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包养”艺术家的路

2019-07-31 11:46王伟明
收藏·拍卖 2019年4期
关键词:画廊机会经营

王伟明

最近身边人很多都跨界进入餐饮或者文化行业,当中和我年纪相仿的,大都成为了文化艺术参与者;这引起了我的个反思:究竟这个行业是情怀,还是真的有利可图?

包括我所生活的主场深圳,画廊或者艺术机构在这几年都能有客观上可以感受到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增长,当然我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可跟些名气不大的中小画廊负责人聊天就能知大概。

诸如个在华侨城创意园的约两百平方米的画廊,租金加上工资的话每年消费最少六十万元左右,加上举办艺术展览的投入和宣传等,动不动都是百万级消费。这个还未包括画廊购入收藏品用作投资的。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碰巧有朋友经营的画廊无法继续运营下去了,而他们签约合作的艺术家也是我其中的重点收藏对象,所以两方面的情况,我都有所了解。画廊方面当然有自身的问题,诸如创始人并不是全身投入,每年计划不清晰,和艺术家本身沟通不足甚至是了解有限,重点在于卖画而不是规划经营艺术家,结果是画廊动作慢了也耽误了艺术家的事业经营。

而大部分艺术家本人对商业经营概念缺乏,年轻的刚毕业没多久,对怎么样规划自己艺术生涯可能缺乏有效的认识和目标,遇到个不给力的画廊如这样的,稍有不慎.短期影响的是收入,远期影响的是信心和艺术前途。

艺术家也要吃饭,在工作与创作之间取得平衡,更多的是生活现实把理想磨灭。

想起早几年有些私人艺术馆会采取“包养”的方式去培养艺术家,即特定期限中的作品以次性付款的形式来收购,我觉得这个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但究竟是怎么样的个标准合适?

实际上在中国,据我所知,这方面没有什么规范或者行规, 般而言,艺术家大多采取与画廊合作,按照拆账的形式来进行展览销售;少部分艺术投资者会采取与艺术家约定采购的形式来收纳藏品。

而我在思考的是,我作为 个收藏爱好者,结合自己圈子的人脉和跨行业的资源,在这方面能不能有所作为?能否自己以收藏經纪人的方式,约定价格收入作品保证了艺术家的生存,然后再通过行业和延伸IP的商务合作,去寻找些机会?

个人感觉,给艺术家落实展览机会还不算特别的困难,反而是怎么样从零开始让艺术家被更多的人认识和认同,持久地给艺术家曝光和让艺术品有流通和增值,并能够在跨界合作中获取机会和利润,我想我还是挺愿意去尝试的。

初步核算了 下,收藏支出并不是最大的部分,其余在推广和展览所投入,是个可变数。从作品认识了艺术家,再通过深入交流了解其性格和家庭背景各样,让我更有信心地去“包养”经营这位艺术家。

从收藏家到艺术营运,我想我会继续在这里给大家分享我的体验和教训。

猜你喜欢
画廊机会经营
雷人画语
没机会下手
成长的机会
画廊
画廊
给指甲贴一个机会
画廊
商业物业经营个股表现
有些……
乔万强:经营企业经营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