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金红
1939年2月,光未然动手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当写到“风在吼……”这一句时,他想到当时延安的马匹都入伍打仗去了,只有驴在山道上奔波,于是提筆写下“风在吼,驴在叫,黄河在咆哮……”
词作创作完成,光未然反复诵读,颇得意,但又感觉有瑕疵。至于问题出在哪里,他一时真找不出来。于是,光未然带着歌词去拜见作家贺敬之。贺敬之读了几遍歌词后,问光未然:“你给自己的这首词打多少分?”光未然大着胆子说:“98分。”贺敬之笑了:“你很诚实啊,和我心目中的分数一样。”光未然疑惑的是,那失去的2分,具体是哪个地方呢?
光未然问贺敬之:“您能指教一下哪一处有缺憾吗?”贺敬之用手指着“风在吼,驴在叫,黄河在咆哮”这一句说:“我有个建议,如果将‘驴在叫改为‘马在叫是不是更能表现主题呢?”光未然说:“可是我们这里现在看不到马,只有驴子。”贺敬之说:“我是这样认为的,其一,驴子的形象不雅观,远不及马,战马更能激发人的斗志;其二,艺术要源于生活,但也要高于生活,一味去追求艺术的真实,反而会淡化这首歌的精神内涵。”贺敬之的话让光未然豁然开朗:“贺老师,是您让我找到了那失去的最关键的2分。”
于是,我们就听到了流传至今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任何一件艺术精品的诞生,绝不是一个人的心血,就像贺敬之,以一位艺术家对生活的真知灼见为《黄河大合唱》锦上添花。
(编辑/北原)