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媛 段登海 周再华 尹平 郭兴韬 陈琰东
摘要:目的 观察头针结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疗效。方法 将来本科就诊的5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给予头针结合体针,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法。对照组体针,采用平补平泻法。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头针结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较好,可以广泛运用于临床中,提高对本病的治疗水平。
关键词:针刺;头针;体针;肌松药
中图分类号:R245.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6-0068-02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脑血管疾病已逐渐成为危害生命健康的一大杀手,其发病率越来越高。脑卒中俗称“中风”,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除了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语言功能障碍,常导致一系列感情行为的变化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其中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是常导致运动功能障碍。其不但引起严重的躯体多种功能障碍,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导致种种不良的心境体验和心理疾病。躯体出现严重的残疾,严重摧残了患者的身心健康,给个人及家庭,甚至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笔者运用头针结合体针治疗该病,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从2016年7月—2017年7月来本院康复科及针灸科就诊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其中,治疗组25例,男10例,女15例,年龄在30~70岁,平均年龄为(48.1±6.7)岁,病程8个月~9 a,平均病程为(3.9±2.6)a;对照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在30~70岁,平均年龄为(47.8±6.0)岁,病程8个月~9 a,平均病程为(3.7±2.8)a。2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在口服脑卒中后常规用药的基础上,采用体针结合头针针刺,头针是在大脑皮层运动区定位在头皮的投射区域针刺,在头顶部,选顶中线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间;顶旁1线督脉旁开1.5寸,从膀胱经经通天穴向后引一条长1.5寸的线;顶旁2线督脉旁开2.25寸,胆经正营向后引一条长1.5寸的线;顶颞前斜线从前神聪至颞部胆经悬厘的连线,在其连线的上5分之1,中5分之2上选穴;顶颞后斜线在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从督脉百会穴至颞部胆经曲鬓穴的连线,在其连线上5分之1,中5分之2上选穴[1]。在头部运动区域顶中线、顶旁1线、顶旁2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的区域上针刺;体针是头面部取百会、四神聪、水沟、颈夹脊;上肢取双侧肩髃、曲池、合谷;下肢取双侧血海、足三里、阳陵泉、悬钟、太溪、三阴交、委中、太冲穴;躯干取胸、腰夹脊穴。以下肢痉挛偏瘫为主取环跳、伏兔、梁丘、丰隆等;肝肾亏虚加用大墩、行间、太溪。瘀血内阻加用膈俞、内关。对穴位局部常规消毒,然后根据穴位采用直刺或斜刺。针刺得气后,平补平泻,然后留着30 min,每日1次,2周为1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1.2.2 对照组 在口服脑卒中后常规用药的基础上,采用上述针刺疗法中的体针,每日1次,2周为1个疗,1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1.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肌张力恢复正常,躯体运动功能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得到全面改善,无痉挛性瘫痪状况,肌张力明显恢复;有效:痉挛性瘫痪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运动功能障碍得到改善,肌张力有所降低;无效:各临床症状、痉挛性偏瘫无改善,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2.0%;对照组总有效率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属中医“拘挛”、“痉证”、“筋痹”等范畴。感受外邪、跌打损伤、饮食不节、情志内伤、久病虚耗等因素诱发本病。出现脑部病变,筋脉肌肉受损、气血运行受阻,瘀血阻滞。本病的病位在脑部,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机复杂,归纳为火、风、气、痰、瘀等。其治疗关键在息风止痉、疏肝解郁、健脾补肾。针刺中首先阳明经之穴,阳明经多气多血,选手足阳明经之穴,疏通经脉,通利关节、化气生血,以后天资先天,补养脑髓。选督脉、手厥阴经之穴,督脉者为诸阳之脉,为阳脉之海,统摄前身阳气。共凑息风止痉、醒脑开窍之效。百会、四神聪位于巅顶,通督脉入络脑,醒脑开窍,止痉宁神。合谷配太冲开四关,息风止痉;阳陵泉为筋会,通调诸筋。头针选取既符合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又依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射区域。其中运动区域在头皮的投射对应顶中线、顶旁1线、顶旁2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的区域。支配着机体的运动,针刺该区域醒脑通脉,息风止痉,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加速血液运行,恢复躯体运动功能,是预防和治疗脑部疾患的有效方法。中医针刺能够有效改善脑供血、改善微循环,增加脑灌注,缓解脑缺氧、脑卒中后肌肉痉挛,促进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3]。该针刺疗法采用头针联合体针。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病变部位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脑;二是表现脑以外的肢体痉挛偏瘫。治疗时采用体针和头针合用,治疗“脑”部病灶,采用头针重点刺激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在头皮投影的相应域内的穴位;通过辨证选穴后采用体针针刺治疗,其临床疗效显著[4]。目前对该病治疗主要有运动康复、理疗,但其疗程长、见效慢;采用手术、神经封闭术、口服大量的药物等,手术有创伤、术后出现粘连、易复发,口服大剂量的药物,对肝肾损害严重,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因此,采用头针结合体针治疗该病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疗效显著。一方面,针刺,对机体的调节是良性双向调节,肌张力高者调低,肌力差着调节肌力恢复正常,其主要作用是激发、调动、增强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最终达到平衡阴阳。而且人體的自我修复能力调动之后,口服的药物剂量可以减半,减少副作用,疼痛也会随之减轻,为患者进行自我康复锻炼恢复运动功能创造条件。其经济安全,疗效明显,副作用小,易于被患者及家属接受。
参考文献:
[1]陆寿康,孔尧其.实用头针大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4.
[2]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3]成娇,余生源,浦创,等.针刀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观察[J].健康之路,2015,12(6):3-4.
[4]修宇,张松兴.郝学君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8):923-926.
(收稿日期:2018-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