更多元、画风更自由。
而策展人陈瑞峰就曾在“返观内视”成都青年艺术家观察展上提及:“成都的艺术生态总体来说有些温吞水,这可能与资本和地域的性格有关,自古就有‘乐不思蜀的说法,说明成都人比较好享受生活,所以我觉得生活在成都的青年艺术家难免受到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作为青年人对于做艺术这件事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思考与构建,在态度上需要让视野变得更开放,并且以积极的状态来对抗目前的遭遇。”四川当代艺术对于前沿性艺术的探索还不够,仍然体现出种单感,在艺术的媒介、思维、拓展等方面并没有太大的突破;本土的国画艺术家非常讲究门派师承,导致了不同门派之间很难有交融感,这在其他城市是少有的。这些都成为了影响成都青年艺术家在当代艺术格局中继续发力的因素。
成都本土的年轻艺术家的影响力这两年似乎不如老代?业内人士表示,成都的几经起落是个正常现象,可能任何个地区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存在。成都曾经有过周春芽、何多苓等大牌艺术家辉煌的时候,而现在就是消费主义时代、快销时代,也反映在艺术中,年轻人首先为生存创作艺术,这些年轻艺术家未来怎么样还要持续地观察。
但无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成都的艺术生态链条逐渐完善,包括艺术家、收藏家、画廊、博览会、美术馆等。特别是“艺术成都”的进入,带动成都文化经济的消费观念,也让当地的艺术家和画廊多多发生关系,培养了股先锋购买力。多方力量的共同构建,也为成都注入更多青年艺术家“来了就不想走”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