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谕
摘要:德语作为我国高校的第二外语教学中学生主要选择的科目之一,面临着选课学生人数增多、课时缩减、教材老化、教学设置单一等挑战。本文将二外德语教学实践视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将其中所出现的问题分别在教学设计、教材选择、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描述性探讨,发现教学目标与教学现实中的差距,并针对二外德语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将其改革方向作为探索目标,力求找出行之有效的教改方法。
关键词:高校二外;德语教学;改革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6-0084-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与德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高水准、高层次的德语专业高素质人才的空缺较大,除继续加强德语专业学生培养之外,优化二外德语教学的质量,并提升二外教学中对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是我国高校德语教学面临的挑战。在二外德语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唯有追根溯源,并系统地对其进行探讨,才能更好地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为外语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本文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描述性研究,再有针对地分析结论,提出解决方案,对高校二外德语教学改革进行较为初步的探讨。
二、高校二外德语目标设定与教学现况间的差距
《德语二外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使得学生在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初步实现听、说、读、写、译,以德语完成信息交流。因此,德语教学主要是从语言基础开始,以文化渗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育,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导向完成教学模式的构建。
与此同时,德语作为印欧语系的语言之一,因与中文的差异巨大,习得难度也相应较大。近年来,各高等院校德语专业学生中选修德语作为第二外语的人数逐年递增。由于学生多从零起点开始学习,各高校对二外语言学习的要求并不高,大部分高校只要求學生通过学习达到学分要求即可,鲜有明文规定学生必须参加有关考试,如大学德语四、六级考试等。这一现实与《德语二外教学大纲》设定的目标出入巨大。
三、高校二外德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在多年的实践中,德语教学人员已深刻地体会到德语教学的涉及面很广,教学的成败取决于诸多因素。可以说,二外德语教学不只是狭义上的课堂教学,而是广义的从教学管理到课堂教学,直至检测考试等整个系统工程,因而要优化德语二外的教学,就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系统的教学模式。而当前的二外德语教学在系统性上存在着以下若干问题。
1.课时不足。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组制定的《大学德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要求零起点学生所要达到的授课学时为240学时,开课4个学期。而许多高校只开设了2—3个学期,周学时少,远远达不到大纲要求。更进一步来说,二外德语也需要涵盖听、说、读、写、译等各种方面的技能培养,压缩教学时间完成原定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势必大打折扣。
2.班级规模过大。随着选学学生人数的增多,合班上课的情况比较普遍。对于一个需要熟练训练、提高技能的科目,师生比的降低也降低了师生互动的频率,教师难以发现学生的语音语调、语法错用等问题,无法因材施教,初学时存在的错误学习方法更会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这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逐渐越低了学习效率,因此也使学生慢慢失去了学习德语和应用德语的兴趣和信心。
3.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学生对德语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二外选课的学生多,开设的德语选修课也人满为患,需要在阶梯教室安排授课,但大家学习德语的需求和目的各不相同。但目前普遍只是一刀切地开设了《德语》课程,并没有开设不同层次、针对性强的二外德语课程。这无法满足同学们的不同学习需求,进而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效果。
4.教材偏陈旧,不适应要求。面对教材研发电子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二外德语教材的编写已逐渐落后于当前时代的社会发展了。目前的二外德语教材多为几年前的版本,更新速度较慢。教材设置的教学模式又相对固化,并非完全服务于德语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与交流,与新课改后高校二外德语课堂教学的目标更有出入。并且二外德语的教学对象来自于不同专业,现行教材并未在学生的专业背景与学习管理等方面提出适合学生课余学习的方案,无益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5.课程进度与教学改革存在矛盾。在课时压缩的前提下,为了保证课程进度,语言学习相关的教学也遭到削减。例如无法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透彻地讲解目标国文化习俗、风土人情、交往方式等方面的知识,学生更无法在课上与课下得到足够的练习。
四、高校二外德语教育今后改革的方向
1.适当增加学时。首先应适当增加开课学时,力求达到大纲要求,保证教学质量,提高二外德语的整体教学效果。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力求学好、用好第二门外语,增强就业竞争力。开课时间多能更好地回应学生差异性的语言应用需求,学生们将在准备游学、备考和入职等多个方面获得知识和能力上的支持与指导。
2.课程设置科学化、多样化。学生们选择二外德语的目的大概分成如下四类:第一类同学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希望学习实用性强的内容,实实在在地增强就业技能;第二类学生打算考研,在学习中偏重于学习语法、阅读、写作等。由于考研一般要求考生二外层次能达到中级水平,但现在许多高校只开设初级德语课程,该类学生希望得到更多学习二外的机会;第三类学生对德国文化、德语很感兴趣,希望在校期间能掌握德语,能用德语进行交流,希望通过德语能力等级考试;第四类同学要求拿到学分,达到普通合格水平就行。针对不同需求,我们可以在二外德语开设的后两个学期采取分班上课形式,实行分级教学。
对涉外专业的学生专门开课,适当增加实用性强的课程;对考研同学开设快班,学习内容多且快,以达到中级德语水平;对学习意愿强的同学开设能力等级考试班,教学中增加考试培训、口语和听力训练;对被动学习的同学开设普通班。这种分级教学比传统教学更具科学性和效率性。
3.选用或编撰教材材料。教学活动中可选用一套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教材或是借鉴多套教材的优势编撰一套更适合该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材料,对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几年,各类德语新教材问世,扩大了选择的余地。新版教材在教学内容、语言应用场景以及学生自习方式与方法等多个方面都具有现代性,在新词汇、新信息方面也反映了时代发展。可借鉴其对听、说等实际运用能力的创新,根据课程具体的教学方案进行选择与编撰。
4.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德语教学中,用母语教学的翻译法和用德语教德语的直接法等教学方法都会对德语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直被我们广大教师所采用。将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多管齐下,全方位地指导学生,定能收到更佳的效果。多媒体教学系统就是顺应时代要求产生的,能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手去学习外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积极用于二外德语教学中。另外,现代语言教学更应注重学以致用,积极引导学生实践。实践包括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将听与说贯穿始终,加强口头交际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尽量应用在课外,应用到实际生活和课外实践中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促进学习的效果。
五、结语
高校二外德语的教学改革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调整和改良,通过对以上改革建议进行不断的实践和修正,相信“教”与“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更好的结合,教学实践能更加靠近教学目标,未来有可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具有德语应用能力的毕业生。因此,高校德语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知识储备和实际应用水平的同步提升,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是高校德语教学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唐宏宇.德语二外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12):150+157.
[2]李秋梅,李清华.德语(二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31):323.
[3]谭芳,陈婷.针对如何提高二外德语课堂效率教学方法初探[J].亚太教育,2015,(3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