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孔瑞的求索
魏云娜
吾途听友人言,方晓王孔瑞之名。孔瑞者,山东章丘人也,以书、画、印见长。品其画作,给人“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之感,脑中浮现出高山云起,密林丛生,山林深处有屋舍三两间,翠意田园之境,如能与二三好友观书不语,执棋对饮,醉心其间,真乃吾心之所向。
于王孔瑞而言,先是以篆刻为其喜好,后又属意于书法与绘画,其三者皆颇有建树。虽三者表达形式不同,但三者都源出中国传统文化,自有相通之处。书画印,同质而异体也,历史上不乏名家兼攻多类,譬如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赵孟頫、唐寅。近有吴昌硕、谢稚柳诸家,诗、书、画、印皆无所不能,书画同源论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印证。
王孔瑞以书、画、印言己心之逍遥,诉己途之所求,恪守内心,怡然自得,优哉游哉。孔瑞的书、画、印是他思想世界中的高山流水,更是他人生求索路上的明月清风,求书、求画、求印,亦求艺术之初心。
松色雨过看,碧波随山觅。人家何处有,画中层林寻。王孔瑞的画气韵别致,妙不可言。楼台参差,茂林丛生,用笔大胆处见精微,用色浓烈中有含蓄,留白中也尽显艺术家的独到用心。笔力均匀,不结不滞,色彩的浓淡调和,线条的长短轻重,以及留白都恰到好处,且笔触的停与顿、破与解皆于笔墨挥洒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孔瑞的画通过线条、色彩、构图之间的相互配合,形成他画中独有的怡然意境,于景中表意,于意中传情,引人共鸣,启人深思。一幅畫,除了应该具备基本的表层画面传达之外,也应该有意识地延伸画面意境,使观赏者能与艺术家在意识上产生有效地沟通交流,达到“共鸣”,以此更好凸显“画有尽而意无穷”的至高境界。显然,王孔瑞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在画的意境构建中,他将近景、远景、实像、虚像等处理得十分独到,而且与自身所擅长的表现手法相结合。他使用写实、写意、先实后虚、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根据画面构图格局进行布施,增强画面的整体感,营造画面气氛,从而将画作完美呈现。
最后,借用诗人李白《山中问答》中的“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来形容我对王孔瑞的印象:心地悠悠,他的笑而不答正是因他心有求索之体现。王孔瑞的求索即为他的逍遥游,逍遥于身,更逍遥于心。我为其逍遥而悦,更羡其逍遥之态。
王孔瑞的画
张彪
王孔瑞在中国画方面尤其是山水画方面所下的功夫,一点都不逊于他在书法、篆刻方面所投入的精力。他的画作,即有像北宋人那样的高堂大轴,又有像南宋人那样的片纸闲情。其山水画,更是在两宋山水的基础上,糅以现代写生、透视、光影、色彩之法,尤其是对黄宾虹先生积墨法与张大干先生泼彩法的巧妙运用,使作品的格调始终处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具有一种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不是多种艺术语言激烈碰撞后空降的产物,而是源自于不同艺术手法深度融合而自然生发出来的作品的内在气息,也可以说是作者内心境界的真实流露,因而乃师张志民题王孔瑞画作有“石门心迹”一词。
被称作画家,王孔瑞似乎是更乐意听到的。王孔瑞是一个在书、画、印等方面皆有独到之处的艺术家,我赞赏王孔瑞,但是我固执地认为我对他的期望要高于对他的赞赏。一个真正成熟的艺术家,在其不同类型的作品中,是有一种相同的气质贯穿其中的。举一个例子,吴昌硕早年与任伯年同游,任看到吴的字后断言吴在画上的成就会超过自己。这就从一个侧面看出,吴昌硕的画是受字影响的,也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其字与画是相统一的,而其篆刻自不待言,可以说是“印从书出”的代表,这就说明,他的字与印又是相统一的,统一于书,统一于画,统一于印,统一于金石之气。这就是吴昌硕,这就是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在不同类型的作品中所具有的统一的气质。然而,王孔瑞在这三者的统一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空间,但我固执地认为,年轻有为的他,将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打通其在书、画、印上的关窍,存乎一心,达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