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国
《新民学会成立》创作之初,艺术家周彪先生翻阅了毛泽东青年时期的许多历史文献,包括观看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多遍回味,每一遍都令他热血沸腾,唤醒了他心中沉睡已久的理想与斗志,激起了他无限的创作热情。在这段历史中,艺术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同学情深,什么是真正的师生情谊,什么是真正的豪情壮志,什么是真正的胸怀天下……
1918年4月诞生在岳麓山下的新民学会,是先进知识青年的革命团体。在新民学会的领导者毛泽东、蔡和森周围,团结凝聚了一批有血性、有志气、有抱负、有担当的爱国青年。他们朝气蓬勃,目光远大,“真心求学,实意做事”,树立了奋斗和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想为改造国家、改造社会、改造自身做一番事业。新民学会是一个奋斗和向上的青年团体,求知欲、发展观、创造性和开放精神都特别旺盛。新民学会会员素质良好,头脑清新,没有陈腐气,富有奋斗精神、牺牲精神,勇于改革生活,开拓进取发展。他们在中国新旧时代与社会激烈碰撞之际,怀着一腔热血豪气,无所畏惧地去创造新的生活,探索新的道路。
新民学会旧址位于长沙市荣湾镇刘家台子,原为蔡和森1917—1920年在长沙的寓所,已毁于战火,1986年按原貌复建,整个旧址按原貌布置陈列,有蔡和森等的住房和成立会会议房间。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但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没有解决,国内各派军阀互相争夺,内战持续不断,全国人民仍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同城乡小资产阶级有联系的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不满中国社会的黑暗,继续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新民学会于1918年4月14日在湖南长沙蔡和森家中刘家台子召开成立会。
新民学会取义于“大学之道在新民……日日新,又日新”,经过争辩,新民学会确定以“革新学术,砥厉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
参加新民学会建会大会的有:毛泽东(润之)、蔡林彬(和森)、萧旭东(子升)、萧植藩(子暲)、陈绍休(赞周)、罗璈阶(章龙)、邹彝鼎(鼎丞)、张昆弟(芝圃)、邹蕴真(泮芹)、周名弟(晓三)、陈书农(启民)、叶瑞龄(兆桢)、何瞻岵(叔衡)、李维汉(和笙)。至同年八月,罗学瓒(云熙)、周世钊(惇之)、熊楚雄(瑾玎)、陈昌(章甫)、傅昌钰(海涛)、曾以鲁(星煌)、彭道良(则厚)等相继入会。会员增至二十余人。
新民学会成立后,为了打好基础,毛泽东主张,会友应有计划地去俄国或法国,以研究当时世界最进步的思想学说,了解各国实情,加以选择、采纳并为中国所用。学会会员的活动主要分为两支:一支在国内,主要在湖南;一支在国外,主要在法国。积极倡导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学会成立后在国内首先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学会经常讨论国家大事和世界局势,研究俄国革命经验,寻求改造中国的道路和方法。
在五·四运动浪潮中,新民学会组织和领导了湖南各阶层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还领导了驱逐镇压五·四运动的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由于王船山、曾国藩的示范作用,湘籍青年往往以天下为己任,同时注意自我修养。新民学会取义于“大学之道在新民……日日新,又日新”,起初以“革新學术,砥厉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学会成立时规定,会员一不虚伪,二不懒惰,三不浪费,四不赌博,五不狎妓。新民学会的会员都是湖南籍的知识青年,有70余人。因为不少会员在省城的社团中担任重要职务,为学会提供了动员的能力,使湖南在20年代前后的一系列活动具有全国的影响,这些活动包括:长沙的五四运动、1919年11月至次年6月成功地驱逐军阀张敬尧、1920年9月至12月湖南首倡的湘省自治运动以及组织湘籍青年前往法国勤工俭学。
五·四运动后,由于大多数会员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和劳工运动,思想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学会宗旨被修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这是新民学会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
新民学会热切地罗列值得研究的"问题",并选择解决的“主义”。主要是由于蔡和森、毛泽东的影响,1920年中,新民学会确定自己的方针为"改造中国与世界"。
1921年1月1至3日,毛泽东、何叔衡等人邀集在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开新年大会,讨论新民学会的共同目的及达到目的的方法等问题。毛泽东在会上对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毛泽东在会上重申学会的目的应为“改造中国与世界”,指出应采用“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去达成这个目的。“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毛泽东主张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还主张建立一个布尔什维克式的党。会议赞同“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新民学会的宗旨,还通过了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等几项具体工作。
新民学会孕育了一批共产主义者,除毛、蔡外,还有萧子升、何叔衡、罗章龙、李维汉、谢觉哉、向警予、杨开慧、蔡畅、夏曦、萧三、郭亮等。
《新民学会成立》这幅油画是在一种充满沉静与安然、温婉与希望的整体氛围中逐渐展开的。艺术家将画面的内容聚焦在建会时的历史瞬间。中心人物以毛泽东为主,他端坐在画面正中的一个书案前面,头部微微向右倾斜,双目有神,眺望远方。我们可以从他的眼神中读出对新知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毛泽东一手握着毛笔,一手轻盈地放在了一张手稿之上,正准备记录下历史伟大的一刻。艺术家为了区别人物的主次关系,特意将毛泽东的衣着设定为唯一的纯白色,以高洁质朴的心理暗示向观众展现着人物性格的崇高隐喻。以毛泽东为中心,围绕着新民学会成立时的大多数主要会员,离他最近的几位是何叔衡、郭亮、蔡畅、蔡和森、罗章龙等等。他们形成了一个极具向心力特征的人物群体,并且每位人物都以各自的典型特征呈现在画面之内。何叔衡儒雅和蔼,一副长者的风范;蔡和森兄妹目光坚毅,志存高远;郭亮则一身当时工人的打扮,也流露出了对革命意志的坚定信念。其他的人物艺术家也用不同的身姿进行了着力的刻画,有的若有所思,有的侧耳聆听,有的正在记录,有的则握紧了手中的资料,表现出凛然的神采。
画面中的人物虽然各具特色,但整体上却表达出了一种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这显然与历史照片的真实形象不同,是经过艺术家精心选择和艺术改造后的结果,历史题材的绘画就是这样,它是“戴着镣铐的舞蹈”,它不像个人创作那样自由,但这并不构成对画家创造力自由发挥的必然妨碍,它体现出画家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审美判断,关键还在于如何协调个人创作诉求和功用要求的关系。它是考察画家综合素质的试金石,它不仅仅要求画家有丰富的知识,以及对于历史的理解力和超群的想象力,还要求画家具备高度的写实技巧。因为它需要将文学性、大众的审美趣味、历史的真实再现与绘画的形式美感等一系列因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并且集中地反映在画面上。
画面的用光典型地采用了“在黑暗中以光的映衬使人物浮现出来”的手法,并且显得更加柔和,起到了传统油画技法一直以来借灯光平静观者心绪的作用。对于色彩的运用,艺术家也进行了着力的控制,虽然没有大红大绿的蓬勃激情,却达到了沉静如水般的静谧效果。其中微妙的层次、自然的调和,都是艺术家着意追求的。笔触虽不豪放,但却保留了落笔的大胆与情感的饱满。人物的形体与衣着呈现出与笔触一致的肌理感与材质感。艺术家并没有追求过分的真实,而是适当地给予更接近真人皮肤的柔和温暖的阴影。
在画面整体氛围烘托之下,我们欣赏这幅作品时,早已不是在观看什么逼真写实的绘画表现,而是体会在不失真实性的情况下,经由画家之手幻化出来的历史瞬间。那种人们所熟悉的亲切场景,就那么自然地存在于眼前,存在于画面。而且我们不仅仅借助于视觉,还可以说是凭着心灵的触觉去体会它,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