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盛顿邮报》《新西兰先驱报》等媒体先后采访了数十所美国大学的招生负责人,询问他们选择学生的标准。综合而言,除了课业成绩,美国大学更看重学生的个性和社会责任心。在教育理念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这些被美国大学看重的招生标准或许对我们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北京《青年参考》报道,曾任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高级招生官的罗伯托·诺亚对《新西兰先驱报》表达了以下观点:“不要看他要什么,而要看你有什么。忘掉招生官想让你怎么做、想让你说什么,他们几乎看重每一种积极的品质,只要这种品质属于你。”
诺亚建议,与其盲目迷信“招生官最想要的”,不如认真思考自己到底有怎样的品质。一篇个人陈述中,最有效的内容往往是那些传达“个人最重要品质”的部分,这些部分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招生官是否欣赏你。
也有招生官认为,表达自我与迎合学校并不矛盾。劳伦斯大学招生及财政援助部主任肯·安瑟门特对《华盛顿邮报》表示:“写大学申请信可能就像对着‘达人秀的评委歌唱,你希望自己写的内容使他们按下那个大大的按钮,转过椅子来大声说‘我选你。写作与唱歌有异曲同工之妙,你得让对方感到,‘你的声音就是我们要找的。”
诺亚表示,他看到过学生在个人陈述里描绘自己多么敬爱祖母,这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即便这篇文书写得十分动人,也已远远背离了个人陈述的本质。“要记得你是文书唯一的主人公。你把祖母写得那么好,招生官看了之后只想让你祖母来上学。”乔治·华盛顿大学招生办主任科斯塔斯说:“注意,在申请文书中,要写那些对考生个人有意义,而不是对考生父母有意义的经历。”
诺亚说,招生官更期待看到“特别的故事”,而非千篇一律的“我喜欢这个专业,我有技能和背景,所以我申请”。哪怕只是小小的亮点和新意,也足以让招生官在成千上万份个人陈述中选择你。
美国西北大学前招生顾问海梅·加西亚说,如果你已经确信你要去哪里,就尽早申请。“一般来说,高校招生官都知道,那些提前做出申请决定的人,就是被录取后对大学拥有更高满意度的人。校方不会告诉你这一点,但早期报名学生的录取率通常比其他学生的录取率高。”
《新西兰先驱报》援引专为美国高校提供中国招生咨询的网站2015年发布的数据称,90%的中国申请者提交的推荐信有问题,“造假”的手段五花八门——自己写好了推荐信后请老师签字,或者在翻译老师写好的推荐信后,悄悄加上几句贊美之语。在推荐信上动手脚,让其成为美化自己的工具,是许多中国学生进行留学申请时的“必做项目”。
诺亚对《新西兰先驱报》强调,推荐信必须保持“原汁原味”,确保所有信息都是推荐者本人的原意。他再三强调,千万不要让招生官觉得你可能篡改了推荐信。“小聪明”非但无益于申请,还会留下作假的污点与嫌疑。
“避免在文书中写一个虚构的你,别受外界影响。请成年人或专家修改,经常使申请信失去招生官们寻找的最自然的因素。”维克森林大学招生办主任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