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2019-07-30 09:37杨文建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课堂气氛历史

杨文建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对于初中历史学科而言,由于学科地位的局限,初中历史却被贴上了小学科的标签。学生忘带课本、课堂秩序混乱等现象经常发生,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所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历史课堂的生命力,是广大历史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对此,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想法。

一、通过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人文学科,由于年代久远,历史事件错综复杂,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难免感觉枯燥乏味。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我认为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组织教学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例如,教學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片段,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曹操会失败?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会形成?学生边思考边回忆刚看过的影视片段,试着从视频中寻找答案。同时,相互间互相补充,教师适时点拨,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问题的答案了。这种将视频与历史问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思考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二、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产生兴趣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会对历史上一些比较相似的人或事产生混淆。教师可以在课前针对学生的误区巧妙地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觉得老师提出的问题就是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为了消除心中的疑惑,学生自然会根据问题去试着比较和讨论,从而逐渐产生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百家争鸣》时,在讲到老子的哲学思想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老子的辩证法思想,然后介绍古希腊苏格拉底的辩证法思想。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在心中产生一个疑问:辩证法思想究竟是先在中国出现还是先在西方国家出现?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疑问,再次介绍“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1年,而苏格拉底出生于公元前469年”。此时,学生心中的疑问就会解除,原来老子比苏格拉底早一百多年呢,当然是先在中国出现了。这样,学生就会觉得中国的辩证法思想出现的如此之早实在是令人骄傲。这样,通过对比让学生对百家争鸣中古代思想家的思想有一种新奇感,从而产生探知究竟的欲望。

三、通过引用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

历史是由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共同构成的,是对过去发生的一切的认知。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用一些历史小故事,给枯燥乏味的课堂增添几分乐趣。这样,对初中历史教学工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太平天国运动》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洪秀全早年参加科举名落孙山这一故事。通过介绍洪秀全几度参加科举考试屡次落榜、生活落魄的遭遇,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洪秀全走上反清道路的原因,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科举考试制度的局限性。像这样的历史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可以用《破釜沉舟》的故事来告诉学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毫不畏惧的决心。我们还可以用《退避三舍》的故事来教育学生要信守承诺,言而有信。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引用一些历史小故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教会了学生做人的道理,这也是历史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

四、通过组织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

改版后的初中历史教材,每一篇课文都设置了很多的课后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例如,《新文化运动》一课涉及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深远。有关这场运动的评价很多,我们可以开展一次辩论会。在辩论会上,有些同学侧重于对新文化运动的肯定,认为这场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使中国知识分子接受了一次思想洗礼,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等等,因此,应该给予肯定。也有些同学对新文化运动持否定态度,认为新文化运动过于偏激,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绝对否定东方文化,因此,应该否定。通过举行辩论会,学生间唇枪舌剑,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既培养了学生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课堂气氛历史
楚怡学校与湖南新文化运动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高中英语课堂气氛的活跃优势研究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新历史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探讨——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观察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裸体模特之争与文化冲突
浅谈课堂教学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