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崇琛
古人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古人最早观察到的天体,莫过于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了,故古人将这七颗天体称为“七曜”或“七政”。在西方,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有关星期的命名,如星期天为日曜日,星期一为月曜日等。
“七曜”中最重要的是“日”。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所以“日”与人类的生活休戚相关。中国从夏代起就设立了占日之官,名曰羲和。甲骨文中已有关于太阳黑子及日食的记载。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对“日”的认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曾出现过由“十日并出”到“十日代出”的神话。据《淮南子》记载,相传尧之时十个太阳一起跑了出来,晒得草木、庄稼都枯焦了,野兽也到处为害,而民无所食。于是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人们的生活才得以安定下来。这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天气炎热原因的一种推测。上古确实有一段时期天气炎热并爆发了洪水,于是后世便有了“后羿射日”及“鲧禹治水”的神话。继“十日并出”之后是“十日代出”。《山海经》记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意思是说,十个太阳都居住在扶桑树上,它们不是一起出来,而是依次而行,一天一个,轮流值日。这种说法虽然仍带有明显的神话色彩,但成为中国古代“天干”概念的由来。古人以十日为一旬,并给每天的太阳取一个不同的名字,这便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天干了。
“月”又称月亮或太阴,是亮度仅次于太阳的天体。一提月亮,人们便会想到“嫦娥奔月”的传说,中国发射的月亮探测器也以“嫦娥”命名。其说最早见于《淮南子》:“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姮娥即嫦娥。因为嫦娥有“偷窃”行为,所以古人便让她入月后化为蟾蜍。但蟾蜍的形象实在太丑陋了,故自晋代以后蟾蜍又变成了玉兔,唐代开始又让月中生桂,吴刚伐之。而嫦娥也已独立出现,并成为月宫中一个与玉兔和吴刚为邻的美丽而寂寞的女子。与“十日”神话相似,《山海经》中也有月神常仪(又作常羲、常義)生十二月之说,也是每夜出来一个,于是后人便分别为它们取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便是十二地支的由来。实际上月亮只有一个,是地球的卫星,它本身不能发光,靠反射太阳的光以照亮地球的夜空。随着人类登上月球,今天的人们对月球已不再感到神秘了。
金星是仅次于日、月的第三颗最亮的天体。因其光色银白,亮度很强,故又称明星、太白。《诗经》中“子兴视夜,明星有灿”“昏以为期,明星煌煌”,所说的便是金星。又因为此星黎明时分见于东方,黄昏时分见于西方,故又称“启明”“长庚”。《诗经》中所说的“东有启明,西有长庚”,便是指金星。
木星古名岁星,或简称“岁”。此星约12年(实为11.8622年)绕太阳一周,故在战国时期曾被用来纪年,即所谓“岁星纪年法”。其大致的方法是将木星所行经的星空区域划为12份,各命以名,人们便根据木星每年所处的位置来确定年份。木星的体积很大,约为地球的1300倍。1995年,一颗彗星与木星相撞,在木星上留下的痕迹足有地球那么大。
水星一名辰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小而又距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由于离太阳近,所以其光芒常被阳光所淹没,只有在日出前50分钟或日落后50分钟才能清楚地观察到。因此,先秦典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恒星中的定星(即营室)。
火星古名荧惑,因其隐现不定,令人迷惑故也。《史记》中的“火犯守角”“荧惑失行”以及《论衡》中的“荧惑守心”,皆指火星。但在许多情况下,古代文献中的“火”却是指恒星中的“大火”,亦即心宿。如《诗经·七月》之“七月流火”,其中的“火”即指大火星,此星在夏历的五月黄昏时分出现在天空正南,六七月份就开始偏西了。故“七月流火”的意思是说:自七月份开始,随着大火星的西移,天气已开始转凉了。
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约28年(实为29.45年)绕太阳一周,似每年在镇守或填充二十八宿中的一宿,故而得名。《史记》所说的“太岁在甲寅,镇星在东壁”以及“历斗之会以定填星之位”,都是指土星。土星的大小仅次于木星,且有一圈美丽的光环围绕,是很容易识别的。
以上是对“七曜”的简单介绍。了解一下“七曜”,不但可以增长古代天文学的知识,而且对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