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舜喆 刘立静
摘要: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成为社会人才的集中体,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不一致,很多地区的学生一直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为此,结合当前我国大学生贫困的现状,阐述高校大学生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分析高校贫困学生认定的困难,并且结合高校的生活实际情况,提出了高校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的建议,以期能够为高校的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形势;贫困大学生;精准资助;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8-0005-02
一、引言
据统计,目前仍然有近30%的大学生家庭经济水平比较贫困,10%-15%的大学生家庭属于特困。贫困大学生俨然需要更好的贫困认定来支持。在新形势下,国家对资助的关注度不断提高,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江泽民在会上提出“科教兴国”的口号,大力发展资助,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政策扶持;2010年7月13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资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上明确指出,资助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坚持资助的公益性和普惠性;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大学生们接受良好资助,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众学者也针对我国贫困大学生存在的资助问题各抒己见,献计献策。
二、新形势下贫困大学生的认定
1.学生和家长在贫困生申请时主观性较强。高校在评定贫困大学生时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因素。首先是学生层面,各大高校在下发录取通知书时将学校的相关政策讲述得很详细,并且将奖学金与助学金的金额都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录取通知书上,学生看见这样的信息是很关注的,毕竟也是一个不小的经济数额,家长看见这样的优厚待遇更是欣喜若狂,所以很多学生在没有走进高校的门槛时,便已经为高校的这种针对贫困生的政策所吸引,再加上受经济时代“能赚钱就是硬道理”理念的影响,认为赚钱比读书更重要,很多家长把贫困资助路径作为其谋取金钱的工具。因此,他们为了取得这个资质,便会做出“假证明”这些行为,而由此导致的贫困认定将会越来复杂和困难。
2.材料证明缺乏真实性。高校对于贫困学生的评定标准仅仅是根据相关证明材料,但是材料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在评定贫困生的过程中,通常是申请人陈述自己的家庭情况,包括家庭的经济情况、家庭的人口情况、父母的工作情况等这些家庭自然情况,但是这种家庭的情况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如贫困认定材料依据家庭成员的收入来判定,实际上大学生家庭成员如若是在做生意,其收入数据就很难调查,而实际上多数高校并没有对人口的相关信息进行调查验证,只凭纸质证明就决定了贫困认定。由此,仅仅凭借人口等并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家庭的经济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细致的了解。
3.认定操作缺乏规范性。高校针对大学生贫困问题的评定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大学生贫困认定往往依据高校所颁发的就学手册进行调整,没有较为完善及合规的操作指南,造成各高校间认定流程区别很大。通常情况下,执行这项工作的是班主任或者是辅导员,以班主任为核心,并且将班级的学生干部组织起来,再选取骨干进行筛选。从学校角度看,学校把认定权限划分给班级或者学生,学校方面并没有参与认定。而实际上,班级层面对于贫困认定也是由班干决策。学生层面只要打好关系,只凭纸质证明就能获取贫困认定资格。
三、新形势下贫困大学生的精准资助路径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四个主体需发挥各自在推进贫困大学生义务资助发展进程的重要作用。精准资助应当围绕以下内容展开,指标体系科学化保障资助对象精准,信息手段智能化保障资助力度精准,统筹规划系统化保障资助分配精准,项目设计人性化保障资助需求精准。
1.政府层面:通过经济带动和政策倾斜提高认定标准。(1)中央政府要实现资助资源和资金的优化配置,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政策倾斜。政府要兑现《义务资助法》中所规定的“国家组织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支援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义务资助”。加大发达地区财政对贫困大学生转移支付的力度,从根源上保证贫困大学生资助所需要的经费。从财政支持上适当提高大学(特别是山区、革命老区和经济困难地区)贫困认定工作者津贴、补贴政策。有了充足的经费,学校的办学物质条件才能改善,学校的师资力量才能提高,精准资助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2)地方政府要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增加专项资金投入。长期以来,贫困大学生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地方经济发展缓慢,有限的财政资金和发展资源,一般都会流向对地方经济增速较快的部门或领域,而资助部门的发展资源和资金则分配不足。因此,地方政府要想增强对资助发展的支持力度,必须优先考虑快速发展地方经济,增加专项资金投入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事业。
2.社会角度:鼓励精准资助,营造良好的资助氛围。(1)鼓励精准资助,吸纳社会资本。促进贫困大学生义务资助发展,缓解学校数量少、设施配备不足的情况离不开民间资本的涌入。国家应拓宽办学筹资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进入资助领域举办学校或者投入项目建设;创新资助投融资机制,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扩大办学资金来源;探索多元主体合作办学,平等看待精准资助。(2)引导贫困大学生家庭转变落后和错误观念,鼓励贫困大学生接受资助。引导贫困大学生家庭转变落后的观念,在贫困大学生尤其要注意转变普遍存在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相关部门要经常性做好宣传工作,加大对资助作用的宣传,尤其宣传资助对个人追求理想生活的重要作用(灌输资金支持是手段,助学筑梦是根本的理念),逐步引导(贫困家庭)意识到让贫困大学生接受资助不是无用的投资,而是既可以为贫困大学生追求和过上良好的物质生活提供基础,(更)可以提升贫困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在假证明问题上,家长应当树立公正的价值观,给自己的孩子确定对应的价值观念,反对其制造假证明,并支持孩子自主奋斗,不依赖助学金或者贫困金进行消费。
3.学校角度:积极改善学校条件,落实贫困认定工作者的福利待遇和培训计划。首先,贫困大学生各个学校应该多方面筹集资金,积极争取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资助信息化建设,积极引入新技术,如利用新媒体平台、大数据等手段,帮助完成认定工作,同时应该规范贫困生认定流程,将认定工作规范化,逐渐实现硬件、软件同步提升,改善办学条件。再者,着力开展特岗贫困认定工作者的培训计划,分批次安排贫困认定工作者到示范点学校学习,培养出一批专业素养高、教学能力强的优秀贫困认定工作者队伍。最后,学校要宣传奉献精神,培养贫困认定工作者精神上的成就感和归属感,培养长期恪守在资助战线上无私奉献、忠于职守、辛勤耕耘、积极向上的杰出资助工作者。
4.家长角度:关心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贫困大学生爱学习的好习惯。学校对贫困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固然非常重要,但家庭资助也是整个资助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一言一行对贫困大学生的发展起着表率作用。尤其对于贫困大学生,许多家长外出务工,留下贫困大学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一起生活。这时候家长应该对贫困大学生多一些关心和爱,关注贫困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时疏导,以激励等方式督促他们尽快养成独立学习、自觉学习的好习惯,时刻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但万万不可“以成绩定输赢”,將成绩作为评判贫困大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要全面关注贫困大学生的交往协调能力、表达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从而努力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总结
大学生贫困认定一直被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贫困认定工作出现很多不公正、投机取巧的现状。而精准资助则可以更好地解决贫困认定混乱的困境,通过本文的研究,大学生贫困认定工作将有一个新的思路。学校、家长、学生等应当形成更好的贫困认定机制,促进我国大学生贫困认定工作更好更公平地进行。
参考文献:
[1]马晓利,张汝杨.推进大学生精准扶贫工作的思维路径分析[J].才智,2016,(30).
[2]林涛.基于“精准扶贫”机制下大学生贫困资助工作实施策略[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